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诸多采访中,朱之文和他的家乡朱楼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名近10年,朱之文热度不减,而他的名人效应,为朱楼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实惠。
目前,在建的朱楼村风景区已经成形。“朱之文大舞台”已经竣工投入使用,采摘生态园也已经开业,村南的人工湖里也有了游鱼……村支书曾说,朱之文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村里充分依托朱之文的名人效应,为村民造福。
朱之文的家在朱楼村,朱楼村在菏泽单县郭村镇。“单县人没有不知道朱之文的。”单县一位出租车司机说,经常接到去找朱之文的,都知道他家在哪。
在朱楼村,有不少来自外地的拍客和游客。平时在农村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天天在这里上演。他们来自河南、江苏、山东等全国各地,不过,最多的还是单县周边的人。他们都自称是朱之文的粉丝,是来看朱之文的。
朱之文向来的人展示着家里的一切。有时,他坐在凳子上,顺手抓起一只公鸡,公鸡听话地站在他的腿上,院里的人瞬间围了上来。他近乎没有隐私。在院里,一位村民说,“除了卧室和卫生间不能拍,其他都能拍。”
拍客们从何时开始来的,朱之文的妻子李玉华说不清楚,朱之文也说不清楚,“每天都来很多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不知道啥时候,就拍起来了。”
“以前没有那么多人,就是这两年的事情。”自称朱之文“经纪人”的高贵描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刚开始流行直播的时候,拍大衣哥能挣钱。大家伙儿都去拍了。”村民袁长标说,村里去拍大衣哥的人,以留守妇女为主,“她们在家干点农活,看看孩子,拍个视频挣个十块八块的,给孩子买点零食吃。大概也就百十个人吧,也都是零零散散地去。”
一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网红博主,年前就已驻扎朱楼村了。 “朱之文有故事、有粉丝,开直播拍他能赚钱。”
如何看待这些涌来的“拍客”们,朱之文有时是矛盾的。
“谁都想清净,谁也不喜欢乱糟糟的。”朱之文说。不过,对待那些“拍客”们,朱之文尽量热情接待。“不能撵他们,也不能说他们。有的千里迢迢来了,不能让人家失望。”朱之文也希望利用自己的人气,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效益。来的人多了,自然也带来了商机。
在各短视频平台上都有打着朱之文“经纪人”旗号的用户。朱之文说,他没有经纪人、助理,周边的村民有自称他经纪人的,他也不会去管。“如果有活动,他们找到我,合适我就去。”在高贵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些带有位置标记的朱之文2019年商演现场有二十多场。
朱之文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民。“我唱歌也不是专业的,有了机遇出名了。我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我也很喜欢当一个农民,新时代的农民。”朱之文说。
他还种着几亩地,他簸玉米喂鸡,他捡拾矿泉水瓶子,他修理坏掉的铁筛子,老宅的墙上挂满了已经不再用的旧农具……这些也都被人拍下来,发到短视频平台上。
自认为还是村里人的朱之文,为朱楼村做了不少实在的好事。
据村支书朱于成介绍,这些年来,朱之文捐款3万修幼儿园,捐款2万给村里买健身器材,捐款10万解决村里灌溉用电问题,还拿出50万元给村里修路……疫情期间,他为武汉捐了20万,给自己的镇上捐了20万。
对于自己为家乡做的贡献,朱之文说,“也没有什么,做好事总比做坏事强。”
“好人”“实在”“行”……这样的词汇,是大多村民对朱之文的评价。虽然朱之文出名了,村里的人对待朱之文大多像往常一样,他依然还是村里的一员。
有村民说,他夏天穿个背心,骑着电动三轮,见到村民都打招呼。“没觉得多稀罕,还像平常一样对待。”一位上了年纪的朱姓村民说,“我有事让他过来,他还是会过来。”
朱之文说,他不是没考虑过搬家,但怎么也不舍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