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 医疗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5·12国际护士节新闻策划:因为有你 世界多了一道照亮“生命”的光

2022-5-10 9:32:43 来源:山东商报

  有这样一群人,从晨曦微露到夜深人静,从门诊到病房,身影一直忙碌,脚步始终匆忙。他们的微笑里盛满人间的情谊,他们的呵护里蓄满生命的温柔,他们的专注里写满敬业的精神。


  他们就是护士,也是守护生命的卫士,为生命注入光芒和希望。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特别策划,讲述属于他们的故事。


  采访中的他们,不像日常工作时那般“脚底生风”,不像为患者排忧解难时那样“得心应手”,说到专业时,他们含蓄内敛;说到感动或是委屈时,也一度哽咽……但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追随和对护士这一职业崇高的归属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淼 荀杨 于娜

 

  “人工肝”护士:让患者拥有“重生”的机会

 

 

为患者完成一次“人工肝”治疗需要八个小时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简称“山一大一附院”)消化内科三十九病区内,今年70岁的李大爷马上就要出院了。回想起住院到现在的经历,李大爷真像做了一场梦,鬼门关走了一回的他,格外感谢消化内科的医护人员,多亏抢救及时,应用 “人工肝”治疗,他才获得第二次生命。


  原来,今年4月9日,李大爷因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衰竭被送到山一大一附院消化内科,当时,他的转氨酶已达到3000IU/L,高出正常人近百倍,全身皮肤及巩膜都“深黄”了,生命垂危,经过4次“人工肝”治疗及医护团队无微不至的照护,李大爷才转危为安,奇迹康复。


  一提到“人工肝”,不少人都会认为就是人工制造的一个肝脏,山一大一附院消化内科三十九病区护士长刘红燕介绍,“其实‘人工肝’相当于一个体外血液净化装置,可以代替肝脏执行原本由肝脏承担的排毒任务,同时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使得大部分肝衰竭患者康复。另外,一些需要做肝移植的患者,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人工肝’可以为其保命。”目前省内只有少数医院常规开展“人工肝”治疗工作。 山一大一附院自从2005年引进“人工肝”设备以来已成功救治了近千例肝衰竭患者,成为科室重要的专项救治技术,并为全国十余省市培养了几十名“人工肝”专项技术人员。历经17年持续的研究和改进,科室构建了一套科学化、标准化治疗的“人工肝”操作程序。针对肝衰竭、重症胰腺炎,药物中毒、诸如百草枯等农药中毒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危重症患者,“人工肝”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


  “人工肝”的治疗操作过程非常繁杂,主要由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目前病区有6名专科护士熟练掌握了MAR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人工肝”治疗技术。专科护士曹婷婷告诉记者,“从治疗前的准备时间到完成治疗需要八个小时。‘人工肝’的管路里,有200多毫升的血液,以平均120ml/min的速度不停地运转四到六个小时,并且每个管路都有很多个接头和侧孔,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另外,肝素的用量更是马虎不得,用量大,会导致病人出血倾向;用量少,不但达不到防止凝血的作用,还会引起堵管、破膜,增加病人的治疗费用。”治疗过程中,他们丝毫不敢怠慢,时刻监护着病人的生命体征,密切关注着血流量及仪表显示器上十几项指标,还要警惕一些急性并发症的发生,耽误几分钟就可能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在“人工肝”治疗室,只要患者的血液一分钟没回到体内,他们的工作就一分钟也不能松懈。


  近一个月来,消化内科三十九病区收入了多名戊肝、乙肝、酒肝、药肝(目前病房一例患者由于服用土三七导致)引起的肝衰竭危重患者,连续“人工肝”治疗30多例次,五一假期期间有6名护士吃住在病房,两台“人工肝”机器齐头并进,技术小能手姚红星护士更是连续作战不下线,“我是男护士,也年轻,我多承担一些是应该的。”连续的加班让大家身体吃不消,有些护士腰酸背痛,有的护士双腿浮肿,但大家依然坚守在一线,互相配合,从无抱怨,一直坚守着一名护士的初心和使命。

 

  刘爱虹:用爱浇灌绽放在“暖箱”的小生命

 

 

为确保新生儿监护室正常运转,科室护理人员主动留在医院

 

  上午8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刘爱虹像往常一样换好工作服,步入工作岗位,开始一天平凡的工作。喂奶、换尿布、输液、监测生命体征……伴随着监护仪发出的患儿有节律的心跳声,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没有因为科室人员紧张而慌乱或怠慢。在这里每天有40个左右的新生儿需要他们治疗护理、悉心呵护。


  “新生儿科守护的患者是一个极特殊群体——早产儿甚至早早产儿或罹患急危重症的新生儿,他们的冷、热、饥、饱、身体不适只会用哭来表达。我们必须像妈妈一样疼爱他们、照顾他们。”刘爱虹表示,我们知道,我们救治的不仅仅是一个小生命,还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当科室先后派出十余名医护人员赴外地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支援全市核酸采样工作时,在家封闭管理的医护人员纷纷主动申请回归工作岗位,其余人员也都主动把“行李”搬进了科室。“除了尚在孕期和哺乳期的护理人员,我们其他人都住在医院了,确保新生儿监护室正常运转。看着一个个的早产儿舒适地躺在暖箱里,一个个病重患儿病情平稳, 心里特别欣慰。”刘爱虹说。


  色彩鲜艳的拼接地垫、整齐有序的地铺也就成了山大二院新生儿科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们临时的床铺,她们还特意拍了一段小视频,大家围坐在地垫上齐声说道,“开启快乐的地铺生活!我们一起加油!”脸上带着微笑,没有一丝不悦。


