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活态传承下的非遗新篇

2021-9-2 10:06:07 来源:山东商报

        在历史长河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守护着、传承着,记录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在部分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当下,如何保护、传承非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与频被提及的话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调查记录整理非遗遗产,融合多业态推动非遗保护利用,搭建平台助力保护传承……在非遗大省山东,秉持“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的理念,活态传承正赋能着非遗发展新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传承人楚成文目前结合电商等业态带动刻瓷技艺传承推广

 

        调查记录整合遗产资源

 

        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要始于2005年。从2005年以来,摸清家底登记线索,建立名录制度、传承人制度,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非遗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在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丰富的山东,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完善。与此同时,基于部分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现实,抢救性记录工程也提上了日程。


        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方面,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进一步厘清相关实物、资料。率先开展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立省内专家库、建立“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省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等,保证了国家级、省级抢救性记录工作顺利完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近几年,省非遗保护中心完成了45名70岁以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记录工程成果转化与利用,立足国家项目产出学术成果,已启动全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的撰写出版工作。


        历史悠久的山东曲艺是山东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整理保护工作也在三代积累中日渐完善。“第一代是上世纪50年代,积累了当面采访的内容,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则是推进十大部类‘集成志书’工程,第三代就是2005年的非遗保护工程。”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所所长郭学东此前告诉记者,在此前历次调查、整理的基础上,近年来,对于曲艺的整理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


        作为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大鼓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保护单位,近年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陆续出版了五卷本《山东琴书大全》、四卷本《梨花大鼓大全》、山东快书全本《武松传》等代表性成果。2018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卷)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山东曲艺历经几代人调研、整理后的系统亮相。


        此外,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及机构建设逐步健全。2015年我省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9年出台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各地也积极推进非遗法规制度建设。

 

        融合多业态促进合理利用

 

        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从生产生活中而来,也在近年来的保护传承中回归大众。8月26日,山东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暨山东省非遗与旅游发展研究成果鉴定会在济南大学召开,会上,济南大学有关非遗项目研究团队分别就承担的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非遗文创的品牌化构建、传统工艺类非遗发展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记者自汇报中获悉,在文旅融合趋势下,非遗也探索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式,与文创、研学、民宿、演艺的结合让非遗焕发了新生。


        泉城特色非遗项目兔子王与香格里拉酒店的房间主题合作设计也是非遗+酒店的融合代表。除了酒店,与景区的结合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的一大融合趋势。作为省内代表性景区,台儿庄古城先后举办了中国非遗博览会、两届大运河文化带优秀非遗项目展演、七届台儿庄古城大庙会等‘非遗+’系列主题活动,已形成了以非遗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的文旅协同发展的台儿庄模式。济南大学旅游文化创意研究院副院长耿佳在汇报中介绍,“古城打造的‘永不落幕的非遗博览会’汇聚了众多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制作与表演,与游客之间频繁的互动体验,让游客在游览古城的同时也留下了对非遗技艺的特殊记忆。”


        桃木雕刻技艺家传五代,在王来新手中这门传统的技艺实现了创新。在桃木剑、桃木如意、桃木篮等大件产品先后推向市场后,王来新尝试通过工艺与创意的结合来丰富桃木雕刻的产品类型。“为避免产品同质化,我们跳出传统模式,将掐丝珐琅与传统的桃木雕刻工艺相结合,将景泰蓝颜料粘贴到桃木上,如今制作而成的桃木雕刻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王来新介绍,经过创新开发,如今桃木雕刻产品种类涵盖了2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既有文房四宝、筷子等生活实用品,也有汉服上的配饰、发簪等装饰品。

 

        与文创结合丰富了非遗产品的种类,在走向市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销售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电商与非遗的结合已经十分普遍。菏泽市成武县的刻瓷技艺传承人楚成文、楚森润父子将刻瓷制作技艺与电商平台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一条龙服务。楚成文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探索,自己制作的刻瓷工艺品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也走出国门,接收来自非洲、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

 

        搭建平台推动保护传承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以平台搭建助力系统保护。目前,聚焦非遗传承,我省不断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各地积极建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传习所、传习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此外,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深入实施。为推动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群,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并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省级非遗人群研培院校。


        除线上分类保护与传承平台的打造,记者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我省还将搭建非遗数字管理平台,提高全省非遗保护管理的智慧化、规范化、便捷化水平,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实现便民利民,打通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利用最后一公里。


        据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建成后,将融非遗申报、综合管理、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多媒体传播等于一体,目前该平台已完成基本内容框架的搭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省级非遗数字管理平台,并选择济南、泰安两市进行试点,待试点经验成熟后,将进行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