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 医疗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医生们的朋友圈

2021-8-17 7:44:53 来源:山东商报

  在工作中,医生与死神赛跑,与生命相握;他们任劳任怨,无论白天黑夜,随时出现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人们尊称他们为“白衣天使”,将生命与健康托付于他们,也把无条件的信任和期望托付于他们。在医生的朋友圈少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他们记录下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恩、欣喜和泪水。


  正值第四个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来看看医生的朋友圈里那些故事。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 荀杨 实习生 李珊

 

  胸痛中心户克庆


  与交警打交道最多的医生

 

  7月5日凌晨1点32分,济南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副主任医师户克庆在一夜两次被紧急召回医院抢救患者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不分昼夜地应对各种突发的心脏急症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只要有手术需要我,不管什么时候、在哪儿,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户克庆笑称自己是“与交警打交道最多的医生”,有时接到急诊通知正值早高峰或者晚高峰,为了争分夺秒赶到医院,他多次拨打交警电话求助,“交警的大摩托我都坐了好几次了!”

 

 

工作中的户克庆


  据户克庆回忆,最长的一次他曾三天没有合过眼。如此辛苦繁重的工作,户克庆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后悔过,因为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是他从小的愿望。5岁那年,户克庆得过一次严重的肺炎,是医生的妙手回春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这次被救治的经历使他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想法,随着逐渐长大,心目中医生治病救人的崇高形象始终未变。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户克庆毅然选择学医。而之所以选择冠心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专业,是因为他觉得冠心病常常引发急危重症,甚至死亡。“对于医生来说,能把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抢回来,带去生的希望,内心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也无法比拟的。”


  虽然是科里最年轻的主刀大夫,但一台接一台的手术,让户克庆迅速成长。冠状动脉造影加上心脏介入手术,他平均每年要做1000台以上。如今,常规手术技术娴熟的他,选择将自己的重心转向疑难复杂手术,让年轻的医生增加磨练的机会。


  众所周知,介入医生们的手术需要在具有辐射的 X 射线透视下进行。手术过程中,医生的脸部、胳膊和头部都暴露在照射下,一台介入手术的辐射对患者来说微乎其微,可对于长期做手术的医生来讲,日积月累的射线会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患癌几率增加等。“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不能因为手术有辐射就不做了。”户克庆说,在 X 射线下做手术损害的是我们的健康,可不做损害的是患者的生命,如果在两者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觉得也就丧失了当医生的资格和无上荣耀。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


  采访快结束时,户克庆的电话响了,“有手术了?好的,我马上到。”他又投入到了下一台手术中。


  
  产科樊克锋


  精进医术,为母婴健康护航  

 

 

樊克锋每次查房都会仔细了解孕妈妈的情况

 

  今年39岁的樊克锋,是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七区副主任,他的朋友圈分享得更多的是会议、学习,是母胎医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他最近的一条朋友圈,是8月6日分享的“母胎医学学术论坛 危重疑难母胎疾病诊治临床热点研讨会”的会议通知,并总结道“内容精彩,实用性强”。


  作为一名产科医生,樊克锋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他觉得医学发展太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技术的进步。刚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胎儿医学科进修3个月归来的他,对此感受更深了。“相较于国内顶尖的医院,我们在技术上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学习来弥补。”


  济南市急危重症技能救治大赛特等奖、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杰出青年岗位操作能手称号、山东省急危重症孕产妇技能救治大赛岗位技能标兵称号……今年39岁的樊克锋一直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随着二胎政策放开,三胎时代到来,高龄、高危产妇增加,给这十月怀胎的道路增添了几分险阻。对于致力于追求母婴安全的樊克锋来说,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就像他的朋友圈内容给人的感觉一样,他十分关注医学前沿发展,他每天都会看杂志或外文文献,把相关知识分类整理,不断积累。每周他所在的科室会组织集中学习,团队医生常常讨论病例到晚上七八点。 


  对工作的执著,源自从小的从医梦。樊克锋说,叔叔是医生,自己耳濡目染对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十分向往。把解除病患的痛苦作为最大的目标。


  每天忙忙碌碌,迎接过多少个小生命,参加过多少次抢救,樊克锋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历经艰辛最终顺利产子的妈妈们,他不会忘记。最近,他治疗过的一个患者,已经成功产子,圆了做母亲的心愿。“这个患者家在外地,今年36岁,之前已经流产2次,都是接近24周时流的,在当地医院都以先兆流产治疗。” 第三次怀孕,快到24周,宫口又无痛性地开大了,樊克锋说,因为经历过,患者更加惶恐。经过诊断,原来是宫颈机能不全“惹的祸”。“确诊后,我们进行了宫颈环扎,目的是延长孕周。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新妈妈保胎到了37周,孩子足月出生。”樊克锋说,他所关注的除了孕产妇的健康,更多的是胎儿的健康,“胎儿生长受限、宫内发育异常、双胎的处理等比较多”,疾病的诊断牵涉母婴的安全,需要医生更加谨慎,“查明原因并及时给予恰当的咨询和处理,能够改善母胎的结局。”


  “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党员,坚守医者初心,为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从医已经近15年的樊克锋,从未停下自己学习的脚步,与喜悦相伴,与死神过招,是值得孕妇信赖的坚实后盾。

 

 

靳有鹏正在给患儿进行电除颤


 

