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鹿”时代,国标前行的道路依旧缠绕着各方利益
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所强调的就是标准之重要性。
标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内化为人类活动所必需的秩序。
标准,尤其上升到国家标准,在中国应该并不陌生,早在先秦时代,人们生产武器时,就懂得对各种组件进行标准化生产了。再到后来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无一不是“国家标准”推行的大手笔。反而是到了现下,国标的“庐山真面”却有些模糊了。这,体现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类似于牛奶、速冻面食等事件所引发的纷扰中。
在全民的期待中,严谨而科学的国标及时上位并卡位,看来势在必然。 记者 肖明君
美国国家标准
是怎么出来的?
美国的国家标准由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来运作。
ANSI系非赢利性质的民间标准化团体,但它实际上已成为国家标准化中心。通过它,使政府有关系统和民间系统相互配合,它协调并指导全国标准化活动,给标准制订、研究和使用单位以帮助,提供国内外标准化情报。它又起着行政管理机关的作用。
美国的国家标准形成程序有自己的特点:A由“一致意见团体”提议的标准被一致同意;B在标准草稿上有广泛基础的公众评论和意见;C考虑和回应有关一致意见团体投票成员提交的意见和公众批评家的意见;D任何参与者根据ANSI的认可的标准的制定者的程序,认为正当的程序和原则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遵守时拥有上诉的权利。
ANSI的使命是通过促进和协助自愿一致的标准和合格评定工作,并维护他们的完整性,来提高美国商业全球的竞争力和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ANSI一般情况下并不起草标准,只是批准经ANSI接受的标准制定组织起草,按照《美国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协调的ANSI程序》制定的标准作为美国国家标准。
2300多年前,秦王朝刚刚草创,百废待举。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了监牢,此后,他本来要面临10年的牢狱之灾。可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敏锐地发现,在当时流行的篆体文字中出现了一种走向简化的趋势,他很兴奋,他努力地捕捉这种信息,于是一种更近似于方块的汉字在这间囚室内诞生了。
不知怎么回事儿,消息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里。程邈被释放了,还被提升为御史,受命“定书”,于是,以创作者微末身份命名的“隶书”在全国被推广开来,成为百姓们的日用文字。
秦王朝的“国标”制定由“书同文”发端,一发不可收拾。《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的“度衡、车轨”,同样经过国家机器的强力推进,渗透进了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这无疑是国家标准在古代的首次大规模发力。
其实,统一度量衡的举动在隋朝也有。当时受南北朝各国标准不一的影响,国内工商业发展极为不便,于是隋文帝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点评: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标准的制定有裨益于国家和个人生活,一个好的标准,后世受用无穷。
晚清实业名人盛宣怀为当时的中国创造了很多项第一。
根据盛宣怀个人的日记和回忆录,中国近代最早的标准化运动就是由盛宣怀发起的。
当时,国内兴办的一系列机器制造局、枪械局已经初具规模,为此,盛宣怀开始各地奔走,极力说服地方主政的实力派人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务必遵从统一的制作工艺,达到零部件互通有无,相互援应的效果。
为了让北洋水师需用的炮弹使用国产标准,盛宣怀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称为标准化小组,抽调各路人才,收集一系列数据,形成标准化文件,让天津机械局和江南一些厂家按这个标准执行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江南地区生产的武器,标准基本统一了。
点评:
赖于盛宣怀的努力,中国早期工业体系才有了相对独立的苗头,如此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列强的依赖。标准化之于工业命脉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晚清:实业理想与盛宣怀的“标准化小组”
民国时期,军阀阎锡山主政山西。时值20世纪初页,全国各地兴修铁路方兴未艾。
然而,阎锡山主导的同蒲窄轨铁路却让海内外人士困惑难解,甚至遭到嘲笑,以为是山西人小气保守。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阎锡山当局修建了这条窄轨铁路?在《阎锡山与同蒲铁路》一书所列举的材料中,当时流行的看法是:这主要是出于阎锡山经营自己独立王国的需要——窄轨不能与外地的标轨相接,自己要出去容易,外人想开进来难于上青天。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也就无从插手。
据称,当时由于省内外路轨宽窄不一,进出山西的商贾要不断换乘火车才能达到目的地,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另外,由于与外界物资沟通不畅,在当时全国举行的“10年建设运动”中,山西明显被动,其本省域的煤炭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施展。
点评:
脱离“国标”的做法得不偿失,阎锡山个人的失算,不算什么,但受累于当时国家建设整体布局的影响,后来抗日战争中北方战局的失利,于此也不无干系。
民国:窄轨铁路,阎锡山的“小九九”失算
从古代到近代,一路走来,终于迎来了建国后百业兴盛的时代,尤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产品的管理更是被纳入了科学的正轨。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近年来,标准委会同各行业部门对国家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共废止国家标准2500多项,修订国家标准9500多项,基本覆盖一、二、三产业,标准的老化、缺失、水平低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国家标准的标龄缩短到5年以内。
不过,“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让看似常态运作的现行国标运行体制受到了颠覆性的打击。在全社会谈“三聚氰胺”色变的当下,重新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成为共识。但今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的报道指出,由卫生部牵头的乳品安全国标内部待议稿上显示,巴氏奶、生鲜乳、酸奶等的标准起草者分别为国内的几家乳业巨头。
媒体质疑,乳品新国标由乳业巨头起草,专家建议被推翻,我国乳品标准“一夜回到25年前”。其实,不独乳品标准,其他食品标准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配制食醋国标的主要起草单位是一家生产食醋的企业,前不久速冻水饺事件中,速冻面米制品新国标也被指由相关大企业提出。
点评:
系列事件引发民众情绪的强烈反弹,拿什么洗刷国标被大企业绑架之嫌疑?这或许是“后三鹿”时代国标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