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一份《入党志愿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2021-5-15 8:10:12 来源:山东商报

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赵熙伦站在党旗前向祖国敬礼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今年90岁高龄的赵熙伦,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党员,爱好唱歌的他最喜欢唱红歌。如今赵熙伦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甚至可以独自用电脑写文章。谈起当年从军生涯,老人的记忆仍然十分清晰,打过的仗、走过的路以及战争期间发生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特别是《入党志愿书》背后的爱情故事,至今难忘。 ◎文/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娜◎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人物简介

 

 

        赵熙伦,1931年10月出生,山东文登市人。1949年参军,1950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立过三等功、四等功。抗美援朝战场上,任职炮兵部队电台报务员,记三等功两次,授予军功章两枚。1953年回国后,分配在沈阳军区某团的炮兵连。1959年,升为指挥连的连长。1981年退出现役,1991年离休,曾任山东省长途电信传输局副局长,工会主席。

 

 

赵熙伦入党时的志愿书

 

         珍藏71年的“志愿书”

 

 

        “我很小的时候,亲眼见过打鬼子不怕死、英勇的八路军。在鬼子大扫荡时,也见过村民们掩护八路军,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松口的情景。”今年90岁的赵熙伦说,自己从满目疮痍的年代走来,当年最崇拜的就是共产党。“我先后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抗日青年救国会和基干民兵。土改复查中,加入了新青团。”在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中,共产党员吃苦耐劳,哪里有危险就冲在前面,给赵熙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9年1月,赵熙伦参军入伍,分配到华东军区通讯学校学电报业务。在部队的“大熔炉”里,赵熙伦进行备战训练的同时,还学习政治,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渐渐地,他有了入党的想法,1950年6月,在班长的介绍下,赵熙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很快,赵熙伦拿到了《入党志愿书(党表)》。这是一个毛边纸64开小册子,铅字印刷,共计12个页面。封面“入党志愿书”五个红色大字竖排,左下侧是姓名,内页第一项是入党誓词,其余内容是个人信息。经过严格审查,赵熙伦的入党申请被批准,“预备期一年,党表先由我自己保管。”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赵熙伦上了前线。在战地猫耳洞里,他转为正式党员,“那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的时刻,我暗暗下决心,我是党的一分子,决不辜负党的培养教育,绝不给党组织抹黑。”战场上,赵熙伦党表不离身,睡觉的时候压在头下,行军时背在身上。“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党表始终相伴着我,让我时刻记住自己是共产党员,这也成了我坚持战斗的动力源泉。”经过辗转,多次调动岗位,赵熙伦的《入党志愿书》被珍藏至今。

 

儿子为父亲佩戴党徽与勋章

 

        战场上放弃婚约

 

 

         在赵熙伦的《入党志愿书》上,婚姻状况一栏贴的白纸下面,暗藏了他感人的战地故事。

 

        原来,在入伍之前,赵熙伦就在家里的安排下有了婚约,两人虽未能时时见面,但时常鸿雁传书,了解近况,互相鼓励。特别是到部队后,赵熙伦政治表现突出,业务技术突飞猛进,他认为这与未婚妻的激励分不开。

 

         临近转正时,赵熙伦想到未婚妻的事,“当时自己认为这是丢人的事,因为害臊,怕别人知道后取笑,怕惹议论说三道四,因此当时耍了个小聪明,剪下一片白纸,抹点浆糊把婚姻状况一栏盖上了。”后来,组织审查时党委书记亲自了解情况,经过一番解释才将缘由说明白。

 

        “两人保持着联系,信守着诺言,朝鲜战场上她不断写信鼓励我。”赵熙伦说,战斗再艰难,有了未婚妻的鼓励,就有了坚持的动力,“每当看到她的信,仿佛她就在身边和我并肩战斗。”

 

        然而,这份美好的战地爱情没有走到最后。“战争打得时间太久,什么时候结束还是未知数。”赵熙伦说,考虑到未婚妻24岁,不能耽误对方的青春,于是,赵熙伦写了一封长信,主动解除了婚约。此后,战争结束,两人不曾联络,这份真挚的感情赵熙伦一直藏在心底。

 

 

闲暇时,赵熙伦写了不少心得,并打印成册

90岁高龄的他,还很会用电脑

 

        数十万组密码战斗文书

 

 

        放弃了爱情的赵熙伦在战场上英勇战斗,他希望能尽早凯旋。《人民画报》上曾刊登过一张标题为《我们热爱和平》的照片,上面是抱着和平鸽的两位少先队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赵熙伦把它剪下来,贴在最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为和平而战。

