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山东新闻网
读我网 > 首页 > 周刊 > 人文壹周 > 正文

当权威变成话题 我们的公信力在哪里?

2011-12-29 09:18:00 来源:山东商报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权威,应该是神圣的,严肃的,而在今年权威们纷纷穿越,有的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的则改变身份虚张声势。2011,权威们成了话题人物,公信力则屡受质疑。

 

  局部

 

  权威,应该是神圣的,严肃的,而在今年权威们纷纷穿越,有的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的则改变身份虚张声势。2011,权威们成了话题人物,公信力则屡受质疑。

  作家富豪榜引全国热议

  作家富了,文学依然贫穷

  

  ●【事件概述】

  中国文人历来不爱显财露富,如今则大不同。11月21日,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对外公布。

  事实上,中国作家富豪榜自2006年至今持续举办至第六届,成为当下中国关注度最高的事!每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均迅速引发全国关注,吸引亿万读者持续热议作家群体,各大媒体对中国作家富豪榜铺天盖地的跟进报道,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作家生存现状,关注本土原创作品。

  而备受关注的《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甫一发布,就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著名作家郭敬明、南派三叔、郑渊洁,分别以2450万元、1580万元、12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前三甲,证明目前青少年依然是国内阅读主力军;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其代表作《百年孤独》,成功问鼎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紧随其后的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冒险小虎队》作者布热齐纳,他们分别以900万元、75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二、三。

  此外,今年的作家富豪榜还首次将漫画作者纳入,引发特别瞩目。标志着中国原创漫画业作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让人从中看到中国原创动漫的力量。但一些传统作家并不看好这个榜单,指出上榜作家的作品多为通俗类型文学,读者群也集中于年轻人,对此,“榜眼”南派三叔表示力挺,“上没上作家富豪榜,这跟是不是严肃文学,没关系。作家靠自己的智慧赚钱,一点都不丢人”。

  

  ●【记者点评】

  作家富了,文学“富”了吗?连续6年的作家富豪榜,每次公布,都引发质疑和热议。出版人沈浩波认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实质,评的不是哪位作家最有钱,而是谁最受欢迎,它的实质是“受欢迎榜”。漫画作家“首富”朱德庸说得好:“任何人想成为富豪,绝不会选创作这条路。作家手上这支笔连结的是读者内在心灵世界,而非读者口袋那张钞票。”

  第八届茅奖引争议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抗

  

  ●【事件概述】

  2011年8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正式揭晓。

  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成功问鼎。其中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共39卷,归为10个单元,是张炜在22年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堪称中国新文学史上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结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切和广泛热议。

  热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的阅读问题,这一“超大部头”长篇小说,显然超越了当下读者可能阅读的长度,甚至有公众质疑,这种连一些评委都未必读完的作品获奖,不但加重了观众对于茅奖的“困惑”,而且更加阻碍了公众对于“纯文学”领域的进入。

  而热议的另一个焦点则是茅盾文学奖对于网络文学的认可问题, 今年2月25日公布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首次注明:将向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等征集参评作品。这意味着网络文学作品首次有资格参与国家级别文学大奖角逐,但7部网络作品最终无缘茅盾文学奖。由此,也引发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评选标准应该分开的讨论。茅盾文学奖被网络写手寄予诸多期待,未料参赛的网络作品还是全军覆没。这一结果引起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种种质疑,是否对网络文学规则过于苛刻、有无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学评奖体系,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

  

  ●【记者点评】

  如果说大家对第六届作家富豪榜的热议是对通俗文学的关注,那么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热议,归根结底是对“纯文学”的思考。这种热议也表明,当今公众和“纯文学”的脱节已十分明显,公众已经不太熟悉“纯文学”作品。这让人感到忧虑。关于网络文学与国家级大奖的关系,茅盾文学奖并非首个向网络文学敞开怀抱,早在去年,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开放,最终只有一篇网络小说《网逝》入围,但还是与大奖擦肩而过。网络作家对茅奖的期待与失望,是否预示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将进一步融合或进一步分庭抗礼,同样值得关注。

  文交所疯狂

  如何整顿让人关注

  ●【事件概述】

  一件价值600万元的画作,在短短三两个月的时间里升值为1.12亿元,这是如何做到的?拍卖,抑或是画廊的炒作?答案都不是。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文交所,即文化艺术品交易所。

