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天宫安家体验如何 航天员面对面作答

2021-6-22 10:35:12 来源:《人民日报》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近地轨道。3位航天员乘坐飞船停靠于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顺利进入核心舱,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位“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记者采访。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此次任务有何不同?


      工作量大,太空停留3个月,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


      记者:“神十二”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哪些工作?和以往载人飞行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空间站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任务工作量非常大。比如,我们进入核心舱后,马上要建立适合人生活、居住的环境,后续还要到舱外做安装维护。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二是这次任务在轨时间长达3个月,对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健康维护、生活能力训练,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适应太空工作、生活。


      三是和空间实验室相比,空间站是更大的科学平台,我们要做的空间实验、技术试验更多、时间更紧。


      刘伯明:“神十二”任务和“神七”任务相比,出舱活动有很大不同。“神七”出舱主要是验证舱外航天服出得去,回得来,以及较为简单的舱外作业。“神十二”任务计划要执行两次出舱任务作业,每次作业长达数小时,需要航天员具备强健的体魄、强大稳定的心理素质。


      记者:可预料的困难有哪些?


      刘伯明:第一个难点是快速交会对接。我们现在已经有航天器快速交会对接的能力。神舟十二号飞船进行快速交会对接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进入空间站核心舱,这时候考验航天员在太空的身体适应能力。在适应的同时,我们要拆盖板、将货包取放归位,建立生活工作环境、维护生命保障系统正常运转。


      随后,为了准备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连续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也很短。出舱过程中,将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进行了哪些艰苦的训练?


      每次水下训练都要坚持6小时,水槽训练后,拿筷子都费劲。


      记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聂海胜:对!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在地面强化了很多不同的训练,包括一对一训练、低压舱训练、水槽训练等,我们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强大稳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刘伯明:各方面的训练强度都加大,低压舱训练风险最高,因为是真空环境。我们在低压舱内进行了多次针对特殊情况的训练,来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确。


      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在水槽中模拟太空失重环境,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进行训练。“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记者:据说每次水槽训练后,拿筷子都费劲,有什么好的办法适应?


      聂海胜:针对水槽训练,我们首先是加强体能训练,其次是增强上肢力量,第三,随着水下训练次数越来越多,对心肺功能、上肢力量都是锻炼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适应。


      汤洪波:水槽训练是“神十二”任务必须训练的项目。我在水槽训练中,能克服体能挑战,但身处舱外航天服这样狭小空间里会感觉很憋屈,一进去就想出来,非常烦躁,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寝食难安。但执行空间站任务,必须穿舱外航天服工作。后来,我发现把舱外航天服的温度调低,感觉会好一点。再结合自己学到的心理调适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记者:出舱活动在空间站将变成常态,因此也是训练的重点。


      汤洪波: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刘伯明:针对出舱活动,地面训练强度很大,因为要考虑出舱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地面训练内容无法完全预测在天上执行任务时的状况。但我们现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员在轨执行任务遇到特殊情况时,地面团队第一时间快速进行辅助解答,随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提升的是身体适应能力、能量的储备。出舱当天,早上6点多就要开始准备,到舱外作业、返回,时间很长,对体能消耗很大。


      航天员乘组如何团结协作?


      3位航天员有分工、有配合,对任务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我们在一起训练一年多,彼此之间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比如我和刘伯明有过太空体验,知道地面和天上的操作有区别,操作要更加严谨,天上生活的习惯、作息规律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记者:第一次飞天的航天员,能够入选“神十二”乘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汤洪波:最重要的是工作的严谨态度。尽管我们十年如一日地训练,很多事情闭着眼都能做正确,但是你不能真闭着眼做,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细致,还要勇敢。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个“8年”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我在1998年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到2005年执行神舟六号任务,这属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8年后的2013年,我执行了神舟十号任务,这属于第二步的空间实验室阶段;8年后的现在,我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这已是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阶段。


      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