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新闻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90后女入殓师

2021-8-23 7:53:15 来源:山东商报

        不主动说“再见”、不为孩子穿袜、不递名片不握手、不参加亲朋喜宴……这是张校口中入殓师们的日常习惯。入殓师又名遗体整容师、葬仪师,是专门为逝去的人化妆整仪,尽可能还原逝者完整面容和身体的职业。

 

  28岁的张校,是济南市章丘殡仪馆的一名女性入殓师,“科班出身”的她,从事这一行已有近10年时间。她说:“我见惯了生离死别,但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体面地离开。”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实习生 郑晓彤

 

张校准备为逝者化妆、整容记者 孙倩实习生 郇志同 摄

 

        不被理解的选择
  

  28岁的张校,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是章丘殡仪馆的一名遗体整容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殓师。今年,是她从事入殓师的第十个年头。她说,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山东人,“现在,在山东工作的我,带着爸妈来了山东,也算是重回故土。”

 

  张校说:“选择这个专业,是我从小到大唯一坚持的事。”

 

  2010年,张校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会,“我从来没见过逝者,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葬礼。”张校说,当时有个叔叔家的女儿出了很严重的车祸,平日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脸上模样大变,“我都认不出她了,心里想着要是能有技术把她的容貌修复好就好了。”

 

  回家后的张校带着心里的触动,在电脑上搜索了“给逝者化妆”的词条,“我也没想到,竟然真的有这个专业。”张校说,她觉得心里仿佛有了方向,“我想学这个”。

 

  高考后,张校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殡仪学院,学习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成为了一名“科班出身”的入殓师。“当时没有一个人同意。”张校说,她把想法跟家人、老师说了后,得到的是大家的一致否定,“他们都觉得我一个女孩怎么能学‘这个’。”张校说,她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服父母,“最后他们妥协了。”

 

  “奶奶当时告诉我一句话‘以后等我走了,给我化化妆,你就不白学’。”张校说,奶奶作为家中唯一支持她的人,给了她很大的触动,“我想一定要学好。”

 

  抱着“对专业的好奇心”和“不服气的信心”,张校迈入了大学。

 

  直到现在,张校都没有改掉她用了十年的微信昵称,还叫“执著”。她说,“人会面临抉择,但很多事都是要自己做决定的,我庆幸我做出了我的选择。”


 

  

张校参加入殓师职业技能比赛(受访者供图)

张校正在调配油彩记者 孙倩实习生郇志同 摄

空闲时,张校在绣鞋垫记者 孙倩实习生郇志同 摄

张校在为逝者补妆(受访者供图)

        一句“谢谢你”
  

  “我其实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但这件事我已坚持了十年。”张校说,从事入殓师以来,给她最大的动力是来自家属的一句“谢谢”。

 

  2016年,张校来到章丘殡仪馆,在这里见证了近万名逝者的遗容,她说:“虽然见惯了生死,但依旧会为那些跨越生死的情感动容。”

 

  在张校的记忆中,有段令她难以忘怀的经历。

 

  2017年,一场意外车祸,让两个中年男子失去了母亲。

 

  “兄弟两个都四十多岁了,接到消息后,反应特别大。”张校说,当时情绪失控的两兄弟,把殡仪馆的一面墙板都捶出了洞,“手都出血了,也不敢相信母亲没了。”

 

  那几日,两兄弟开着车带着妻儿,一天三顿地准时来给母亲“送饭”,“他们真得很孝顺,当时大哥含着泪说,母亲含辛茹苦了一辈子。他们两兄弟好不容易成家立业了,母亲才跟着他们没享几天福,就遇上了这样的事,他们接受不了,平常也都送饭,现在也不能断。”

 

  每次见到馆内的工作人员,兄弟二人就会鞠躬、下跪,说一句“给你们添麻烦了。”临近遗体修复时,哥哥加了张校的微信,说:“我给您多转点钱,您修复我母亲遗体的时候多费点心。”

 

  “钱,我们是不会要的。不仅是因为馆里明令禁止,更是因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尽心尽力地修复,是我们分内的事。”张校说,因为车祸,当时逝者已经面目全非,给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三个入殓师轮换着,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忙到了晚上九点。”

 

  “修复完出来后,逝者家人都哭了。”张校说,兄弟二人含着泪长跪不起,连声道谢:“那一刻,我知道我这份工作没白做。”

 

  “在这一行做得久了,学会珍惜是最切身的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常有,我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好好孝顺父母,好好生活。”张校感慨。
  

         “她只是睡了”
  

  “入殓是生者的道别。”张校说,每个逝者可能都有他们背后的故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年人多因老病,走得相对安详;年轻人和孩童,多因伤病、意外丧生,“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触动更甚。”

 

  2018年,张校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给一个三岁的小姑娘“化妆、穿衣”。

 

  “在询问家长诉求的时候,家属提了很多要求,母亲希望给孩子梳个可爱的发型。”张校说,女孩年龄很小,家属没法接受现实,抱着孩子一直说她没事。

 

  母亲拿出了孩子很多照片,照片上女孩笑容灿烂,活泼动人,“我当时看到照片,很想哭,孩子还那么小。”张校说,当时她就在想,一定要把小姑娘收拾得漂漂亮亮的,“让小姑娘好好地跟这个世界告别。”

 

  “给孩子化完妆以后,我也觉得小姑娘好像安安静静地睡着了。”张校有些哽咽地说道,把孩子推出来后,孩子母亲拭去脸上的泪,努力挤出了笑容说了句:“哎呀,宝宝只是睡着了。”

