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唐镆涵来到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通识教育学院的一名数学教师,1993年出生的她凭借年龄的优势,与孩子们很快“打成一片”。
从教3年来,她用趣味性的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数学建模比赛中与学生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专科组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见习记者 王思羽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唐镆涵,不断提升自己做学生榜样
她的课堂不枯燥
刚入职时,唐镆涵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她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基础和上课态度较差时,更感觉自己没有教学的“成就感”了。
当有学生告诉她,“数学没有用”的时候,唐镆涵被深深触动。“数学不应只是单纯地教给孩子们具体用来做什么,而是应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能单纯觉得没有用就不学,这是一个误区。”唐镆涵说。
唐镆涵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她开始想尽办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讲课过程中我会结合数学文化、有趣的数学家小故事、数学轶事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学生讲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时候,她会讲一些微积分的发展史、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渊源,再搭配一些视频,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唐镆涵的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会更多一些,课堂氛围也十分轻松欢快。
除此之外,唐镆涵还会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一般不会讲特别难的内容;如果第一遍讲的某个问题学生听不懂,后面会更加细致地再讲一遍;如果讲了一遍他们就听懂了,我会再额外拓展一些内容。”
就是在这样的持之以恒下,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慢慢建立起来。
与学生并肩作战
因为年龄相差不大,唐镆涵与学生们十分聊得来。“我与学生不是严肃的师徒关系,反而更像是有共同语言、没有拘束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并肩作战。”
在去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唐镆涵与同学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最终取得了专科组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
“整个建模比赛持续72个小时的时间,需要用一些数学知识和软件去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就找了一间办公室与他们一起,除了进行指导外,还给他们买些吃的喝的做好‘后勤服务’。”唐镆涵表示,有一天凌晨三点,自己实在撑不住了,就把办公室里的折叠床展开眯了一会。醒来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也趴在桌上睡着了,大家稍事休息,七点起来又开始奋斗。
“学生们的努力让我很感动,虽然很辛苦,但这个过程挺开心的,大家在有说有笑中结束了72小时的比赛。”
不断提升要做学生榜样
单单与孩子们关系好还不够,唐镆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今年上半年,唐镆涵参加了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这对仅有两年多教学经验的她来说实属不易。
在经历了二级学院、学校比赛和省内初赛后,唐镆涵顺利进入到省内复赛。因为复赛需要准备20节课,涵盖高等数学教材的七章,每三天她就要准备好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讲稿、PPT,光讲稿就准备了10万字左右。“那段时光太难熬了,但是在收获之前总是需要足够多的付出才行。”唐镆涵说道。
“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只要认真去做,是能够做得很好的,自己也成长了很多。”唐镆涵告诉记者,一路以来,自己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她也把自己付出和收获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希望学生通过身边的成功案例,带动他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