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山东新闻网
读我网 > 首页 > 周刊 > 精读杂志 > 正文

靠近你,温暖我

2011-12-27 09:10:00 来源:山东商报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白岩松、杨澜、。我们在与名家面对面的访谈中,将他们的重磅力作、成功艰辛、人生感悟、个人爱好一一展现给读者。

  [2011年,他们引领文化风潮,推出重磅力作。白岩松、杨澜、六六、格非、海岩……他们都是万众瞩目的重量级人文嘉宾。我们在与名家面对面的访谈中,将他们的重磅力作、成功艰辛、人生感悟、个人爱好一一展现给读者。那些有温度的语言,交往中的点滴细节更让读者体会到“名人符号”背后的温度。本版稿件 采写整理 记者 张晓媛]

  白岩松

  因缘:4月30日,在青岛与白岩松畅谈“幸福”之后,12月5日,在白岩松济南签售之际,本报记者再度对话白岩松。

  留声:“踢球我踢前锋,不能因为怕‘越位’,我就永远和自己队的后卫站一起,我必须贴着对方的后卫,随时准备反越位。”

  感触:4月30日在青岛采访白岩松时,他提到为了健身走路上班。那一天,他在重感冒之中飞到青岛,一天的签售,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任何休息时间。为了让一千多名学生都能签到,午饭都没吃上几口。时隔半年后,再度相遇,他坦言:“坐高铁到济南太方便,让我和济南的大学同学商量,过些天组织同学从北京到济南来聚会。”

  采访白岩松绝对是件需要极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事。多次采访下来,发现白岩松的习惯是:原则上每个人只能提一个问题,否则会被无情打断,对于自己“不感冒”的问题随时反驳。

  杨澜

  因缘:4月,杨澜推出近年来精心打磨的新作《一问一世界》,在北京的新书首发式上,记者亲身体验了杨澜的个人魅力。

  留声:“我是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辛苦,但心不苦。”

  感触:她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完美女人,每当我用“完美”来形容她,杨澜总是很谨慎。“我不够聪明,说我完美都是不了解我的人。”即使行程永远排得满满当当,但每次出场,杨澜永远精致大气——妆容雅致、头发纹丝不乱,对于场面的掌控力更是无需多言。虽不刻意提到老公吴征,但只言片语中,能体会到他对于杨澜的影响。

  回济南后,再度补充采访时,杨澜的声音比在北京新书首发会见到她时更为沙哑。即便如此,在回答问题时不见丝毫的敷衍,有问必答。

  当我提到,自己也在做一个每周一期的“名家访”栏目,面对重量级的嘉宾,有时担心问题过于浅显和幼稚时,她鼓励说:“简单的问题比复杂的问题要好。”

  六六

  因缘:4月,六六推出小说集《苏小姐的婚事》,并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长达6小时的贴身采访。

  留声:“幸福的家庭可以抵抗通货膨胀。幸福就是鸵鸟,我不想听不幸的消息,我把头藏在沙里,把屁股露出来给你看。”

  感触: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一直陪在六六身边,在她接受一次次群访的间隙和她聊天。素面朝天,衣着朴素,富态圆润的六六以魅力取胜。但生活中的她,体贴而又宽容。一旁有人拿了一摞书来让她签名。她认真给每个人写下不同的寄语。边写边笑着说,“逮住我就狠用,用到残废。”当记者听到她咳嗽缩短了采访时间时,她更是大笑:“同学们真是太体谅人了。怎么这么善解人意呢?”采访结束和我合影时,她用光速冲进盥洗室梳理头发,然后亲热地挽起我的手臂。在她的底线之上,总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即使没有华服首饰,她一样光彩夺目。

  德鲁斯·泰勒

  因缘:80后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巴巴爸爸”,8月上海书展期间,与这位“巴巴爸爸之父”谈童话、谈人生。

  留声机:“巴巴爸爸的幽默不会伤害任何人。”

  感触:十几年前看动画片时,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见到巴巴爸爸之父——德鲁斯·泰勒。和他的谈话以英文为主加上三脚猫法语,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泰勒喜欢用中文开场白介绍自己。其他的词汇就只剩下点东西和叫出租车。他有一件独特的“战袍”——每回出场都要穿上那件背后有巴巴爸爸一家的夹克,配上有巴巴爸爸图案的白色围巾。反复念完我的法语名字后,他悄悄指着email说,“要给我发邮件啊,把合影发给我,我一定会给你回复的,还会给你发些别的照片。”得知我要穷游天下,尤其想去法国的时候,他指着电话号码说去巴黎找他。合影时,他调皮的歪过头看着我,那神情,像个孩子。

  格非

  因缘:现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格非无疑是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8月上海书展期间与他长谈的一小时,足以让人对这位外表犀利、内心温暖的男人产生新的认识。

  留声:“我可能想代表一些失败者。在今天做一个失败者是道德的。”

  感触:格非大概是中年作家白发最多的,窃以为,他的白发可能和他的忧患成正比。采访刚开始,彼此还有些距离感。格非主动问起是否专程来参加上海书展,曾在什么学校就读等家常话题。随着话题的深入,疏离感渐消,好问题令他兴奋。

  我把采访过的文化名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傅佩荣先生那样的温和派,永远从容、淡定地告诉你,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另一类是犀利派,直指人心,不会太多隐藏自己的情感,告诉你世界的灰暗。采访前半程,我把格非定位为犀利派,当他讲完结尾的那句“我爱你,一直”和对失败者的看法,我感觉到,他是个温暖的男人。谈到妥协的话题时,他提到:“男主人公端午也是这样想,‘算了吧,我不再挣扎’。他和我的年龄差不多。应该对未来的生活看得很清楚了。”旋即笑着说,“你这个年纪可能还看不清楚。”

  海岩

  因缘:3月17日午后,海岩谈起了新作《独家披露》和江湖上关于他的种种传说。

  留声机:“我是个狡猾的人,那些爱算账的人打动不了我。我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是完全没有交易性质的。”

  感触:他的名片看着简朴,背面的头衔长达八个——唯独没有作家。长达2小时采访,手机响起十几次。“找您谈公事的?您先接吧。”“没事,全是广告,房地产、家教,出国的。”海岩用“生活里特逗,一提笔就深情”来评价自己。说到兴致大发时,海岩会站起身来比划着自己的影视剧是如何被审查、阉割的,讲得绘声绘色。

  采访前夕,海岩被某杂志摄影师的摆拍导致了对拍照的恐惧。“我是纯情小说作家,形象很重要,每次曝光一次,销量就下一成。”当问及对稿件的要求时,海岩连忙说,不用审稿。“夸人的话多写,别得罪人。我希望是个谦虚、低调、不自傲、张扬的人,要是说了什么张扬的话,帮我往回拉一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