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 风雅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中国书法艺术之根在于儒家文化

2021-3-15 14:35:43 来源:山东商报

       摘要:本文以儒家文化对书法艺术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演进,乃至今后的传承与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儒家文化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书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进而论证了儒家文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核,强化儒家文化修养应当成为书法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方向。

 

张颖书法作品

 

        关键词:儒家文化 中国书法 创新发展

 

 

        导言: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体系中独特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于中国书法不仅仅是视觉形象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认读模式。这种文化认读模式是儒家文化所赋予并不断强化的。

 

 

       1、儒家文化对“书”艺的重视
       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儒学以孔子的言论为准则 。孔子以修身 、齐家为本, 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要求弟子“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人生不仅要立志高远,遵守道德准则,还要有爱心,有具体的做事本领。“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书”主要指书法。孔子将书法作为人生必修的技能,十分重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书法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成为书生儒士的必修功课,乃至历朝历代开科取士都将举子的书写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标准。

 

        秦代统一文字,对汉字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对文化的压制,造成书法艺术发展比较缓慢。汉王朝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实施“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文治”政策,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得以发展。汉武帝设立学官五经十四博士,专门诵讲今文经典。儒学之士对于文字渊源关系的考究,为书法的重新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书法由篆变隶,由隶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汉字书体基本齐备。东西两汉时期能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奠基时期,与两汉时代“尊儒”密切相关。

 

 

        2、儒家艺术审美始终处于
        中国书法创作和书法赏评的主导地位

 

 

        中国书法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除受儒学思想影响之外,不可避免地也吸收了道、释哲学精神,形成各个时期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等等,但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和”审美标准始终处于书法鉴赏与书法品评的主导地位。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在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儒家中庸思想物化为“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历代书家无不奉“中和”为圭臬,在书法艺术中实践“中庸之道”。如书法艺术要求汉字结构均衡、平正,结体主次、向背、虚实有序,墨色的浓淡与枯润、章法的黑白与疏密布局匀称协调,作品的理与情、法与意、形与神和谐统一等等,无不是“中和”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3、儒家“诗言志”观点
        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地位

 

 

       儒家经典《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观点,对中国艺术发展影响深远,走上了独特的道路,与以古希腊艺术为基础的西方艺术产生本质的差别。西方艺术以“理性”逻辑为基础,强调艺术的再现作用,使西方的雕塑、油画等再现性很强的艺术得到充分发展。中国传统艺术以“感悟”为基础,强调个性情感的抒发。书法用最抽象的线条来表现,更利于蕴含感情、抒发感情,受到文人的青睐,得到长足发展。孙过庭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作为历代学习的范本,是因为“岂唯会古通今, 亦乃情深调合。” 即以不同的情感创作出了各不相同的佳作。历代流传的书法佳作多是有感而书,那些没有感情的应试状、正字碑,虽然书写工整,章法严谨,因缺乏感染力,艺术价值甚微。

 

        4、儒家文化促进了书法家的人格完善

 

 

        在儒家看来,书法不能作为独立的艺术存在,要与个人品格修行相结合。苏轼提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的观点,认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将书法与人品修养对应起来。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国历代对书法艺术的品评多“以人论书”且“首论其人”,存在不少“因人废书”的案例。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书法艺术的研习也成了书法家人伦道德的修炼,明代的项穆明确提出将书法作为“道”的载体,认为书法的指向是培养圣徒,“人正则书正,正书法就是正人心”。书法艺术活动纳入自我身心修养的轨道,书法的学习变成了通往轨道的唯一途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书法的伦理性质,对书法家人品学养、道德规范起到引领和鞭策作用。

 

        5、儒家文化奠定了
        中国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基础

 

 

        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强调“中规中矩”,禁锢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影响书者情感表现,扼杀创作激情。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儒家文化并不否定创新发展,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与时俱进”也是对中国古人“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观点的概括。孙过庭在《书谱》中充分肯定和认可了书法艺术当随时代创新发展,并提出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传承与创新标准。中国书法历经两千多年的沿袭和发展,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八分)、草书(章草)、行书、楷书、今草等阶段,依次演进,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书法艺术不固守“一隅”,而随时代不断发展,正是得益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儒家文化。

 

 

        6、中国当代书法
        应朝着更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书以载道,中国传统书法审美是建立在“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之上的。当今时代,日常的文字信息传播已由硬笔书写和键盘输入全面取代了毛笔书写,书法艺术的实用性易受忽视,而走向纯视觉艺术的方向。对形式的过度追求超过了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流弊,这反映出来的是广大作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刻,自我表现与时代命题没有很好结合。书法艺术归根到底是一门文化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当代书法脱离日常信息传播功能后,其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中国人文精神的功能应得到强化,书法应朝着更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当代人研习书法需要重新深入经典,杜绝浮躁,与古为徒,加强文化修养,以书写规则的传承为基础,以时代精神为导向,以文化修养为支撑,实现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努力创作书文相协,美文美书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张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对外交流委员会主任,青岛市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画院专职书法家,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1] 苏建功.中国书法与儒家文化关系略论.艺术史论.2019(08).36~37

 

      [2] 刘恒. 书法应朝着更有文化内涵的方向发展. 2019(06).22~23

 

      [3]王潇.中国当代书法审美范式现代性转向研究.知网空间www.cnki.com.cn

 

      [4] 赵胜利. 略论中国书法与文学趣味之关系.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 2011(1O).52~56

 

      [5] 张颖. 从“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看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中国书法报.2020.08.24

 

      [6] 张颖. 文以载道,书以载道——书法学习感悟.中国书法报.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