  2011年,对于文交所来说,是疯狂的一年。风风火火的上马、份额化交易模式的创新、大量热钱的涌入,都繁荣了这一市场。然而,在市场热情极度膨胀、交易乱象频现之时,呼唤理性投资成为必然。年底国务院出台“38号令”对市场进行规范,虽然这一政策发布“震”住了“野蛮生长”的艺术品股票市场,但是,明年文交所是存还是废,仍是艺术品交易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2011年年初,在天津文交所上市的画作《黄河咆哮》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最初天津文交所将其定价为600万元,发行数量600万份,而几轮爆炒之后,该作品的市值升值到了1.12亿元。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8个月后,《黄河咆哮》单价跌至2元上下,有人以130万元的价格入场收购《黄河咆哮》的份额,结果最后仅剩下了22元。

  

  ●【记者点评】

  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并不困难,画廊、拍卖公司等形式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艺术品交易一、二级市场也基本建立,成为高收入人群投资、玩票的平台。但是由于准入门槛较高,普通投资者往往被拒之门外。

  因此文交所的出现,是个好事儿,这个新事物将艺术品变成股票的形式发售,由市场来决定其价格的高低,并且能够让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介入其中。

  但是艺术品股票真能让普通大众分到艺术品增值的一杯羹吗?各地文交所的结果否定了这一说法,除了清理整顿这一让投资者心灰意冷的市场之外,相关部门也应该正视那些散户投资者难以发泄的投资热情,引导市场开创低风险、低成本的新型艺术品投资模式,供应数量大、积极性高的小额艺术品投资市场。

  人造金缕玉衣

  被估价24亿

  收藏鉴定乱象横生

  ●【事件概述】

  一套伪造的汉代“金缕玉衣”可能不值一文,但如果加上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出具的评估报告,它的估价可能达到令人咋舌的24亿元——这即是目前古董鉴定中的乱象典型。

  一度位列“中国400富人榜”中第163名、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在2000年接手开发宣武区牛街东侧危房改造的“东华金座”项目。在被银行负责人发现个人按揭贷款系虚假个贷后,谢根荣带着负责人参观了他的“根荣陈列馆”,一件“金缕玉衣”,一件“银缕玉衣”,加上5位国内顶尖级文物鉴定专家签字的鉴定评估报告,“24亿元的估值”让银行继续为之前的6.6亿元借贷担保,而且还新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

  事实上,这两件所谓的“金缕玉衣”,都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主任牛福忠自己利用谢根荣给的玉片穿起来的,而在鉴定时,几位大师级的鉴定者只是远远地隔着玻璃看了一眼,就给开出了24亿的天价。

  

  ●【记者点评】

  盛世藏古董,乱世收黄金。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古董收藏也越来越热,然而当前艺术品鉴定市场的混乱却始终存在,市场长期处于“三无”状态:无法律管、无机构管、无人管,导致市场出现只要给鉴定费就开证明的情况,艺术品鉴定证书泛滥成灾。

  专家原来是逃犯

  闫沛东的真实身份

  ●【事件概述】

  自从河南曹操墓出土之后,关于该墓的真假之争始终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这次争议中,一位名叫闫沛东的专家吸引了广大媒体的注意,据闫沛东称,他已经掌握了曹操墓造假的证据。

  不过讽刺的是,这位据说握有曹操墓造假证据的专家,其本身的专家身份,就是假的。12月4日,河北省邢台市公安局桥东分局发布消息称:“闫沛东”,真实姓名为胡泽军,其实是一名网上逃犯。2005年,他因冒充记者骗人钱财而被邢台警方列为网上逃犯,目前仍在对其进行追捕,并悬赏500元征集破案线索。

  2009年曹操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也是在这个时候,闫沛东站出来指责曹操墓造假,其造假说法也颇为内行,让不少专家也觉得其观点有道理,这也让他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

  不过随后,由于出名的原因,闫沛东的真实身份也被警方识破,这也使得他不得不再次开始“逃亡生活”。

  

  ●【记者点评】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闫沛东的落网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通过闫沛东事件,我们或许要重新来考量一下我们认定专家的标准,是谁最初给闫沛东扣上了专家的帽子?又是谁听信了他的谎言?他是如何将一批批的媒体记者和专家忽悠的团团转的?中国的专家,到底是谁来鉴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