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王尽美和他的红色故乡

2021-4-9 8:00:23 来源:山东商报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东诸城大北杏村。他自幼聪颖好学,较早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志向,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

 

 

王尽美遗嘱


       王尽美的一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27岁的青春年华,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记者走进王尽美的家乡,潍坊诸城,回顾那段红色记忆。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郑晓彤

 

 

学生们正在学习王尽美的事迹(受访者供图)


       只身求学


       潍坊诸城西南,有座不足百米的矮丘乔有山,山下有一村落名为北杏村。1898年,王尽美就出生在枳沟镇北杏村。


       如今,北杏村已举村搬迁,但留下来的王尽美故居仍是当地最著名的红色景点,位于山东诸城的尽美干部学院。四月,春暖花开,一批又一批外来游客驻足在故居门前,回顾起红色记忆。


       王尽美故居,几位工人在修缮着院落,他们身后,是三间低矮潮湿的土屋,也原是地主家的仓库。屋内陈设着当年的土炕、木桌、旧窗……


       记者走进学院内的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回顾王尽美的人生。父亲早逝,作为遗腹子的王尽美,是两代单传……午后阳光下,解说员讲起了过去的生活。


       19世纪末的大北杏村,地主吃穿无忧,佃户却饥苦难耐。佃户家庭出身的王尽美,饱受了封建制度的压迫。儿时,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的王尽美,经常吃不上饭,身体瘦弱不堪。


       祖母心疼孙儿,无奈下劝嘱:“你饿极时,见了东家就恳切些,叫声老爷、太太,他们兴许会施舍点吃食。”可早慧倔强的王尽美却未按照祖母说的做,就算饿死也绝不去地主家乞食。年少的王尽美喜爱听母亲讲故事,渴望读书。王尽美几次失学复学,却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求学路上,王尽美不止步于旧式学堂教授的知识,转而更加积极地追求进步思想。


       1918年4月,春寒料峭,20岁的王尽美只身前往济南,随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班。离家前,他登上乔有山,许下远大抱负。

 

 

王尽美故居新貌 本专题摄影 记者 孙倩 实习生 郑晓彤(单独署名除外)


       扛起时代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一向关注国家大事的王尽美,积极投身到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并被选举为济南学联代表回到家乡开展爱国斗争。在家乡宣教的过程中,王尽美越发地意识到,只埋头读书,不问政治,于救国救民无济于事,找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迫在眉睫。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的旧识罗章龙时任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书记。在罗章龙的介绍下,王尽美成为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第一批通讯会员。同年秋,王尽美、邓恩铭等决定组织励新学会。


       1920年12月,《励新》半月刊第一期出版。王尽美以《我们为什么要发行这种半月刊》为题,发表刊词:“大多数青年,已经有了觉悟,便觉着老实读书以外,个人和社会、和人类还有种关系,非常重大,已注意到这上头……这展现了当时进步青年的思想状态。”这位22岁的时代进步青年,扛起了时代的大旗,从组建学会、发行刊物到为教育改革呐喊,都彰显着他对革命的无限热情。

 

 

王尽美故居内陈设简单


       从学校到社会


       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青年学生组织建立的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深火热的山东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六月,王尽美与邓恩铭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他踏上新征程,开始新战斗的又一起点。


       中共“一大”后,随着党各项工作的开展,王尽美肩上的担子更重。王尽美取“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一诗中得“尽美”二字,将原名王瑞俊,改为了王尽美。这一年,23岁的他,充满着革命热情。


       据统计,1922年到1923年间,王尽美先后创办、参与主办了《山东劳动周刊》《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报刊。王尽美的革命活动领域也从学校扩展到了社会,从知识分子扩大到了工人群众,工作范围也从党内到党外,从党务到工运事务。他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积极发展山东党、团组织。


       至此,除济南、青岛外,山东不少地方也先后建立起党、团组织,促进了山东各地党的工作的开展,党的影响力也在社会各阶层中逐步扩展起来。


       组织工人运动


       展馆中,记者看到,一处陈列着的山海关铁路罢工主题雕塑,格外生动,复现了当年工人运动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解说员告诉记者,“当年,山海关铁路工人们为争取合法利益,截铁路、大罢工,场面激烈。此时的王尽美以翻砂工人的身份,与工友们同吃同住,共同生活。他白日做工,晚上就进行革命宣传,动员工人运动。”


       中共“一大”后,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王尽美走进津浦铁路济南大槐树机车厂、鲁丰纱厂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又组织建立了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领导济南理发业等工人罢工等运动。


       据资料记载,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王尽美好友罗章龙曾回忆起当时:“1921年下半年我到达济南,继而由王尽美陪同一道前往淄博。我们深入淄川、博山工人区考察当地矿山等产业工人生活情况,物色人才,研究开展工会活动。那时,天气已冷,工人住在地屋里,只有少数能穿上破烂的棉衣,生活很苦。王尽美同志每到一地都积极向工人宣传马克思的学说和理论。”


