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探研《仪礼》,普及传统文化

2021-6-5 10:24:09 来源:山东商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礼仪不仅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国民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仪礼》由孔子编订整理而成,内容记载宗周时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当下,随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礼仪热再起,然而何为“仪礼”,我们又该如何学习“礼仪”,其实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日前,记者采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郭超颖,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  作者简介 | 郭超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经学、传统小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现阶段主持教育部青年课题“《仪礼》经文文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正史礼志研究”等。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典文献学奖”2次。


       记载上古典仪制度的基本范式


  
       《仪礼》,汉代称之为《礼》(又或《礼经》)。今传17篇,内容记载宗周的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古礼。《仪礼》作为重要礼事活动的汇集,它的生成凝结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念。  


       谈起《仪礼》,郭超颖解释,商周时代,中国已经生成具备了以礼乐文明为特质的文化属性,“孔子曾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礼乐文化的经典文本以《仪礼》《礼记》《周礼》为核心,古人认为这是周公、孔子的制作。其中,《仪礼》在西汉时被立‘五经’,是礼的本经,记载了上古典仪制度的基本范式,比如合二姓之好的婚礼、成人之礼的冠礼、慎终追远的丧祭礼、兴贤尊老的饮射礼,还有讲信修睦的朝聘礼等。”  


       此外,《仪礼》还记载了礼事活动的程式仪节、器物用度、服饰容貌,以及蕴含其间的礼仪规范原则与情理哲学依据。“正因为《仪礼》讲家政大端,切于人伦日用,所以被认为‘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者’。《仪礼》所记载的古礼程式,以及蕴含着的礼仪精神,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古代社会典政法律的基本精神。”郭超颖补充道。

 
       社会发展至今,其实,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典仪制度,如国际交往的礼节等。在郭超颖看来,社会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做事立身的道理,无处不蕴含着“礼”。人们需要仪节程式来更好更充分地表达感情。“比如,工作生活中,讲求自强诚信,讲求仁爱厚重,这就是礼。礼,就是让事物合乎道理,各自都能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时空条件。这些立身做事的道理,是亘古不易的,所以礼的精神可以跨越时空,历百世千代而不变。”  


       而这也正是人们学习礼的现实意义。“简单讲,就是做人做事的事理。我们的经典,从未离开事理而空谈道理,即前人所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郭超颖表示,对当代人而言,传统礼义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增强社会文化与文明演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中国的礼,是带有警策性质的主脑精神塑造,会促进人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尤其是丧祭婚嫁关涉人伦大端,世情风化,在这些方面当使其有章法可依。若随意以欢娱混淆肃穆,用戏谑混淆庄敬,并因此习以成俗,显然不利于社会风化的建设。社会缺少共识性的约束机制,自处的尺度就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能力的掌控。然而,个人的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礼记·表记》云‘慎以辟祸,笃以不揜(yǎn),恭以远耻’,意思是,教育规谏人们恒须谨慎以避祸患,笃厚行于善道,而不使自己陷入困迫,恭敬而远离耻辱。可以说,礼学规范背后的哲学思想,引导培植人的气性修养,是一种自我成长的积极动因。”  


       随着传统文化被重视,市场上各类学习班、培训机构种类繁多,家长也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注意礼仪,郭超颖认为,习礼,是为了明晰道理,并能践履,而不是自矜己得,“大家可以从经典开始,选择权威出版社的译注本读起。先贤说,‘学则不固’,学习总是可以丰富多彩,永无止境。”


  
       经学、礼学研究不能止步


  
       2011年,郭超颖确定以礼学为研究对象,跟随南京师范大学章黄学派传人方向东教授学习经学、礼学。礼学是章黄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18年,郭超颖又来到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专业,师从王承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王承略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学术文献、中国经学史、目录版本校勘学研究。“跟随两位老师,先后学习了三《礼》,三《传》,《诗经》《周易》,当然还有《通典》等制度史的学习。发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师门一直的学术志向和追求。”郭超颖表示。


       经过10年刻苦钻研,《〈仪礼〉文献探研录》《四库经部礼类提要汇辑校订》(合著)两部作品于2020年正式出版,郭超颖坦言,从事礼学、经学研究不能蹈空,要有扎实的旧有功底,要沉潜元典,需要极大的涵养与长时间的甘坐冷板凳的耐心,不能心急,否则必成流俗,牵强附会,甚至混淆视听。  

       工作后,郭超颖继续从事“《仪礼》经文文法”方面的研究,她表示,中国早期核心经典是具有价值期许与实践引导意义的事理文本经典,“《仪礼》作为来源于宗周礼乐文明体系的古经,是传统社会典仪制度的纲目,它的经文设辞关涉事与义的委屈周折,文、事、义兼备(《文心雕龙》)。作为重要礼事活动的汇集,《仪礼》的生成很好地凝结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念。语言体现思维与逻辑,经典文本的修辞文法,是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时代来说,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辞例不可拘泥,况言随时变,医工社科也各有规范,但国家语言工作的研究建设,却不能有所止步。”


  
       传统文化社会普及正在进行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山东作为文化历史资源大省,孔子诞生地,“好客山东”“山东有礼”的美誉传遍各地。


       “礼乐文明,就是我们的底色,而礼与《春秋》就是我们的元精神,二者可征于齐鲁故学,自古以来齐鲁经学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郭超颖表示,学界一般的看法,齐鲁之地的经学、礼学研究应该是一种担当与使命。


       致力于“仪礼”方面的研究,要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心,郭超颖表示,自己接下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要围绕六经,依据汉魏六朝正史,重新考辨厘定汉魏六朝旧注;一方面以小学十书为基本,探求文字训诂的义例,缕述古韵学的流变,做一个回溯的工作,“其中的困难肯定有,但必须做。刘晓东先生曾说,‘用经典里面的意义,潜移默化地形成、培养自己的民族性,这是长期的,能够让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很重要。’” 

 
       从专注理论研究的象牙塔走出,面向大众普及礼学方面的相关知识等,也是郭超颖的目的之一。 她说, 目前,山东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设有传统文化社会普及工作计划,自己正是该小组成员之一。“事实上,我们也做过一些工作。但目前主要精力还是教学。大学教学非常重要,这是学生知识深化提升的关键,如何把所研究的最新成果,最经典的知识,以及治学修身的精神与理念传授给学生们,我想这未尝不是一种普及。此外,新作《〈仪礼〉郑注礼义发微》《〈仪礼〉经文文法研究》《三礼著述序跋辑录》《字林考逸校笺》等将陆续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