  “尽管科里有的同事家里的孩子很小,有的夫妻两人都在医院工作,孩子只能托付给老人照顾。但是作为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我们必须守护这些宝宝的健康,这是使命也是责任。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科室的四位保洁人员,有的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在得知要居家不能外出时,他们选择回到医院,继续自己的工作。还有的同事自己蒸的包子也会带到科里和我们分享。”刘爱虹告诉记者,在医院吃住可能会有所不便,但是我们的生活依旧充满欢乐、充满正能量。

 

  葛健: 29年青春与热情点燃生命之光

 

 

六一联欢会上,葛健为患儿们送蛋糕

 

  与普通的护士不太一样,血液肿瘤科的护士工作量不亚于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他们面对的患儿疑难危重症居多,病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他们时刻都在与“高、精、准”的化疗药品打交道,和同一位小患者相处的时间少则几个月,长的达几年。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的护士长葛健在自己热爱的护理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像家人一样与患儿们一起并肩作战,为打败病魔不懈地努力着。


  前不久,科室接诊了一位患有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4岁患儿,这个疾病有“癌中之王”之称,随时面临生命危险,需要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而这些治疗过程是由护理团队来完成的。在无菌环境的移植仓里,护士成了每天与患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亲人。葛健带领团队轮流24小时值班陪护,消毒、打针、心理疏导……每日循环,连续治疗了二十多天,移植终于成功了。孩子出仓那天,葛健抑制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这里,葛健每每看到孩子能重获新生都会打心底里高兴,她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葛健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9个春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是第一个冲锋在前的“战士”。回想起2010年血液肿瘤科刚建科的日子,只有6名护士,刚开始3天就收治了25位患儿,其中有一名白血病并发肠道真菌感染大出血的患儿,因长期治疗,穿刺十分困难了,葛健为患儿建立了三条静脉通路保证输血及用药,及时控制了病情,为了保证了患儿后续的安全和能得到良好的观察救治,她带头36小时工作在病房,守护在病人身边,直至患儿病情平稳。就这样为了确保每一位病人得到最好的护理,她和团队整整忙碌了一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正因为这样,葛健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零投诉,得到了所有患儿和家长的认可。


  血液肿瘤科目前收治的患儿80%以上为肿瘤性疾病患儿,比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护理中补液多、抽血多、输血多,为了减轻患儿痛苦,2013年开展了PICC静脉穿刺技术及静脉输液港技术,葛健带头刻苦钻研业务,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带领大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每个人都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如此,大家还承担着医院PICC门诊的重要工作,为更多患儿服务。


  “因为家长和孩子都要长期与病魔作斗争,远离社会,我们同时也非常关心他们的心理重建。”葛健告诉记者,科室成立了“济南生命小战士会”, 定期举办联欢会、游园会、经验交流会、户外交流营等活动。还成立了山东省首家“病房学校”,设有专职教师,依据患儿年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好多孩子在病房学校完成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现在已经顺利地上了小学。


  通过葛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住院生活不再枯燥乏味,家长们的护理也越来越专业,病房内不再有哭声,而是处处可见坚强的微笑,许多家长表示:“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因为有这么多关心我们的人都在努力着,这么多孩子已经恢复了健康,我们充满了信心”。


  每逢过节,很多患儿和家属都会给葛健发来祝福,他们像家人一样彼此牵挂着,葛健最大的愿望就是每一个小患者都能身心健康地回归社会。

 

  晁广强:照亮患者生命之路的志愿者

 

 

晁广强完成造干捐献并致力于相关宣传

 

  今年,济南小伙晁广强将度过自己的第12个护士节。他是一名精神科男护士,也是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还是公益队伍中的宣传者……一个人会有多种身份,晁广强就是用不同身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典范”。


  晁广强是济南平阴县孔村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精神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在精神卫生这方特殊的阵地上书写着责任与担当。面对特殊的患者,晁广强的护理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挨骂是常有的事,突发情况特别多,晁广强需要有更多的耐心,也练就了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时,特殊群体需要实行封闭管理,晁广强率先响应单位号召取消休假,第一时间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密闭的空间,有限的活动区域,保安和保洁员撤出,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在疫情期间日常护理和消毒隔离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每天两遍的地面清洁、消毒、为病人冲洗厕所、处理医疗和生活垃圾,他作为病区的负责人,同时又是为数不多的“男战士”,即使下了夜班也要带头处理完病区卫生再下班,他们承担着超负荷的劳动量和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虽然我去不了抗疫的前线,在后方也要守护住病人的安全”,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晁广强在医院日夜坚守了42天,为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晁广强说,作为热血青年,自己能为他们做的还有很多。刚刚从“疫情防控”的战场顺利出舱,他又踏上“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战场。2020年4月中旬,他在山东省某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第9532例、山东省第829例、济南市第85例、平阴县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晁广强说,早在2017年医院同事就实现了造干捐献,那对晁广强来说是钦佩,同时也心向往之。“此前都是无偿献血,受同事感染,我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没想到仅过了两年多就得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 晁广强知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很小,这次能够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他人生命,被他当做人生的最大幸福与快乐,“我感到十分荣幸,并且倍加珍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职业精神的最重要部分,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我愿意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如今,造干捐献已经过去两年,爱心传递的脚步从未停止,“如果有需要还会再去捐献”,晁广强说。


  作为一名造干捐献志愿者,晁广强不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宣传,他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让这个爱心传递的队伍更加强大。作为一名护士,晁广强用实际行动照亮了患者的生命之路,实现了“最美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