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文化数字化:从政策到启示

2022-6-26 10:05:36 来源:山东商报

  我们所处的世界正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给文化产业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化。以文化资源作为资产,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的数字文化产业正在形成,带动着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2022年5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意见》提出了8个重要任务,并明确了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目标。
  
  ◎山东省文旅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张子川

  什么是文化数字化?

  数字化为推动经济增长带来了许多机遇,它促进了以数字化为业务核心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的建立,也为社会和人类发展提供了动力。其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虚拟公共空间,提供给每个个体以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大程度上地参与到更广阔的世界之中。目前,数字化正在从多个方面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于新技术的获得、生产、传播,还表现在这个知识社会中的文化参与、文化内容创造和学习教育等方面,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已然成为共享公共文化空间的一部分。
  
  数字化在传播文化艺术和科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创新作用。而文化数字化的目的就是通过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算法、数字版权、影音编码等数字技术对于文化内容和文化产业生态体系进行再造,进行数字形式的修复、整理、保存、生产、传播,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和国家文化专网,最终实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化数字化视作一种方法论或者一个过程,“数字文化”则是文化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和产物,是数字化后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的具象体现。也可以将文化数字化理解为“文化+数字化”。其中的“文化”相当于一个变量,可以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书籍、戏曲、音乐、博物馆、艺术馆、中国传统文化等都是可以带入这个变量的元素。

  文化数字化的积极效应

  如上文所述,发展文化数字化的核心目的就是促进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保存、共享、生产。首先,数字技术可以对文化古迹进行完整的勘测、修复和保存。3D定向、数据保存、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保证能够完整地对文物古迹进行数字化保存的程度。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不仅毁坏了这个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建筑,也点醒了世界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因为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一旦被损毁,想要修复原貌,数字化的保存就变得至关重要。而为巴黎圣母院有条不紊的重修带来希望的,正是一家法国著名的游戏公司育碧(Ubisoft Entertainment),正是他们将自己制作游戏时对巴黎圣母院全景扫描的1:1的数据资料贡献了出来。
  
  其次,文化数字化改变了文化向观众传递的方式以及文化被消费和被感知的方式,其能够成为促进民众文化参与、实现文化民主的途径。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工具有助于提升开放和民主的文化接触,能够为全世界人提供实践“参与式文化”的场所,它带动了文化资源的共享。这使得文化参与不再仅仅是对精英文化的产品消费,而成为每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一些人群的生活质量作出重大贡献。而当所有公民都能真正开放和民主地接触到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的文化时,文化数字化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这一关键作用。
  
  最后,文化数字化将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全新语境。随着数字化应用场景的不断延展与丰富,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产业新模式,包括数字展示、数字交易、数字消费等。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搭建将会进一步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文化生态网络,文化资源和内容的交易以及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化消费将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馆”+数字化
  
  由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遗产得以通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进行保护、存留、观看。大数据、人工智能、3D、CG动画、全息影像、拓展现实等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一处处文化遗产恢复生机。线上博物馆则为参观者提供了在一个虚拟语境中观看文物和艺术作品并体验那些线下无法接近的物体或场所的可能性。该产业的转型提供给每个人都能更轻松地、无障碍地在线访问大量文化内容的机会。
  
  在2021年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甘肃展团就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为契机展出了由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敦煌”资源库。该项目利用先进科技与文物保护理念,对敦煌石窟的相关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汇聚,构建了一个石窟文物数字化的资源库,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共享,助力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只要用电脑搜索“数字敦煌”,就可云端畅游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例子同时是“文化遗产+旅游+数字化”的最好体现。文物古迹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将文物古迹数字化,可以增加文物呈现的方式,增加社会民众对于文物古迹的兴趣和保护意识,也方便了古建筑学、文物学、宗教、艺术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助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文化遗产恢复生机,积极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音乐+数字化

  与书籍、画作、雕像等实体文化内容不同,音乐在人类技术尚不成熟的时候并没有载体用来承载,乐谱虽然能够记录下音高、时值等,却无法保存下真正的声色。19世纪时,人们一直用“蜡筒”记录声音,直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聚乙烯为主要材料的黑胶唱片来记录更完整、更清晰的音乐。随后的60年代,荷兰工程师奥登斯发明了以磁记录为基本原理的盒式磁带,音乐的载体变得体积更小、更轻便。但是出现在黑胶唱片和磁带唱片上的共同问题是:作为两种以“模拟信号”为储存方式的音乐媒介,它们会随着时间流逝和一次次的播放而失去作用,理论上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在保存、记录和播放音乐的方式上迈出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化”的重要一步,于是在1978年出现了CD光碟、1998年出现了MP3,2004年诞生的数字流媒体音乐成为了21世纪的主流,听音乐的习惯也从此转移到了手机等移动终端上。
  
  在我国严格的防疫政策下,相当一部分线下音乐演出被迫停止,数字直播技术让“社交疏远”时期的民众在家中就可以体验到高规格的音乐演出。崔健、周杰伦、罗大佑等均在微信视频号上开放免费演唱会直播,获得了社会强烈反响,成为现象级直播。线上演唱会成为了疫情下表演行业发展道路的新出口,为大众缓解了疫情下焦灼的情绪。在未来——开放售卖线上演唱会门票和其他周边,或是通过赠送礼物打赏直播艺人——音乐表演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可能会将该产业进一步商业化,形成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发展文化数字化的启示

  1.数字化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发展文化数字化并要使其全民共享,要清楚地认识到存在于我国社会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是伴随着信息化社会而生的概念,首先被联合国提出,它描述了因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的体现在对信息接受程度上的不同。数字文化的保存、生产、传播仍需要配合完备的硬件设备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如果要做到中华文化全民共享,那么一系列网络设施、终端设备也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也是为什么《意见》中提出了“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努力弥补因为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正是因为这种数字化思维的落后、互联网布局和数字化内容开发的不均衡,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的内容资源难以转化为数字化消费场景。
  
  2.对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可以被放下,尤其是像旅游这种需要一定地理和空间维度的活动是不能够被数字化代替的体验。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新生事物和传统之间的优势和缺口,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角度来看,数字文化产业的互动性和关联性极强,但是由于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过载,其内容的公信力偏低;而传统产业虽然在互动和关联性上有所不足,但是在内容质量上的把关有所保障,并且因为长时间的发展壮大,积淀了大量的人才。所以既不可以将重心完全放在新生事物而忽视传统文化产业的底蕴,也不能够轻视了文化数字化在这个时代的潜力。“新兴”与“传统”之间需要一种互补的关系,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携手发展,做到新业态运用其技术为传统产业提供互动性、关联性、增添活力,传统业态运用其能力为新产业把关内容,营造健康、有公信力的数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