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改变了古老帝国的面貌,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百年后,为了纪念那场划时代的革命,文人们纷纷奋笔疾书,从各个侧面还原、解读这一大事件,试图通过拉远时间的镜头,让这场革命的细节和影响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现实世界越来越懵懂的人们,也希望通过向后追寻,来看清前方的路。由此,辛亥革命开启的民国时代,也成了人们热衷研究的对象。 】
辛亥百年
2011,借着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市场上有关辛亥的书籍成井喷之势。刚刚步入新年,学者张鸣的辛亥扛鼎之作《辛亥:摇晃的中国》就闪亮登场,拉开了辛亥图书的序幕。
张鸣,大学教授、历史学者,尤以民国研究见长,他的这部著作,由易中天、李零、丁东、秦晖、陈丹青、吴思、梁文道联袂推荐,属于辛亥图书的上乘之作。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本书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
廖保平,笔名西越,评论家,专栏作家,《长江商报》评论部主任。近两年,以极大的兴趣,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他的《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也是辛亥图书的佳作。
本书以评论家的眼光来透视深邃的历史,以新闻人的情怀关切大国的现实,以作家的文笔构建悦读的文本,用思想的手术刀剖析历史,针砭时事,呈现出以“史评现论”别具风范的历史书写方式,堪称当代的盛世危言,让人眼前一亮,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兴趣。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今年,他推出了《辛亥:计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本书以1911年的中国作为大舞台,刻画了中央权威丧失,各种政治势力在改革的名义下忙于争夺权势;民营资本大举进入铁路投资,带来一地鸡毛;地方官场的明争暗斗,顶层的政争混乱激烈,川路公司挑动民粹,会党势力与革命组织结合的纷乱景象,剖析了辛亥革命的起源真相。
除了后来的研究者,当年亲历革命的人对辛亥的前前后后也有记录,借百年纪念之际,这些书籍再次面见读者,给人们一次“亲历”的机会。
曹亚伯,原名茂瑞,字庆云,年轻时曾信奉基督教,礼名亚伯,辛亥革命先驱、元老。曹亚伯亲历诸多革命事件,收集当年各种革命文书、实录等史料,撰成《革命真史》一书。书中的记述从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活动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为止,详实记录了日知会的活动记录、清吏捕杀党人的口供、革命者狱中日记、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各地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的历史等等。
冯自由,原名懋龙,字建华,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侨商家庭。189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兴中会支部,冯自由随其父冯镜如一同入会,时年十四岁,自称“马前一小童”,后成为首批同盟会会员,“三民主义”简称亦是冯自由首创。
《冯自由回忆录——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最有根据、最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晚清至民国之要人,几乎全收笔下,且记述多为非亲历者不能知之趣事。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
民国范儿
民国热近年来逐渐升温,今年,乘着辛亥百年的契机,更是大热了一把,并最终演绎出了“民国范儿”,让今人对前者的追忆愈加高山仰止。
陈丹青,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2011伊始即出版了《笑谈大先生》,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由本书开始,对民国人物的研究和追忆再掀波澜。
徐百柯,目前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刊,人物版设“钩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钩沉”被评为《冰点周刊》最佳专栏。期间文字集结成书,名为《民国风度》。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瀚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黄延复,清华大学著名校史研究学者,教授,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工作;钟秀斌,资深媒体出版人,两人合著了《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本书系统、权威、完整地介绍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江勇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其新作《舍我其谁:胡适》,被学界公认最权威的胡适传记。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述最多、影响最大,自传材料最丰富的一个名人,同时也是最被人顾盼、窥伺、议论,却又最被人误解的一个名人。《舍我其谁:胡适》立意重新诠释胡适的思想、全面改写胡适的一生。不被胡适牵着鼻子走,用详实的材料和严谨的考证说话,澄清以往关于胡适的许多重大误会。通过比勘不同版本,阐释《四十自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背后的真相;重新塑造上海时期胡适的思想状态,挖出被胡适淡出乃致完全湮灭的狭隘而狂热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修身进德的焦虑。
民国文本
除了对民国人物感兴趣,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民国时期的文本,在当下语文教育备受诟病的情况下,民国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作文,都成了争睹的对象。
在所有教育科目里,语文是最基础的必修科目,起到培养基础语言文字能力和熏陶国民人文精神的作用。语文一科民国时期称为“国文”,当时的国文教科书由民间自行编撰,由于百家争鸣、竞争激烈,出版者不得不精心编写,不少大学者也都加入到编写教科书的事业中来,所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科书版本。
《民国语文》收集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从中选出当下语文教材较少收入,但又影响深远、富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章,分为《公民》、《新知》、《文学》三个部分。所选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名家的典范传世作品,如胡适、鲁迅、孙中山、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梁实秋、林语堂、费孝通、任鸿隽、朱自清、张恨水等等,完美呈现了现代汉语之美。
《民国老课本》是清朝灭亡之后,中华民国时期使用的小学国文教材,它相当于我们今天小学的语文教材。这套书是由《启蒙国文》(原名《新国文》)、《修身国文》(原名《中华修身教科书》)、《女子国文》(原名《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三部分组成。《修身国文》共有八册,《女子国文》和《启蒙国文》各有六册。《启蒙国文》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前后印行达2560万册,该书编者在编辑大意中说到:本书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世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
《民国模范作文》编者遍读中华书局、上海春江书局、世界书局、上海广文书局、上海国光书店、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南光书店等数十个民国出版机构出版的学生作文集,精挑细选了自1914年至1948年期间的数百篇优秀小学生作文,文体包含了文言文、半文言、白话文,内容分为:古朴童趣、那时风景、生活札记等六部分,配以现代视角的犀利点评和精美插图,原汁原味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