       此外,王尽美还组织领导了其他工人大罢工运动,中共“二大”后,又先后亲自组织领导了山海关、秦皇岛、开滦煤矿的大罢工。


       临终不忘革命事业


       形势复杂、尖锐的工运斗争,关乎着工人群体的生存问题,这就让作为领导者的王尽美肩负了更沉重的责任和使命。王尽美日夜奔走于一线,全线开展工人运动,大大促进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乃至全国工运斗争的发展。


       但常年过度紧张的工作和艰辛的生活,王尽美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终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但身患重病的王尽美,仍坚持顶在一线,组织领导工人罢工。


       同年6月,病情发展到晚期的王尽美,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劝解下,同意回乡养病。“我依稀记得父亲回家了,卧在另一间祖母借来的房子里,并不常与我们见面,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得了传染病,要被单独治疗。”王尽美长子王乃征回忆。


       1925年,病危中的王尽美住进青岛的医院。病魔摧残了他的身体,却无法摧毁他的意志。心怀国事的王尽美,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革命事业。1925年8月19日,从昏迷中醒来的王尽美战友笔录了他口授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遗嘱中,他把劳苦大众的解放置于了最高位。


       王尽美逝后葬于家乡北杏村。1959年7月,相关部门将其遗骨迁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建墓立碑。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王尽美,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片“红色土地”上,后人的血液中传承着“红色基因”,大小村落间,口耳相传的也是每一个动人心弦的“红色故事”。


       王军是王尽美的孙子,生活在东北,但却时刻牵挂着这片土地。每年,他都要挑时间回家看望这处旧宅,不忘祖辈教导。


       旧居前,讲解员给前来学习的游客们复述,“王尽美去世四年后,妻子也病故了。王尽美的寡母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儿,艰难度日,相依为命。”


       游客中,是一阵敬佩沉默。他们未曾注意到,旧居门前,有一个身影,他格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父辈的艰苦人生,他就是王军。游客逐渐散去,王军再次走进旧居,看着一张张老照片,回忆起了以往的故事。


       王军回忆,祖父王尽美离世时,父亲不过6岁,叔叔才2岁,成年后也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幼年的王军常常听到祖父的故事,“可书里说,祖父27岁就去世了,为什么那么年轻就离开了?”“你祖父是累死的,是干了很累很累的活累死的。”父亲回答。“那为很多人干很累的活而死就是伟大的人吗?”王军问父亲,“是这么个意思吧,为很多人干活,就会有很多人记得你,怀念你。”


       幼时,王军不能完全理解父亲话中的意思,如今已过花甲之年,他更能体会到其中原因了。


       传承红色基因


       在尽美干部学院的一面墙壁上,一道遗嘱令人动容。“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那是王尽美离世前仍最挂念的事。


       “祖父临终前的遗嘱,是在他明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而留下的。”王军说,他从来没有刻意思及家风的问题,但在父亲离世时,却意识到“父亲和祖父如此相像。”也许这就是红色基因在血液里的传承。


       “我父亲1937年入党,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王军说,父亲临终住院期间,虽然身体极为虚弱,但意识很清晰,即便躺在病床前,也仍然保留着读报的习惯。


       那天夜里三点多,王军守在病榻前,父亲突然清醒,“他一字一顿地说,看、报、纸。”王军实在想不到这时候父亲还如此执拗,可父亲眼神太过坚定,像是在“发布命令”。王军回忆,“但那轻如柳絮的报纸,他的手已经拿不动了。他瞪起眼,一字一顿地命令我:“你、举、着!”


       看着报纸,父亲嘴里喃喃地,竟慢慢地闭上眼睛,再也没有醒来。父亲离世后,王军头脑中经常回放这一画面,“悲痛之后,我有些怨气,心想:爸爸,您就这么走了?母亲还在医院,兄弟姐妹都不在身边,咱家里今后的事,您一句也不交代,可让我怎么办?”日子在生活中慢慢流走,王军突然意识到,“父亲像极了祖父。”


       王军说:从祖父王尽美开始,一家三代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父亲留下了一条橫幅《精忠报国》,题款为‘祖孙代代奋勉传’,在我看来,精忠报国就是我们后代应该奋勉传承的家风。


       父亲晚年告诫儿子王军,“祖父的事你要继续参与,积极配合组织上的安排,做好传承。你什么都可以讲,什么活动都可以参加,但只有一个原则:你要讲真话。”王军说,祖父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便是家风的基础。


       如今,红色基因在枳沟镇大北杏村深深地扎根,记者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学习,当地也在深入发展红色小镇,从组织融合、居住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多方面入手,促进枳沟镇的融合发展,将在王尽美精神的感召下,扎根人民,不忘初心,尽善尽美。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