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谁来给极限运动拴根保险绳

2020-5-19 10:47:17 来源:综合《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报道

  5月18日上午11时,连续搜救7天后,在张家界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的北京某大学大四女生刘某遗体被找到。据此前张家界天门山景区通报,5月12日,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在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取景拍摄极限运动短纪录片,一名女翼装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因偏离计划路线导致失联。


  生命是最宝贵的。刘某不幸遇难令人痛心,同时也发出警示,加强对极限运动的管理刻不容缓,在鼓励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意外失联


  5月12日,刘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次在天门山试跳的视频,她飞过几座山峰,打开降落伞着陆在山脚停车场时,双脚着地滑行了一段距离,摔倒在道路边缘,险些撞上路桩,她爬起来摸了摸安全帽的带子,围观的工作人员跑去帮她拉住降落伞。


  “对她来说几次预跳能着陆在指定降落点,这一次正式拍摄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刘某朋友秦峰(化名)告诉记者,拍摄地点选在天门山,他认为活动方肯定降低了非常大的翼装飞行难度。


  圈内人士刘刚(化名)告诉记者,天门山路线是一条由蒋全和刘某两人规划、试跳飞行多次的路线,蒋全翼装飞行次数达到了2000跳,在国内爱好者中算顶尖水平,“理论上讲在飞行路线的选择、计划开伞区域的高度和最后的降落点的选择上都没问题”。


  按计划在直升机飞到天门山上空约2500米时,蒋全与刘某一前一后出舱,在下降过程中将控制翼装进入绕山路线,由蒋全拍摄她整个飞行轨迹,她将飞过几个山顶的摄影机位,再打开降落伞着陆在山脚停车场。


  5月12日,刘某进行了正式的翼装飞行拍摄。张家界天门山是阴天,天气预报显示风力1-2级,多位圈内人告诉记者,这初步符合了翼装飞行的天气条件,但无法预测山间是否会突发大风大雾天气,飞行前需要再次判断。


  在刘某正式翼装飞行的视频中,身穿黑色背心的刘某在整理、穿戴翼装和跳伞包。刘某的朋友李力(化名)告诉记者,翼装是根据刘某的技术水平和身型定制的,降落伞也需要自己叠。上直升机后,她身着白色大翼装,跟在同行队友蒋全(化名)后出舱,


  上午11时左右,蒋全降落在山脚停车场,发现刘某没有跟上来。张家界天门山景区通报称,事发后摄制组和天门山景区立即调动两架直升机和多架无人机在所有可能降落的山体上空进行地毯式搜寻。


  秦峰告诉记者,蒋全和参与拍摄的摄影师发现,刘某在飞行过程中,遇到云层遮蔽视线后偏离了计划航线,离开了拍摄范围。无法确定她是否打开了降落伞,降落何处。


  当天下午,秦峰接到求助电话,才意识到“可能出事了”,而刘某没有携带手机或GPS设备,无法定位。


  奇迹未现


  5月14日下午,蓝天救援队队员管福(化名)所在的两个班赶往天门山救援。他记得,天门山景区工作人员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刘某在下落一两秒后消失在画面中。而刘某随身没有携带手机或GPS 设备,无法定位,给救援增加了很大难度,景区工作人员和活动方根据视频划定了搜救区域,包括了5座山峰。


  “盲搜,搞不清楚落在哪个方向,搜救区域很大,难度很大。”管福告诉记者,这几座山峰林木茂密因天门山山形陡峭,林木密集,可见度低,无人机只能拍到密密成片的森林,只能依靠搜寻队友沿着一棵棵树寻找,找完一座山峰需要一两天。10多个救援队员坐索道进山,需要从天门山观景台放下100米的绳索,沿着陡坡往下走,管福记得,岩壁坡度有85度,壁上爬满青苔,踩上去很滑,时不时听见队友滑一脚的声音,“不敢看,怕一不小心滑下山崖。”


  当天下起毛毛雨,树林里光线昏暗,山路泥泞,一踩一脚泥,搜救的速度快不起来。到半山腰处,管福和队友大喊刘某的名字,山谷里不时响起回声,但没有人回应。当地村民由山脚向上搜救刘某,管福从山顶一路往下遇到村民时都会问一句,“怎么样?”到晚上10点收队时,“都没有任何进展”,管福告诉记者,他才发现,脚上被岩壁上的蚂蟥咬出了血。


  “我们每天下山心里都有一种失落感,我们每天尽最大努力在找,希望有奇迹发生。”管福说,两年前张家界曾发生过一位翼装飞行爱好者遇难的事故,“希望做极限运动的人要把生命放在第一位。”5月18日上午10时40分,参与救援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告诉记者,“人刚刚找到,情况不行,应该是很久之前就去世了。”


  张家界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遗体首先被当地村民发现,蓝天救援队队员向失踪女子教练确认,通过飞行装备,基本认定该遗体为失踪女子。目前,张家界警方已赶往遗体发现地点。


  警钟


  极限运动,奢谈安全?


  高空跳伞、翼装飞行、徒手攀岩、自由潜水……近年来,极限运动从极少数专业人士的活动,逐渐成为面向公众的运动门类。普通人不一定付出很高的费用和时间,也有机会体验极限运动。因为热爱极限运动,一些年轻人从“菜鸟”进阶为“大神”,成为推广极限运动、拓展运动边界的中坚力量。


  极限运动如火如荼发展,背后的安全问题始终不容忽视。刺激是极限运动给人带来的核心体验,而危险伴随着极限运动的许多环节。充分认知危险,是任何人投入一门极限运动前应有的意识。


  对于极限运动而言,再怎么强调安全保障都不为过。实际上,专业的极限运动者都很注意安全保障,攀岩者在攀登前会反复检查保护装备,跳伞运动也把“备用伞”视为防止主伞失灵的兜底保障。“崇尚挑战,不忽视安全”是众多极限运动者的信条。


  然而,极限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它就是与平常人眼中的安全相碰撞的。安全措施只能化解已知的风险,却无法完全避免未知的危险。风险系数极高的徒手攀岩运动,据说死亡率高达50%,运动者受伤甚至死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勇气与毅力令人钦佩,但对于公众而言,始终要认清这终究是少数人有力量、有能力尝试的运动领域。毫不夸张地说,极个别勇于挑战极限的运动者,仿佛签署了一份与死神的赌约。树立安全意识、熟练掌握技能,固然是从事极限运动的基础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风险,准确评估自己和家人承受风险的能力,尽量留有一份补偿性的保障,不要在遗憾发生后才追悔莫及。


  对于极限运动来说,安全是相对的,风险则是绝对的。负责任的极限运动者,会把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控制的最小范围内,尽力减少对他人带来的影响。而对于各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普通人来说,与其迫不及待地心向往之,不如学会在远方欣赏,对人类拓展运动边界的每一分汗水与鲜血持以谨慎的敬意。本版稿件综合《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