 

        抗美援朝战场上,赵熙伦当了三年电台报务员,电台因为有高架天线,又发射电磁波,目标较大,通常都配置在驻地较偏远的外侧,他们只能住在山洞里。到了冬天,寒风使劲往山洞里灌,战士们的手脚和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冬天的温度最少是零下八度,到处都结冰,凡是能穿的东西都穿在身上,脸上、鼻子、手脚长冻疮的很普遍,我们还得收电报发电报,环境很艰苦,整天都是冷冰冰的。”

 

        赵熙伦回忆,当时收发机都是自制的,“15瓦发报机,哈特莱式结构,收报机,三灯再生式电路,都是身边的机务人员用杂牌零部件组装的。发报机连个外壳都没有,一块铁板底座撑着胶木面板,刻上名称符号、度盘刻度,就交付使用。”设备简陋,战斗环境也十分危险,“有时在半山腰,敌机贴着山沟窜来窜去,挑衅骚扰,能看见美国佬戴着头盔的脑袋,简直是擦肩而过。”即便如此,赵熙伦和战友仍凭着专业技术和一股韧劲儿出色完成了收发报任务。

 

        赵熙伦练就了超凡的信号辨别能力,多种嘈杂信号中他能够迅速识别并记录有用的那组。“当时战场上敌我双方多是短波电台,空中的射频信号特别密集,相互形成强烈的信号干扰,尤其在黄昏前后,嘈杂得厉害,收发一份电报往往要重复许多遍,而且稍不留神,信号就失踪了。”战场上,听不见厮杀声也看不到硝烟弥漫,“数十万组密码电报的战斗文书,是经过我的手从收报机里‘抠’出来,用电键敲出去的。”赵熙伦说自己也相当于前线的机关枪射手。抗美援朝战场上,赵熙伦被记三等功两次,授予军功章两枚。

 

 

        大阅兵后的戎装照

 

 

        1959年5月底,赵熙伦接到了“重要任务”,他所在的三等战功团要组建炮兵方队,参加国庆十周年大阅兵,赵熙伦任第三连连长。6月初,400名官兵坐上从沈阳发往北京的专列。

 

         到北京后,赵熙伦所在的炮兵方队安置在北京北苑基地一个很大的训练场,进行为期4个月的封闭式突击训练。训练的重点是立正举枪敬礼,战士们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汗像瀑布一样往外流,每天要喝十斤水。”

 

         10月1日凌晨不到1点,炮兵方队400名官兵就来到了东长安街北侧。战士们开始了准备工作,大炮一字横队列阵仰起50度,并再度检查擦拭。部队准备了早餐,大肉包子赵熙伦一口气吃了六个。吃完饭后,战士们开始换上新装,戴上手套,并开始化妆。“涂的是一种美容药膏,能使脸上发光发亮。”赵熙伦自己也有特殊待遇。虽然是山东人,但他身高仅一米七左右,站在旁边的东北战士却有一米八。“部队里特意定做了一双增高皮鞋,使我‘长’高了5厘米。”

 

          阅兵式开始,当六台牵引车的履带同时切入敬礼线时,赵熙伦用最响亮的声音发出口令“敬礼!”96名官兵像在电源闸刀的操控下一样同时右转头45度,凝望天安门。“我在队伍最右端,靠天安门城楼最近,真真切切地看见毛主席在挥手。”每当回忆此刻,赵熙伦都激动不已,“这是我一辈子最值得回忆的时刻。”

 

        阅兵式完了之后,赵熙伦全身戎装,在王府井大街最好的照相馆照相留念。由于人很多,赵熙伦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才照上相。而这张两寸黑白的半身戎装照,也成为赵熙伦最珍贵的照片。

 

 

         键盘敲出《在党的怀抱里》

 

 

         赵熙伦的老军装上面,缀满了各式各样的勋章。尽管退伍多年,他仍然胸怀祖国心系党,抽空就听新闻、读报纸、学党章。每年都会写一本回忆录,追忆曾经的峥嵘岁月,如今已经累积了十八本近300万字。老人说,跟党在一起他心里才踏实。

 

        最近的一本回忆录,名叫《在党的怀抱里》,“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的时候,我刚好年龄90岁,党龄71年。一生在党的怀抱里成长,无限感慨。”回想当年,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坚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已经足够幸运,看着当年用生命守护的祖国,日渐繁荣昌盛,我们这些老兵就感觉自己的血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