  小儿重症医学科靳有鹏


  守护儿童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卡

 

  一条一百多字的朋友圈,概括出了靳有鹏“兵荒马乱”的两天。外出开会却赶上新转入需ECMO治疗的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作为山东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的负责人,她只能“远程调控”,干着急。她调整了发言时间,改签了机票,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回济南。7月31日凌晨2点左右,她落地济南,只休息了几个小时就来到医院,看到患儿的治疗效果不错,她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靳有鹏如此着急,跟小儿重症医学科的特点以及科室人手不足有很大关系。她说:“儿科难干,小儿重症更难干”。这是因为婴幼儿是“哑巴病人”,不会说话,只能靠医生猜测和观察来推断病情;而且现在家长通常都有着极高的期望度,既要随时跟家长交流病情,又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对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儿科还是个收入和付出很不成正比的科室。这也就造成医学生对儿科专业“望而却步”。而小儿重症医学科,可谓是离死亡最近的一个地方,作为儿科的特种部队,每天都有全省来的重症患儿被转运至此,这儿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生与死的搏斗,时时刻刻都在与死神赛跑。因此,小儿重症医学与儿科其他专业相比,工作强度和压力更大,风险更高,专业医护人员更加缺乏。


  而靳有鹏之所以选择儿科,是因为“当时觉得跟孩子打交道比成人简单,孩子很单纯”。等实际接触以后,她才发现儿科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得多,“但既然选择了,那就认真地把它干好”。2006年博士毕业后,靳有鹏进入省立医院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为了提高危重症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医院在2010年8月成立了小儿重症医学科。靳有鹏自告奋勇来到了这个科室,“能够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除了临床工作,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靳有鹏还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一周七天,对她来说,没有下班和周末。每周除了处理病房里的病人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以外,还有两天时间要看门诊,两天时间用来指导研究生和年轻医生进行科学研究,以及挤时间给进修医生和规培医生进行小讲座,靳有鹏的生活几乎全被工作填满。“以前我都是每两天回家一次,有时甚至三四天都不回家,疫情之后才每天回家,但也都是在晚上八九点才离开医院。”对于自己的家庭,她坦言,“真的是顾不上”。孩子想要妈妈的陪伴,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但靳有鹏始终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够挽救无数家庭,孩子长大后一定能够理解。


  靳有鹏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医生的工作能够得到每一位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因为每一名医生的初衷都是救死扶伤,患者康复。她希望跟同事们一起为更多的重症患儿重燃生命之光。

 

 

手术中的李锋


  
  脊柱脊髓神经外科李锋


  与时间赛跑,随时准备上“战场”

 

  夜里0:0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一大一附院)脊柱脊髓神经外科主任李锋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动态,他来到医院旁边的烧烤店吃晚饭,十分满足的样子。短短的一句调侃,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辛苦。在此之前,他刚刚配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辛涛为一位患者进行了枕骨大孔区肿瘤切除术,这个位置的手术级别是神经外科中最高的,风险极大,因为颅底的神经非常集中,密布着呼吸、心跳、血压、意识、感觉运动等功能区,手术稍有不慎,患者将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需要主刀医生细致耐心地操作,耗时6个多小时,团队顺利的完成了手术,而晚饭时间却拖到了凌晨。像这样的情况简直是“家常便饭”,因为神经外科手术十分复杂,一台手术动辄五六个小时,术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一天两台手术下来,下班时间基本就是凌晨或半夜了。


  神经外科医生用一把手术刀与掌控着患者命运的死神无数次交锋,“时间就是生命”在神经外科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5月2日,李锋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劳动节就是要好好劳动”的内容,还配了一张医院停车场的照片,记者以为是普通的假期值班,李锋回忆说,五一期间还真干了个“大活”。5月2日,李锋值班时接诊了一位严重脑外伤病人,当时病人感觉自己意识清醒拒绝手术便回家了,李锋值班到深夜下班,5月3日一早准备回泰安老家陪伴从福建来探亲的岳母,结果刚开车到泰安,这位病人因为脑水肿加重,昏迷面临死亡,李锋来不及多想,马上赶回了医院,及时为病人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李锋很是欣慰,唯一觉得亏欠家人。这件事让李锋很愧疚,“越到假期越忙,跟家人、朋友约吃饭都不敢答应。” 然而每每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恢复健康,他觉得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去年从福建协和医院以人才引进方式回到山东老家的山一大一附院工作,整整一年,李锋不仅收获了友情,更是为自己所在的团队而自豪。有学科带头人辛涛主任的引领,团队每位“战友”都各有所长,优势互补,通过团队协作,一次次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前几天接诊的一位脊髓血管病患者康复出院,李锋在朋友圈发出了感慨:“脊髓血管病真是个需要多专业团队协作的系统性大工程,初诊、影像、造影、定位、麻醉、开椎等各个环节……”高度体现了团队的完美配合。据了解,脊髓血管病诊断非常困难,因为症状跟颈椎腰椎病、脑血管病类似,诊断就像雾里看花,很多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还常被误诊为脊髓炎,需要十分有经验的医生来确诊,如果来不及治疗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每次造影都需要至少四个小时,团队合作必不可少。


  每周坐诊一天,手术日三天,还有大量的时间要“随叫随到”,采访一结束,李锋又匆忙赶去了急诊神经外科值班,他对记者开玩笑地说,“我们可是要随时准备上’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