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齐鲁泱泱,率万世师表,礼成家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孔子集前两千五百年之大成,开后两千五百年之新统。12月27日,《国家宝藏》第三季走进孔子博物馆,孔子博物馆馆藏商周十供、《三圣像》《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三件文物亮相,带领观众于“一眼千年”的时空联结中探索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之美。◎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乾隆八次祭孔,赏赐商周十供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两百多年前,当乾隆皇帝将商周十供赐予孔庙之时,它们便与孔子之间有了奇妙的联系。节目中,于谦化身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商周十供守护人,并饰演对礼乐颇有研究的圣裔剧作家孔尚任,与侄子孔衍长在治河前线与不作为的地方官高大人斗智斗勇,带领观众探寻商周十供背后蕴藏的文化底蕴。
“商周十供”即十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由乾隆皇帝第五次亲临曲阜祭祀孔子时颁赐孔府,专门用于祭祀孔子。“商周十供”即木鼎、亚尊、牺尊、伯彝、册卣(yǒu)、蟠夔( kuí )敦、宝簠(fǔ)、夔凤豆、饕餮甗(yǎn)、四足鬲(lì),器型古朴,纹饰精美,底蕴厚重,是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同时也是清朝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重要的实物见证。
国宝今生讲述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考古学家郑岩介绍,从西汉到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19次来到曲阜,乾隆一人就来过8次,并挑选了3套青铜器送给了国子监孔庙、承德热河文庙和曲阜孔庙,每套都有10件,国子监这一套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热河的目前已不知所踪,只有曲阜的这一套还留在原地。
至于为何要赏赐西周青铜器,郑岩介绍,青铜器在古代是国之重器,祭祀又是国之大事,乾隆以前曾经看到过汉章帝颁赐给曲阜的祭器,觉得要拿一些更好的东西献给孔子。“孔子曾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的礼制继承了夏和商的遗产,代表了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孔子是尊崇西周的,乾隆把它叫做周范十器或者周范铜器十事,意思为十件周代风格的青铜器。”
《三圣像》上满书整部《论语》
两千五百年来,孔子开创的儒学光照千秋。时至今日,仍有孔庙葆圣贤遗韵,道洽大同;仍有秉诗礼传家,垂范百世;仍有孔林存礼制典范,慎终追远。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节目中,《三圣像》的国宝守护人朱广权化身儒生,手摇木铎在乡间追寻儒家先贤的脚步。《三圣像》为孔子博物馆典藏珍品,画面中间长者为孔子,礼冠玄衣,素袍乌履,神态安详。弟子颜回侍立左侧,弟子曾参侍立右侧。三人衣服上皆以蝇头小楷满书《论语》,因字迹微小,只有走近仔细观赏方可发现,令人惊叹叫绝。该画作立意独特,巧妙将书法、绘画与儒家经典结合在一起,别具风格。
清代名士12年手书“十三经”
石经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曾经7次大规模地刊刻儒家石经,以此作为官定的儒家经典。其中,《乾隆御定石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经。而《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则完整保存了石经全貌。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6部石经均由官方组织多人编写,《乾隆御定石经》由清代书法家蒋衡一人手书完成。在前世传奇中,涂松岩演绎了国宝《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诞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乾隆御定石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经,经文以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耗时12年手书的“十三经”为底本,乾隆五十六年动工刊刻,乾隆五十九年刻成,计190通碑,约63万字。石经自刻成之后波折不断,几经磨改,加之自然侵蚀,经文损泐(lè)严重。而孔子博物馆馆藏的这部初拓本基本保留了石经的原始风貌,为《乾隆御定石经》现存拓本的鉴定及石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透过孔子博物馆珍藏的三件文物,依然可以感受到孔子诗礼传家的家风,体味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