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对话王克举:《黄河》背后的敬畏之旅

2022-1-20 8:58:50 来源:山东商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早在王克举第一次遇见黄河(济南段)时,大坝下那河面宽阔、泥沙俱下的蜿蜒近景便深深烙印在他心里。2009年,王克举在吕梁写生时第一次萌生出想要画黄河的想法;十年一梦,2019年,王克举历时四年创作完成《黄河》长卷;2021年末,《黄河》长卷在山东美术馆展览……纵览黄河,蜿蜒万里后奔流入海。至此,王克举完成了这段深度对话母亲河的敬畏之旅。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焦腾实习生 王嘉宁

 

画家王克举在创作中(受访者供图)

 

       一场十年黄河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以百折不挠、奔涌向前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作为沿黄省区、黄河入海口,山东深受黄河哺育与滋养,黄河文化与齐鲁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传承,承载着深沉的价值意义。对于生于山东、长于山东的王克举来说,以艺术之笔画黄河,是梦想,也像是一种使命般的召唤。

 

       “2009年的时候,我曾带着学生到山西省吕梁市采风写生,当时住在碛口客栈,依着吕梁山、面朝黄河水。每天看着奔流而过的黄河,内心有一种归属感,当时便想用手中的画笔将黄河画出来。”可现实问题是,黄河绵延九省区,气势汹涌澎湃,如何用画作呈现这条蜿蜒黄河,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也是当时王克举没有动笔的一个原因。虽然如此,但沿着黄河走一遭的“种子”已经深埋在他的心里。

 

        从黄河题材画作层面来讲,彼时全国该类型的作品较少,尤其是呈现黄河全貌的油画作品,几乎没有。“用油画来呈现黄河则是一个挑战性的创作。”随后,王克举每到一处黄河岸边,内心都会升起创作欲望,慢慢地,“画黄河”就切切实实地变成了王克举的一个梦想。

 

        2016年,王克举到晋中黄土沟壑区写生,瞬间被这具有黄土高原典型特征的地域风貌所“俘获”。“晋中黄土沟壑虽非崇山峻岭,却最具黄河流域的地方特色。”后来,王克举将它收录到《黄河》中。自此,王克举开启了属于他的黄河创作之旅。

 

        2017年秋,王克举所带的研修班学生毕业。彼时,他就开始着手做案头工作。“看中央电视台《话说黄河》、翻阅黄河文字资料、初步筛选黄河节点等。”最初,王克举想尽可能多画黄河岸边的文化景点,如昭君墓、洪洞大槐树等,后来听取业内导师建议,剔除过多的景点内容,而展现黄河本身,即从涓涓细流、汹涌澎湃,到蜿蜒入海的“全貌”。

 

        2018年春,王克举启程前往西藏。为了验证高海拔情形下身体状况,王克举首先启程前往西藏林芝。在适应体验后再开始青海段创作计划。为更好地呈现黄河之美,他早在动身前就绘制了创作方案,全卷涵盖了黄河岸边三十余个代表性地点,比如黄河源头星宿海、壶口瀑布、乾坤湾、黄河入海口等。“以自驾的形式,历时四年走过四万公里沿黄路,熟悉黄河历史、了解黄河文化。”101幅画面,高2米,长达161.6米,画面仿佛一气呵成,整幅长卷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王克举历时四年创作完成《黄河》长卷 (受访者供图)

 

         一趟寻找黄河的苦旅

 

        从2016年到2019年,王克举多次启程,完成了《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壶口》《三门峡-小浪底》《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齐鲁大地》等篇章,用画笔丈量了黄河之长,用笔触展现了黄河之美,用色彩注入了黄河之魂。

 

