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追忆时代与人的珍贵片段

2021-6-12 8:33:07 来源:山东商报

        炎炎夏日,端午节至。近日,收藏家、文化学者马未都全新散文作品《背影》正式出版。新作是马未都为故去亲友所作,书中人物虽身份各异、亲疏有别,却都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印痕。25位故人,25篇文章,在从文学编辑到收藏大家的过程中,马未都与各种人物结缘,其中不乏精彩故事,也成为他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这些经历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的文化热、收藏热,见证时代与人风云际会的珍贵片段。新书上市,马未都来到线上与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收藏源于业余爱好
  

 

  1996年10月30日,马未都创办观复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家获政府批准的私人博物馆。如今25年过去,观复博物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设馆,也让大批民众得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古物之美。  

 

  2008年起,马未都又登上《百家讲坛》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开启国内鉴宝、收藏之风。可以说,他从不抗拒新的传播形式,不仅开设微博、博客等账户,还在短视频大热的今天,在抖音、小红书上讲述文物故事,普及古董知识,他广博的学识和幽默风趣的讲述方式吸引了众多读者、观众。在他的创意下,旗下“观复猫”品牌创立,观复博物馆拥有了更年轻化的传播方式。  

 

  马未都活跃在大众荧屏,传播收藏知识,但是鲜有人知道,并非专业出身的他,仅凭着一腔热爱才走上了收藏之路。在新作《背影》中,马未都记叙了他早年收藏的经历。生于1955年的马未都,插过队下过乡,做过机车铣工。上世纪80年代,他调任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做文学编辑,发掘了现今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家的小说。业余时间里,他喜欢到琉璃厂淘宝。但那时的古董店是国营的,只有有外汇券的人才能进入。对此,马未都自嘲,年轻时瘦,瘦给人印象不如胖憨厚,加上遇事反应又快,估计别人看自己是“心怀鬼胎”。 

 

  但是,当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除了怀有巨大的热情,还在于坚持不懈。马未都至爱瓷器,但当时主营瓷器的韵古斋(现瀚海拍卖公司)并不常对个人开放。为了能接近瓷器,他就想办法,“虽然我看到了很多东西,但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因为我们很多时候,你的目的可能是想买一件东西、寻求一件文物,但这个过程中,你也学到了大量的知识。我年轻时喜欢跟人交流,我进店里和人聊天,就算人家不喜欢你,你也要自己喜欢自己。人家不喜欢你,你再不喜欢自己,这事就吹了。人家不喜欢你,你要拣人家喜欢的事去说,人家就喜欢你了。那时候琉璃厂有很多大妈级的工作人员,我当时才20多岁,按照现在的说法,还是‘小鲜肉’,那些工作人员都四五十岁,天天家常里短地说,我就随着他们一起说,于是,恰恰得了这个好处。”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马未都与朋友们组建“海马影视创作室”,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经典电视剧,收藏也愈发不可收拾。很多人认为马未都收藏是靠机遇,他也认为,某种程度上是。改革开放,人们向往新生活,对旧物旧生活方式丝毫不感兴趣,这让他积攒下了许多宝贝。但更重要的是,他一直秉持收藏界的文化传统,“过去的文化中,文人卖东西是个耻辱,我收藏头20年一件东西没卖过,觉得卖东西换钱是文人之羞。正是这种好面子救了我,所以我的收藏都是原始股,等开窍时早已身价百倍。”

 

 

        写的是别人,也是写自己
  

 

  古人言: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而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常念其长,而不顾其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在《背影》中,读者可以透过马未都的眼睛看到很多人的性格品质,这种品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马未都性格的其中一面。比如,文章中评价收藏家徐展堂,“态度往往能决定人生的取舍,取舍又能决定人生的走向。”  

 

  徐展堂是收藏界叱咤风云的大腕,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中的唯一华人,他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馆皆设有徐展堂中国艺术馆,马未都评价说:“用几个亿的资金建立一份收藏,又把这份收藏向公众公开,表明了徐先生的人生态度。”  

 

  写的是别人,其实都是写自己,写自己看重的理念和价值。比如,马未都写陶瓷考古研究者刘新园,“陶瓷鉴定早些年是个冷门学问,诺大的中国能对陶瓷迅速做出判断的总共就三五个人。有名的我都接触过,每个人风格不一,大开大合者有之,中规中矩者有之,谨小慎微者有之;刘先生为前者,有什么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一听就让人痛快。”写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的创始人麦戈文,“老麦给我的感受就是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从没有富翁高高在上的心态,尤其在文化面前,永远保持虔诚的态度。他多次来观复博物馆参观,他每次来都和第一次来一样兴致勃勃,对他不熟悉的东方文化,他像孩子一样地发问,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们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他们让你对生命有所感悟,于是慢慢就集成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为写书而写的,是为了纪念每个人,促成了这样一本书。”马未都表示。

 

 

        记录与父亲的相处细节
  

 

  《背影》一书,还侧写了马未都的成长轨迹,尤其是追忆自己父亲的一段。出生于军人家庭,但马未都形容父亲马丹林“开朗”,“小时候我印象中的他永远是乐呵呵的,连战争的残酷都以轻松的口吻叙述,从不渲染。” 

 

  马丹林生来口吃,终生未获大的改观,但他最愿意做的事就是教孩子们如何克服口吃。“我年少的时候,常看见他耐心地向我口吃的同学传授一技之长。他说,口吃怕快,说话慢些拖个长音就可解决。某次,我看见他在一群孩子中间手指灯泡认真地教学,灯——泡!开——关!其乐融融。”  

 

  这样的人生态度影响着马未都的成长,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品质,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坚强与乐观,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打成一片。为此,他更是把写父亲的这篇《镆铘岛人》放在开篇,纪念父亲教导。如今,书中所涉的人事物渐远,唯有文章留存着那些记忆。马未都记录下这些逝去故人的身影,也记录下他60余年的生活足迹。“通过每一篇文章,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父子之间的相处,我认为尊重很重要。我们今天的文化一直在强调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是平等的,但是,有些事情平等不了,例如经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长者一定有称为长者的道理。”马未都认为。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文化学者。1996年,创立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在《百家讲坛》《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博物奇妙夜》《国宝100》等电视及视频节目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瓷之色》《瓷之纹》《醉文明》《国宝一百》《观复猫》等百余册文化艺术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