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创新路径,让非遗传承行稳致远

2021-12-4 8:34:13 来源:山东商报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代又一代 “手艺”人守护、传承,记录中华文脉的演进过程。

 

        山东是历史文化大省,依托于创新式传承路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电商、扶贫、旅游等业态的多样化跨界联姻诠释着守艺复兴的新生,也让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行稳致远。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在接受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继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

 

        承历史文脉,续地方华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记录和见证。在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丰富的山东省,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在不断健全完善。2015年,我省颁布《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9年又出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推进非遗法规制度建设,付俊海介绍,例如,菏泽市出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德州市人大通过《德州市扒鸡保护与发展条例》,“青岛、滨州等地也在规划制定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在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的同时,我省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也不断完善。“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方面,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进一步厘清相关实物、资料。率先开展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立省内专家库、建立‘学术专员、执行团队、省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等,保证了国家级、省级抢救性记录工作顺利完成。”付俊海说。

 

        记者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获悉,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20多万条,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位居全国第二位),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3941项,县级名录12119项;现有国家级传承人90名,省级传承人429名,市级传承人2563名,县级传承人7387名,进一步健全了非遗传承人梯次培养体系。


 

        融入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

 

        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从生产生活中而来,也在保护传承中回归大众,助推乡村振兴。此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扶贫办出台《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评选了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具体实践过程中,各地也不断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例如,日照市非遗工坊+传承人模式、非遗工坊+合作社模式、非遗工坊+企业模式三种“非遗工坊+”模式;临沂市“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村居评选办法,评选公布27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村居;据悉,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9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非遗保护性传承在我省多个地市落地落实。“全省有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这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此外有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8个。”付俊海介绍,我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作出新贡献。“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直接从业人员390余万人,命名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60个。”

 

        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成效凸显。非遗名录山东现象、非遗传承山东路径、非遗培训山东探索、非遗利用山东实践等一大批山东元素的非遗保护内容出现,我省整体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是全国第一个地处城市中心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省份。

 

        在立足各地资源推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我省非遗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迈出新步伐。据介绍,我省整理大运河沿线4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87个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在沿运地区创建了2个国家级、2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3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

 

        融合式发展推动保护传承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的非遗与文创、景区、民宿等业态的结合成为新趋势。当下,我省各地充分发挥非遗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我省《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让城市更美好》《枣庄:“非遗+”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4个案例入选2020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实践案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是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

 

        与此同时,全省及各地也创新性地推出了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此外,济南市集中推出了“扁鹊故里”中医药研学之旅、“曲山艺海”民间艺术鉴赏之旅、“泉城寻味”非遗美食之旅等5条旅游线路;青州市在国家5A级景区青州古城旅游区建设青州非遗传承场所,创建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动、保护传承于一体的青州古城非遗文化大型聚集区;泰安市在泰山茶溪谷建设一处非遗小镇;“宁阳蟋蟀世界杯”的成功举办,形成强烈磁场,吸引前来观光、交易、游览、体验的各地客商多达21万人次,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新篇章已然开启。

 

        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非遗资源亦极其丰富。在探索非遗保护的“山东模式”过程中,我省不断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使其以创新性的体现走入现代生活。付俊海介绍,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围绕黄河流域文化生态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齐长城文化等相关非遗项目,传承、弘扬、繁荣非遗红色文化题材创作,同时在非遗与旅游融合、非遗新媒体建设以及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建设等方面设立课题、开展专项研究,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迈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