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你穿的秋裤可能来自这里

2021-10-22 8:00:06 来源:山东商报

       近日,全国大范围降温,多地一夜入冬,山东泰安的姚家坡村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近几年,姚家坡村作为全国最大的秋裤制作村走红。今年,姚家坡村换上了统一的店铺招牌,村里道路两旁的路灯杆挂上了新的路灯牌,牌子上写着关于秋裤的“段子”。崭新的路标和风趣的语句让姚家坡村焕然一新。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见习记者 郇志同

 

 

村民李美的加工点,十几名工人合力将包裹搬上货车。

 

       紧跟潮流

 

       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已经到来,给我国中东部地区带来“断崖式降温”,最低气温创新低。北京、济南、郑州、上海等22个城市气温创今年下半年来新低,多地最低气温降至零下,“一夜入冬”。随着气温降低,山东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的姚家坡村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姚家坡村从1978年开始做针织加工,至今已经42年了。全村一共380多户人家,有120多户做针织加工,每三户就有一户人家做秋裤加工。加工主要以家庭小作坊进行生产,秋裤年产量6000万条。当地村民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全国每三条秋裤就有一条出自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秋裤专业村,秋裤年产值破亿元。


       再次来到姚家坡村,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五颜六色晾晒在外的秋裤。道路整洁,路两旁的路灯牌和路标远看整整齐齐。每个牌子上都写着关于秋裤的“段子”。例如“深藏不露,宽松适度值得托付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衣中秋裤!”“西出阳关不再有,劝君穿着秋裤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穿秋裤!”“把秋衣秋裤都穿上,是对降温最起码的尊重!”等等,配上滑稽的表情包,让人会心一笑。


       此外,原来每家每户门口的店铺招牌五花八门,如今统一挂上了带有秋裤村标志的招牌。

 

 

姚家坡村的针织加工厂引进了先进机器后,工人两三分钟就能做一条秋裤。

 

       名声在外

 

       姚家坡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姚涛告诉记者,早在解放前,姚家坡村人就开始用纺车编织衣物,将一个 “穷窝子”织成了远近闻名的“织布窝”。新中国成立后,姚家坡村从“花线业”起家,逐步创建了泰安市染织厂。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姚家坡村家家户户都做针织行业。姚涛说:“当时没有客户,老一辈人就挑着担子去赶集,东到莱芜,南到汶河,就这样把姚家坡的名声挑出去了。”


       1982年,当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姚家坡村人意识到只有机器量产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村党委努力下,姚家坡村在邱家店镇第一批通了电,从手工缝纫机到马达缝纫机,再到锁边机,姚家坡的针织产业迈向了机器化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元户”在姚家坡村早已屡见不鲜,村民不满足北上辽宁、南下浙江,辗转全国十多个原料批发大市场,掌握原料渠道,将市场扩大到全国范围。


       姚涛说:“姚家坡村也不是一直都这样顺风顺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技术落后,产品大量滞销。当时家家户户都堆满了滞销的产品,针织加工户从300家锐减到不到50家。”为走出困境,村里的党员带头贷款,购置新机器,扩规提档,打造出织、染、印、做“一条龙”的产业新链条,让姚家坡村的针织产业重获生机。2000年以后,村子建设南北两大针织市场,带动周边10余个村,300余户、2000余人从事针织加工经营,年产4000余万件针织内衣,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村”,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产值近2亿元。


       成为“网红村”后,村子着手整合零散的家庭式生产模式,计划建设大规模针织产业加工园和销售园。“路灯牌和路标的段子灵感来源于央视主播朱广权老师,他每年都说关于秋裤的段子,我们就找了一些放到牌子上,让人们一走进我们村,就能感受到秋裤村的这种独特氛围。”姚涛说,“统一标识,建立品牌,改变村貌,这只是很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对针织产业进行整合升级,由原来的追求数量逐步转变为追求质量,另外新型经营销售模式,例如网络销售、直播带货等方式也会进行尝试。”

 

       生意红火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进村不久,就看到一辆大货车拐进村子,记者跟随货车来到了一处厂房,这是村民李美的加工点,十几名工人合力将包裹搬上货车,四周还有十几个这样的包裹。正在往包裹上写字的李美告诉记者,“这一包是500件,都是男式秋裤,今天发了48包,运到云南、浙江、贵州、江苏。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客户,远的能发到西藏。”


       李美告诉记者,她做针织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她的婆婆和父亲都是做针织的,老一辈人做衣服都是用脚蹬的机器,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能做20多件。现在引进了各种先进机器,工人两三分钟就能做一条秋裤。她现在雇了40多个工人,每天能生产5000多条秋裤,每年能生产100多万条秋裤,算是村里最大的一家针织加工厂。李美说,她家每年收入也很可观,不忙的时候带着家人出去旅游,全国基本上都转遍了。


       针织加工厂的工人告诉记者,这里的职工基本上都是村子里或周边的妇女,她们来这里工作也不耽误平常接孩子,比较自由,也不累。“有这些智能机器,操作很简单,比原来容易得多,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块。”


       “做秋裤也跟种庄稼一样分‘种植期’和‘收获期’,每年8月到10月是收获期,平均每天卖出去1万条,最多一天能卖两万多条,其余月份就是加工囤货,基本上一年生产的秋裤几个月就卖光了。”李美说,“我们村走红之后,对我们影响挺大的,有许多我根本没见过面的客户就联系我,也很信任我,做生意最难的就是相互信任。”

 

       转战线上


  
       李美的秋裤主要通过电商和批发商销售,现在电商的比例渐渐超过批发商。“我现在不只是走量,原来一条卖两三块钱,赚几毛钱,走中低端市场。近两年接触了电商,客户要求高,产品质量不行,客户就不认可。所以,我们引进了20台针织大圆机,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织成分含量不同的布,一天能生产两吨布,做一些高端产品。”李美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速度,她基本上每年都要更新机器。


       作为村里最大的针织户,李美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发展,她还想拓展海外市场。2019年,怀揣着梦想的李美到了印度,希望把秋裤村的秋裤销往国外,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实现。李美说,她没有放弃,未来等时机成熟,她还会去尝试打开国外市场。


       离开李美家,不远处就有一家缝纫机维修铺子,几位师傅正在维修一台机器,铺子里摆满了不同型号的缝纫机和成千上万的零部件。老板石如印边修机器边说:“村里缝纫机太多了,每天都用,工作量大坏得就多,一年就得维修两三千台机器。”除了维修机器,石如印每年还能卖出一二百台新机器,收入也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