数据为女性“翻案”
双十一防“败家娘儿们”,类似调侃每年都在网上传播。而在个别地方,还曝出“挑选儿媳先看淘宝消费等级高不高”的新闻。
而在今年7月,马云就用大数据为女人们“翻案”了。
在杭州开幕的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马云说,大数据显示,在淘宝和阿里巴巴平台上面,女性喜欢购买的东西是全球代购,专注在儿童用品、家具、度假和家庭消费上,而男性喜欢外卖、手机、电脑、车、网络游戏,女性考虑的是家庭和别人,男性都考虑自己。
马云直言“所有的女性为别人考虑远远超过男性,我自己觉得,没有败家的女人,只有爱家的女人。”女性常被认为是“冲动消费”代表,但钱到底花在了谁身上,才是核心问题。
在2016年5月,一份网络消费指数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分别为524和527。不仅如此,男性网络消费者更“腐败”,更爱享受。比如,男性消费的享受型消费指数是61.8,而女性只有49.6;男性网购的钱更多花在体育娱乐用品、汽车类、文化娱乐、餐饮等,而女性网购更多的是生存型消费,比如买买吃的喝的日用品什么的。
2014年11月,中国妇女报曾采访发现,女人多为家人网购确实不虚。比如,一位收入颇丰的高校教师5000多元购物清单上,为家里购置的床品四件套和蚕丝子母被占了大头,共计4000多元;给儿子添置的18件日常穿戴用品逾700元;给自己买了一套茶具,只花了200多元。
购物的愉悦价值
女性承担绝大部分家庭消费重任,归根结底是由传统家庭分工模式造成。
据媒体报道,2009年,当时还叫淘宝商城的天猫开始在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促销活动,之所以选择在这一日期,除了“单身反正闲着没事”等考量,商家其实有自己的考虑:光棍节刚好处于传统零售业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季中间,但这时候天气变化正是人们添置冬装的时候。
买买买最终成了节日,背后也有着购物本身的独特价值。
人们常说的“金钱本身不能生产快乐,但花钱这种行为确实可以带来快乐”,确实有着科学依据。
对于其中的原因机制,美国《医学日报》曾综合多项研究给出解释。比如,购物能让人产生憧憬。美国旧金山金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购物之前,人们会做出丰富的心理准备,伴随着购物过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象他们在使用这些新物品时的情景,同时也在设想着未来的新生活。
而这,会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人“不禁高兴起来”。也有调查数据显示,情绪较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但其中超八成的人因快速做出决定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情绪。
从这个角度讲,在消费中娱乐,在娱乐中消费,恰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透支”的伪议题
“购物节”其实是个全球消费文化符号,国内有双十一,美国也有“黑色星期五”。这种消费背后,都有一些观点碰撞,“透支消费”是常被提及的话题。早在2015年12月,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等四部门曾联合举办“双11”现象学术激辩。
北京青年报报道,其实“造节”说古已有之,为了让女子走出闺阁,有了“乞巧节”;为促进消费,有了“黄金周”。如果说透支消费,那么在“双11”前,小长假是否更有透支隐患呢?
商务部电子商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曾驳斥“消费透支论”:长期看来,一生的消费是由绝对收入总量决定的,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支;短期看,消费者会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消费提前。但动态地去看,未来的收入在增长,因此不必担心今天花了钱未来就不会花。再说,促销通过价格的降低,增强了购买能力。
有媒体评论也称,“双11”成为购物狂欢节是好事,消费者需要,商家需要,拉动内需也需要。市场该呵护品牌让自造节更长远地发展下去,不能蚕食它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