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健行教育”为办学宗旨的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最近三年来一直在打造“年级管理团队”,通过年级主管、老中青教师团队建设,办让家长满意的教育,助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杨芳
打造七大“年级管理团队”
2017年秋,校长李坤义从济南市花园小学来到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履新。这是一所在原址推倒新建的学校,在外借读两年多的学生要“回家”了。
新学校,新面貌,要有新变化。来到学校之后,李坤义便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提出了打造“年级管理团队”的建议,旨在通过年级管理团队的建设,让每一位老师至少都拥有“双重”的身份:不仅要承担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提升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真正成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管理者。
该建议得到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们的支持。于是,七大“年级管理团队”筹建,每个年级管理团队由一名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年级主管”,组员由年级学科组长、班主任团队和各任课老师组成,团队里既有教龄二三十年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有从教十余年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还有刚入职的新教师。
每一天要干什么、这个阶段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带动年轻老师快速成长、家长会要重点讲解哪些方面、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年级所有的教育教学、德育活动等事宜,全部在团队内“打包”解决。
年级主管:从没有下班的时间
在解二小,年级主管们有一个共同的雅号:“么都管”,从这简单的三个字里,你会想象出他们每天的工作状态。
大队辅导员、政教副主任冯钺老师,从教23年,是该校二年级团队主管,团队加上他共有11位老师。成为年级主管三年来,他坦言最直接的感受是:从没有下班的时间,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
每天他早早地来到学校,在防疫工作处理结束后,会到二年级的各个班转班,“看看班级情况,看看学生状态,询问活动的组织推动情况如何等等。团队的老师们每天都会碰头,说说今天的哪块工作哪方面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部署明天的工作;除了整块的时间,不管是两操还是放学时间,我们只要发现问题随时碰头解决。”
在冯钺看来,“年级管理团队”建设带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管理的效率更高了。“我们的老师,不仅仅承担课堂教学任务,每个人还都是管理者,这种身份的‘模糊’让大家责任感更强。”
管理更加高效,是所有年级主管的共同心声。一年级团队主管张颖今年刚带完毕业班,她和团队的其他9位老师带新的一年级。“我们一年级团队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各年级抽调的有经验的老师,没有一位是新入职的。因为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大半年时间没上幼儿园,他们的习惯培养等相比往年,要更费心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更从容、高效地处理新生问题。”
团队老教师:带出新教师才能给自己“加分”
记者看到,解二小每个年级管理团队,教龄二三十年以上的教师至少有3位。这批有经验的教师,在带新人上倾注了全部心力。学校的“青蓝工程”考核一项里明确,只有新教师优质课展示获奖了,才能算“师傅”成功了。
“带新教师,从教说话、叮嘱学生盖笔帽等这样的细节开始。”从教28年的周永莉老师是二年级年级组长兼班主任,去年她的团队里有3位新入职的教师。“单说开家长会,家长会要介绍哪些内容、怎么更好地表达给家长,以便得到更好的配合,老教师先是模拟开家长会,让新教师揣摩、提问,然后自己再练习、修改。”
新生的名签、铅笔要盖笔帽、调位怎么循环、哪些学生要放第一排……这些新老师从没有想过的问题,都在老教师们“提前”的言传身教中了悟。
王青玫老师从教30年了,是三年级管理团队中的“大姐大”。“新教师怎么才算比较成功了?必须拿出优质课。”在她眼里,解二小年轻老师很爱钻研也很用功,为了帮助新教师做好一堂优质课,团队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讨论解决问题。
“他们的优质课出来了,我们这些师傅才能算成功了。”据了解,有新入职教师第二年就参加了历下区的公开课展示,和区里的教学能手同台竞争。
新教师:想成为带着光环的师傅那样
勤思考、多听多问,是解二小老教师们给新入职教师的“标签”。新入职老师大多20岁出头,刚走出大学校门,身上的青涩多少还没有褪掉。
“我想早日成为我师傅那样,感觉是带着‘光环’的,每去听一次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23岁的李梓馨去年刚入职,她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建筑系,大三时考出了教师资格证。大四时在济南高新区一小学实习了一年。“我喜欢语文,但是对语文教学的体系并不明晰。”除了周永莉,从教14年的语文教师张啸也是她的“师傅”。
“我第一次试开家长会很心虚、也焦虑,声音和手都是抖的,尽管家长会的内容、PPT已经做好了。两位师傅告诉我,我第一要做的就是要‘表现得不像新老师’。”加了一个周的班,自己不知在课下‘演练’了多少遍,等到了家长会时,李梓馨让家长收获了放心。
张啸手把手教她怎么上好语文课。“一开始我也挺着急,带得也很累,毕竟新老师也是有想法的,不像给孩子们上课那样,他们是一张白纸。我就变换角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感觉带了半年就很有成效。”李梓馨的一堂课,可以在不同班级讲四五遍,用两个月的时间最终打磨成功。
“一堂优质课出来了,我们也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就知道课要怎么上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们接受了。”李梓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