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科普作家顾凡及带你《发现大脑》 深度还原脑科学家的科学人生

2022-6-4 10:56:07 来源:山东商报

        大脑的结构是怎样的,功能又是怎样的,自15世纪开始,科学家就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直至今日。2017年“中国好书”《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科普作家顾凡及在创作和翻译外国脑科学书籍时,为许多国外脑科学大师们的治学之道所折服。因此萌生了写作一本大脑研究者们传记的想法,以此来梳理大脑研究的历程,厘清关键。最近,顾凡及教授酝酿近10年的《发现大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认识心智的愉快之旅。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张双

 

 

        大师的成才之路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己怎么会有一个内心世界,为何会有知觉与记忆,怎么会有七情六欲,如何能与他人心意相通,怎样知道自我……感到无比好奇。为了让读者对人类认识心智的过程找到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对脑科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发现大脑》将脑科学分成脑的基本知识、感知觉、心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以该领域的发展史为经线,选取部分对相关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将其生平及科学发现的故事加以还原。


        作者没有采用编年史以及大而全的叙述方式,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关键节点关键人物的主要贡献上,如杰出神经科学家是如何成长的,在叙述他们作出最重要贡献时再讨论他们的治学之道。


        全书一共记录了29位大师,大师的成才之路各自不同,有神童和学霸,也有问题少年、文艺青年,出身也毫无共通之处,“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极强的好奇心、一旦认准目标之后的执着追求和百折不挠”。


        在某种意义上,脑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脑科学家的奋斗史。维萨里、高尔基、哈特兰、坎德尔……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在脑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凭借无穷的好奇心和百折不回的毅力,披荆斩棘,使人类对脑和心智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唐孝威说:“一个人如何成才?如果是做学问,科学巨匠的治学之道是什么?这是许多年轻人和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本书介绍了29位卓越的脑科学家如何从孩童到作出重大贡献的真实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探讨这些问题,具体、生动,引人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则补充道:“天才毕竟是少数,而科学大家也并非皆是天才;科学发现似乎更垂青于勤于思考的科学探险者。这正是《发现大脑》一书给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启示。”

 

        “问题少年”成为“神经科学之父”

 

        举世公认的“神经科学之父”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卡哈尔,他手绘的大量神经细胞图谱尽管已逾百年,但至今仍被用作教材,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人们一般会认为,像他这样的科学巨匠,应该从小就是一位神童,或者至少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模范生,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年幼时的卡哈尔是一个令其父亲头疼不已的“问题少年”!


        卡哈尔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个性很强。他才11岁时,就因为用一门自制的火炮轰垮了邻居院子的大门而被监禁了些日子。他很喜欢素描,但是父亲却不支持,反而把他送到了一所神学院学习。在无数次退学、转学之后,父亲带他学习解剖学时,触发了他喜欢绘画的天性,他对描绘骨架着了迷,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走上医学研究之路。


        在大学里,他的解剖图画得非常好,以至于有人说可以出一本解剖学图谱。后来卡哈尔改进了高尔基染色法,然后把观察到的神经系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标本画得栩栩如生。正是在这样大量的研究之下,卡哈尔看到了同时代许多科学家用类似的显微镜、类似的标本所没有看到的事实,成为了“神经元学说”的开山鼻祖。


        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让作者满怀敬意,他们的成长历程,也让作者深深觉得教师和科普作家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用大量的“事实”填塞学生或读者的脑袋,而是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的方法。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郭爱克评价到:多年以来,作为脑科学工作者,我特别喜爱卡哈尔根据光镜手绘的小脑皮层的蒲肯野细胞。读了《发现大脑》我才了解为什么卡哈尔有如此强大的科学与艺术功力。他从一位“问题少年”成长为“神经科学之父”的传奇故事发人深思。“灌输式学习和功利化学习”有悖于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一片有待探索的新大陆

 

        《发现大脑》在介绍对于心智的研究时,作者聊得最多的内容是记忆,这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20 世纪上半叶,科学家还认为记忆并没有特定的部位。英裔加拿大神经科学家米尔纳用自己的研究说明了记忆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储存在脑的不同部位。也激励了其他科学家研究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空间记忆等不同的领域。


        意识问题可以说是科学研究最后的边疆,人类现在对意识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呢?是否像某些人乐观地认为的那样,在几十年内就能成功复制出人脑?这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美国神经科学家弗里曼的一段话作答:“我们就像那些‘发现’美洲的地理学家一样,他们在海岸上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串小岛,而是有待探险的整个大陆。使我们深为震惊的与其说是在大脑如何思考的问题上我们做出的发现之深度,不如说是我们所承担的阐明和复制脑高级功能的任务是何等的艰巨。”


        作者表示:无论是新技术的发明者,还是新思想及新假说的提出者,他们都在脑科学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这些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凭借其无穷的好奇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对认定目标的执着和广博的知识,披荆斩棘,才使我们对脑科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的确,我们现在还只是站在脑科学新大陆的海岸边,极目眺望着这片广袤无际的处女地。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总算已经远渡重洋来到了这里,并且有了块基地。这也正是脑和心智之谜无穷的魅力所在,亦是无数科学家坚持不懈、上下求索的动力!

 

        作者简介

 

        顾凡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曾作为主持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2013年获得第4届国际认知神经动力学大会颁发的成就奖。退休后,主要从事有关脑科学的科普创作和翻译工作,出版科普著作10本,译作3本,发表文章70多篇,荣获2015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2016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奖佳作奖、2017年中国好书、2019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