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岭村,一个坐落在深山里的村落。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村里人说不清,他们只知道村子里一个最古老的石门已存留二百多年。
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村庄将连同坐落于济南南部山区的另外十几个自然村一同“消失”。这十几个即将“消失”的村落归属于两个行政村,分别是老峪村和积米峪村。
2016年4月,《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批复》确定西营镇老峪村和积米峪村为易地扶贫搬迁村。目前,两村的安置房建设已开工四个多月。按规划,明年上半年,村民们可迁入新居。记者王彦斌
最后一条水泥路
花园岭村所处山头的海拔有500多米,进出村落的唯一一条水泥路是在2013年铺设的,这条路的宽度只能允许一辆小汽车通行,如果上下山的过程中两辆车相遇了,其中一辆车就需要倒车到一个较为宽敞的路段来让行。“这是历城区的最后一条水泥路。”今年48岁的花园岭村村民杨福山感叹。
在这个村落形成之际,便打上了贫穷的烙印。2014年,济南市从精准识别的955个贫困村中选定100个特困村,老峪村和积米峪村位列其中。
有能力走出去的年轻人是不会留在村子里的。到现在,花园岭村有39户人家,125人,而常年居住在此的村民只有五六十人。早些年,留在村子里的人则像他们的先人一样,以种植庄稼和果树等作物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生活。“这些年种庄稼的也少了,顶多还种点谷子。”杨福山说,“即使是种些核桃和花椒树,一年下来也根本挣不到钱。”
近年来,无能力离开村落的一些中年人开始去城里打工,他们早出晚归,常见的情景是:天还没亮,村民挤上一辆面包车,穿过蜿蜒的山路驶出山村;太阳落山,这辆车再次驶过蜿蜒山路回到村落。
村民们在外面劳作一天后,多数时候挣不到一百块钱。“现在比较多的是到市区新建成的楼房里给清理建筑垃圾,男的一天能给个90块钱,女的也就70。”杨福山说。
到现在为止,许多花园岭村村民居住的房子还是用石头垒砌而成,而这些石头都是村民自己从山上扛下来的。有些村民实在无力修缮自家房屋,只能靠政府帮扶,村里两块挂在房屋外墙上的“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的牌子就是由此而来。
西瓜和面粉
杨福山77岁的父亲杨运生对村庄的变迁有着更久远的认识,他觉得七十多年来,村庄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那条水泥路,而发生在村民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则少之又少。
山村的不变和贫穷与其闭塞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到现在为止,整个老峪村没有一家商店,多数村民买东西还是要到山下的龙湾村赶集,五天一个集,花园岭村距离龙湾村有8里地的路程。
老峪村的孩子们上学同样需要到龙湾村。“我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水泥路,山路上都是些碎石,那时候孩子就只能走着上学。要是下了雪,路就更没法走了。还好,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二了,不用再天天走山路上学了。”对这些难熬的日子,杨福山记忆深刻。除了没有商店和学校,这山沟里的村落也没有诊所。
“要是有人突然发个疾病,就吓得不轻。早些时候,老人犯了病,就得抬着出村瞧病。”此外,村里人吃水需要抽取泉水,放在自家的蓄水池里,抽一次就吃一年。“卖瓜的都得有三年没来我们这了。”杨运山感叹。卖瓜的是从章丘来的,以前的时候常年来,大约是在2015年的夏天,卖瓜的开着三轮车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山村。不幸的是,返程下山途中,还载着半车西瓜的三轮车翻到沟田里。当时,杨福山恰好骑着摩托车从此处经过,“西瓜摔了一地,车还把人家田里的玉米地给砸了,赔了300块钱”,也就是自那之后,卖瓜的就不再来了。
除了卖瓜的翻了车,也是在同一年,经常来山上卖面粉的车也翻了,沿着梯田掉了好几层,幸好人没事。自那之后,卖面粉的也不上山了。
就这样,多少年来,山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个山村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越发凋敝。
相互观望
改变终究还是来了。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近日,发展改革委、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的工作原则,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4月,《山东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批复》确定西营镇老峪村和积米峪村为易地扶贫搬迁村。作为行政村老峪村里的会计,杨福山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我觉得挺好,村子搬迁之后,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改善不少。”杨福山虽然这么说,但对故土终究有些难离之情,而村子里更多的村民则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祖祖辈辈生活了几百年的地方,说搬就搬,绝非易事。
作为村委会的成员,杨福山在起带头作用的同时,也需要跟村民们做工作。“困难重重。”杨福山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起初的劝说工作。首先,对于搬迁的欲望,不同的村落是有差别的,位置好点的,像是老峪村,他们的欲望就弱一点,而位置相较偏远的,像我所在的花园岭村,人们搬迁的欲望就相对强一点。其次,多数人还是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情节。还有就是房屋面积的问题,搬到新建的房屋里,面积肯定不如自己的大院子了。“这样一来,大家都是相互观望的,你看我,我看你。一户户进去问的时候,口头上说挺好,但是实际上还得看其他家怎么办。”杨福山说。
按照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贫困人口安置面积为人均25平方米。一人户贫困户因安置面积过小,只能选择集体公寓或者投靠亲友合并安置。同时,贫困户需承担每人三千元的安置费用,这些费用可在旧房补偿费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