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简称“起步区”)的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也正式提上日程。记者注意到,此次《实施方案》明确了起步区的各项建设任务,规划了起步区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起步区建成后,将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丁一凡
明确建设任务
5月11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官网获悉,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简称“起步区”),国家发改委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显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利于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有利于吸引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形成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探索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的城市发展方式,形成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明确了起步区建设的重点任务。起步区将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与此同时,起步区还将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区建设,大力促进城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高标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总面积约798平方公里
从功能布局方面上看,起步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面积约798 平方公里。
据了解,起步区将逐步建设形成“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其中,“一纵”是指起步区与大明湖、趵突泉等济南历史标志节点串联起来,形成泉城特色风貌轴。“一横”是指依托水系、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黄河生态风貌带。
“两核”是指建设城市科创区和临空经济区,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五组团”是指建设济南城市副中心、崔寨高新产业集聚区、桑梓店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临空产业集聚区。
在土地政策方面,《实施方案》中指出将依规编制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安排起步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合理分解下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照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要求,做好整改补划。山东省对起步区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对起步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予以倾斜支持,适度增加混合用地供给。
增强发展新动能
除了功能布局之外,《实施方案》对起步区的新动能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家支持在起步区布局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项目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鼓励优秀创新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
与此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完善创新激励和成果保护机制,支持起步区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聚焦水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强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前瞻布局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研发。开展氢能技术研发。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在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业培育方面,《实施方案》指出瞄准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在起步区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发展民用及通用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装备产业,加强 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布局。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上市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在明确新动能发展的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探索创新城市的发展方式,如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区建设,大力促进城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高标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等。
以智慧城市为例,《实施方案》指出将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千兆光网、5G 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城市级数据仓库和一体化云服务平台中枢。合理布局智能电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实施组团式一体化集成供能工程。在交通、医疗、教育、社保、能源运营管理等领域推行数字化应用,建设政务服务中心,逐步构建实时感知、瞬间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
记者注意到,除了明确建设任务之外,此次《实施方案》也规划了起步区将来的发展目标。
据了解,到2025年,起步区综合实力将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60%,跨黄河通道便捷畅通,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到2035年,起步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绿色智慧宜居城区基本建成,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显著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施方案》摘要
重点任务
起步区将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区域面积
起步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面积约798 平方公里。
发展目标
到2035年,起步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绿色智慧宜居城区基本建成,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