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接听有效热线2809通,总时长39745分钟,平均每个电话通话时长约17分钟,化解重大心理危机9起……看到这些数字,你可能并不太清楚这具体代表什么。这是自今年6月23日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24小时热线开通后,截至11月22日的一组真实数据。在这些来电中,家长占比2/3,学生约为1/3,背后隐藏的多是学生厌学、亲子关系紧张、手机网瘾重、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失败等诸多心理问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雯雯 樊鹏莉
专职心理教师每天轮班接听热线电话 记者 张雯雯 摄
孩子爱跟家长谈条件
常用极端方式“威胁”父母
最近一段时间,市民王女士上初中的女儿经常跟父母讲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就用极端处理方式来“威胁”父母,王女士觉得很困惑也很无奈。“让孩子多做几道题就觉得是给她压力了,就要求周末多玩一会手机”“让孩子下楼跑跑步,孩子也要求买这买那”……在日常接听的咨询热线中,很多家长也都碰到了和王女士同样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爱谈条件呢?
在济南市历下区教体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员马莉看来,家庭中沟通和交流的不平等往往导致孩子采取一些极端方式来进行抗争,“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是充满爱的,是公平民主的,孩子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需要转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遇到问题时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和孩子谈条件,用命令的口吻进行交流,“在相处过程中,家长不和孩子谈条件,孩子自然也不会和家长谈条件。”马莉说。
济南外国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张安慰认为,孩子总是讲条件,一般是家长太强势,当孩子提出极端处理方式时,有些只是吓唬,有些就是真实想法。家长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关注条件背后的诉求,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明白孩子的感受。
学前儿童就有心理困扰
咨询“重灾区”在初三和高中
5个月的时间,心理热线接听了2809通电话,都是哪些群体在倾诉?记者通过中心工作人员整理的分析数据了解到,不同学段的学生和家长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焦虑,小学高年级、初三和高中学段是咨询的“重灾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要进入或正处在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敏感,加之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就会出现各种焦虑情况,家庭亲子关系也十分紧张。比如,小学五年级开始,青春期心理困扰开始凸显;六年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问题较为明显;高三年级学生焦虑恐惧感较高;高二年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占比相对较高;厌学问题在小学三年级、高一、高二年级占比较高;大学生和研究生咨询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对较多。
另外,幼儿园和小学低龄段家长也有不少烦恼。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关于挫折适应问题较为明显;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与考试压力就开始伴随学生,且占比较高;小学三年级开始,亲子关系冲突开始凸显。
学生多为学业和人际关系烦恼
家长则抱怨孩子厌学、网瘾重
24日早上8:30,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心理教师颜秋茹成为当天的“接线员”。2个小时接了4通电话,并做了详细记录。她告诉记者,4通来电中,有2个是家长打来的,主要咨询孩子厌学问题和亲子关系紧张问题,还有2个是学生打来的,其中一个初中生因为厌学,谎称自己身体不适在家休息,另一个也是因为压力大不想上学了。
“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后,最常表现的状态就是‘装病’,这时,有些家长会让孩子在去学校和去医院二者之间做选择,孩子愈发抵触,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颜秋茹说。
从分析数据看,“学习与考试压力大和亲子关系”在家长和学生来电中均占比最多,是困扰学生和家长最主要的问题。其中,学生更多咨询“人际关系、情绪困扰”,较少咨询“手机网络依赖、厌学辍学”,家长则更多咨询“青春期心理(如叛逆)、厌学辍学、手机网络依赖”。在吴少仪看来,学生和家长关注点不同,缺乏对对方的觉察了解,都认为和对方沟通困难,试图想改变对方,这就导致亲子沟通时存在“代沟”,引发亲子冲突。
事实上,在青春期,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平等交流的陪伴者,是倾听者和建议者,而不是“独裁者”,家长多与孩子沟通日常,聊聊孩子的体会和感受。吴少仪称,这种耐心的陪伴和倾听,会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60多位心理专家组建核心团队
每通电话都有录音和文字记录
今年6月23日,济南市教育局重新组建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开通了87-525-525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24小时热线。该热线由专职心理咨询师,教育系统心理健康工作核心团队成员负责接听,面向市属高校、中小学(含中职和幼儿园)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成长相关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服务,畅通心理求助渠道。
济南市教育局思政处处长王翔宇告诉记者,学业压力、亲子关系、人际关系、挫折适应……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是面临各种挑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在承受不同程度的考验。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就是要整合资源,让专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及家长遇到的心理“难题”进行专业评估,给出指导意见,并及时干预化解危机。“我们借力高校和医院专家资源,招聘4位优秀心理咨询师担任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遴选63位教育系统一线心理工作者组成心理健康工作核心团队,大家轮流值班,全年全天候接听热线。我们的每个电话都有详细的录音和文字记录,中心每天上报到教育局,我们都会逐个回应处理。”王翔宇说。
除了心理专家进行评估指导,全市也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级服务体系,这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一个“练兵场”。王翔宇介绍,在接听到一个学生求助电话后,心理老师会先评判指导,如果事态严重,会立即上报市教育局,市局会立刻通知各区县教体局及学校领导、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对这个孩子进行保护和重点观察,防止极端问题的发生。“如果个别学校没有专职心理老师,市里也会指派专人协助学校,为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
每天接听内容五花八门
让每个师生都能记住热线电话
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吴少仪介绍,热线自6月23日开通起,截至11月22日,累计接听有效热线2809通,总时长39745分钟,化解重大心理危机9起。“虽然现在的电话咨询量较大,老师们很辛苦,但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说明我们开通热线很有效,是家长和学生迫切需要的,有时出了问题,不知道该找谁倾诉,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大家就会给我们打电话。”吴少仪说。
在她看来,老师们每天接听电话,什么情况都会遇到。比如,有时一个孩子打来电话,只是哭,什么都不说,过了一会儿,她觉得心情好转了,就把电话挂了。其实,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宣泄渠道,老师只需要默默聆听就好。还有的电话接通了,对方并不说话,但也不会挂断,其实,这是他们在试探,他不确定这个热线是否能接通,能对他有多大帮助,他需要先听老师们会说什么,然后再慢慢放下防备……
“我们希望济南市每个学段的孩子和家长都能记住这个热线电话,可以倾诉、宣泄,甚至吐槽,我们的专业老师都会耐心倾听,及时疏导解决。”王翔宇说。“87-525-525,这个电话号码的谐音就是‘拨起-我爱我-我爱我’,就像大家能记住报警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120一样,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心理热线当作必要时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