 

  “他们家里人很不舍,但又想让孩子安详地离去,现场那种气氛让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张校说,等到告别仪式时,家属们下跪被艰难地搀起时,她终于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张校说:“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走过18个省份
  

  “生死之交遍布天南海北,身边却少见同城约饭的伙伴。”这是像张校这样的入殓师们的日常社交。张校说:“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同行。”

 

  有时候,听说朋友要结婚了,张校准备发个微信红包过去,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或者删除了,她说:“委屈是有的,但我也表示理解。”

 

  “中国传统讲究红、白喜事,所以喜事我是基本不参与的。”张校说,很多时候连自家亲戚结婚生子,可能也要回避,“不介意的我们还能去热闹热闹,介意的我们就有分寸地不去打扰。不过说真的,这几年大家已经在慢慢改观了。”

 

  现在说起张校,她老家的亲人也会说“人家在外边混得不错,还在做入殓师呢。”张校说,这些“微弱”的肯定和支持也让她觉得“其实,这是件有意义的事。”

 

  九年来,北去内蒙古,南下广东,张校的足迹遍布了18个省,70多个城市,她说,“陵园、墓地、殡仪馆我都呆过,我的想法是南北方差异比较大,多去一些地方就能多见识一些。”
  

        一次出现场带来的改变
  

  “殡葬、收尸、插花、防腐、书法、风水。”这些看上去略带“阴森”的内容,出自张校大学课表,“现在想想其实反差挺大的。”张校说,初中时,自己都不敢一个人起来上厕所,现在自己已能“独立”值夜班,“最开始,说不怕其实是假的。”

 

  开学不久,作为殡仪学院的“练胆猛药”,张校被带去了停尸房,“当时有点不知所措,不敢动,眼睛半闭半睁,抓住同学的袖子,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张校说,直到后来自己参加工作了才慢慢适应,“工作时,更多是在想怎么做才不会出错、怎么做才能让家属满意,其他的也就顾不上了,后来习惯了。”

 

  走进张校的工作间,一上一下两个长台,“高一点的是清洗台,矮一点的是化妆整容台。”张校介绍道,他们从消毒、沐浴、穿衣、梳头、整容,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有时,遇上情况比较特殊的,张校他们也会“尽自己所能”,“让逝者们都能体体面面地走。”

 

  穿上隔离服、戴上医用手套,把每个工具进行消毒处理,是张校每天都要做的流程,“都是些比较常见的手术器械,刀、剪、针。”张校向记者介绍了她工作时所用的工具,除了医用的器械外,作为一名遗体整容师,张校还备齐了“化妆师的工具”,像油彩、口红、发胶、BB霜,“人去世后的样貌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但我希望能尽量还原到逝者生前的样貌。”

 

  提及从业以来的经历,张校回忆起了一件让她印象颇深的事。

 

  那是张校第一次出现场,当时是从河里打捞一个溺亡者,逝者已经出现了巨人观现象,“到处都充斥着腐臭的味道,我穿着防护服、防毒面具都没有用,回来后浑身都是那个味道。”张校说,她非常害怕,“刚从浴室里出来,就又觉得有味道,折返回去继续洗。当时我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她跟我说了一句话,‘路是你自己选的,你既然选了就没有退路了’。”

 

  “我当时听完我妈的话,我就把电话挂了,有些委屈,但是妈妈说的话不假,路是我选的,我就该走下去。”张校说,自那以后,只要有现场,她就第一个冲在前,“我就是想要克服一下自己的心理障碍,后来,我也真的做到了。”

 

  “选择了这个职业,你可能就要时刻准备辛苦的作战。”张校说,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四点,是他们的常规工作时间,但很多时候一忙起来,可能自己就忘了时间,中午不休息,忙到半夜也是常事,“夏天每每穿上隔离衣,一站就是一天,可能浑身都湿透了。”
  

        工作之外的她
  

  像大多数90后女孩一样,生活中的张校也喜欢旅游,有空就去看看高山、大海。张校说,每当她站上山顶的时候,再糟糕的心情也会瞬间被大自然的美好平复,“这也算是我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毕竟每天见到的都是生离死别。”

 

  “说实话,我们这个行业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神秘。”张校说,除了一些老一辈的,现在更多的是接受过专业教育、职业培训上岗的入殓师,“现在这个行业也在趋向年轻化。”

 

  面对网络上关于不少入殓师的“神秘传说”,张校笑了笑,向记者表示,说他们这行大都性格阴沉的话,多半是人们的臆想,“你看看我,性格活泼又开朗哪里阴沉?全年基本无休,春节都在轮班倒是真的。”此外,张校提到像网上炒作的“万元”月薪也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她说:“南方可能比北方高一点,但过万的是非常少见的。”

 

  平日里,忙完工作的张校喜欢发发呆,逗逗她养在鱼缸里的几只小乌龟,“其实我们没什么特别的,毕竟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张校说,自己也时不时地绣绣鞋垫、十字绣,“还是离不开工作,绣点东西能练练手,还能磨炼耐性。”

 

  不久后,章丘殡仪馆将另迁新址。“新馆的条件会更好,到时候也许会有更多年轻面孔地加入。”张校表示,社会大众对这一行业的包容度在提高,也有不少的年轻人在投身这个行业,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揭开“入殓师”的神秘面纱,明白这个行业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得那么可怕。

 

  “还是那句话,尽我所能,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吧。”张校说,她会继续留在这里,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