        从海拔两千多米的贵德,再到四千多米的阿尼玛卿雪山、果洛草原、玛多县,王克举一路向前,逐步适应高海拔创作和生活环境。在所有的采风写生创作过程中,“寻找星宿海”可以说是最艰难的一趟旅程。“星宿海周边几百公里都没有人烟,路况非常难走。由于地域较广,甚至洲和洲之间的方言都不相同。当时我和方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商量,必须请一个当地人作向导,但是也没打听到这个地方。”巧合的是,彼时路上正好有一辆路过的面包车,司机与向导认识。王克举拿着星宿海的截图给司机看,司机一下认出了这个地方,指引他们开向三十公里外的星宿海。从玛多县城走到星宿海,近二百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六个多小时。

 

       “找到星宿海后我们再返回县城,第二天一大早出发,下午两点赶到那儿,从两点一直画到晚上八点。七月底八月初,下着雨的夜晚,我们三辆车就停在星宿海旁,虽然没有到零度以下,但半夜时我们已经冻透了。”第三天,王克举六点起来一直画到下午两点,完成了这幅《黄河》长卷的开篇。实际上,在西部写生要做好与极端天气“相伴”的准备。鄂陵湖写生时,王克举还遇到了半边天黑云压境、遇到了八月的冰雹……

 

        在王克举看来,虽然创作环境比较艰难,但自己非常幸运,总是在困难尽头看到希望。“我们要到甘肃刘家峡水库,路途中有几十公里的水路,只能通过轮渡进入。可在绘画过程中需要越野车作为支撑,因此我坚持要将车开进去,只能另寻道路。当时,打听到附近山顶上有个村庄叫胜利村。有朋友转发给我胜利村周边风景的推送,我一看发现视频中风景的角度与《话说黄河》的相同,我深感幸运。”他笑着告诉记者。

 

        一次深刻的黄河叩问

 

         很多观众都发现《黄河》长卷的色彩非常鲜明,节奏感较强,整体给人一种生动明快之感。实际上,在这背后也蕴藏着艺术家的匠心。“早在动笔之前,我就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划分好每个地方应该什么季节去画。比如,黄河源头星宿海要在夏季创作、桃花源要在春季创作、齐鲁大地高粱地要在秋季创作。”与此同时,五千多公里黄河沿岸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风俗也跃然画上。比如,炳灵丹霞地貌、东营湿地红地毯等。

 

        值得一提的是,泰山与黄河都是中华民族象征,《黄河》长卷中,把泰山、黄河入海口体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王克举告诉记者,很早以前,他去泰山时曾听说过,如果天气比较好,在太阳快落山之前往西南边看,能看到远处有黄河带在反光,像玉带一样发亮。虽然彼时创作时没有亲眼看到,但这种景象依然不失为泰山和黄河的一种“同频共振”。

 

        除了这些元素之外,全卷的景观衔接也值得细细品味。记者参观展览时,听到有游客说,虽是一百多幅油画相连而成,但却毫无拼凑痕迹,黄河一路奔腾而来,浑然天成。其实,这些都要归功于王克举对油画语言“中国表达”的精准把控。

 

        从黄河之源的涓涓细流,到九曲蜿蜒的乾坤湾、壮美宏伟的壶口瀑布,再到河海交融的黄河入海口,王克举一路绘画一路追寻,用笔触叩问黄河精神。“为什么黄河是母亲河?”王克举说,河流带来的泥沙冲积成平原,造就了利于耕种的地理条件,首先在中原地区促成族群的聚集,这就是华夏民族的生发地。同时,黄河沿岸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等都得益于这条母亲河。

 

        十年梦想,四年追寻,最终呈现出了这条原生态的黄河景象。“四年过后,我对母亲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厚的情感,更多的敬畏之情。”王克举说:“黄河这个主题,我在画之前就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我觉得这件作品不应属于哪个个人,她属于这个民族,属于这个国家。因此我将这161.6米的《黄河》油画长卷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我心里觉得特别感慨和自豪!进身国家最高美术殿堂,《黄河》长卷作品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和位置,这也着实圆了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