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技艺+创意,让非遗行稳致远

2021-1-21 10:47:42 来源:山东商报

     近年来,基于文旅融合背景,非遗与文旅也日渐交融,在传统技艺之中融入文旅元素开发文旅商品成为了非遗发展的创新方式。近日,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落幕,参赛作品中涌现出了一批非遗衍生而来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日前,记者采访了两位获奖非遗传承人,解读当下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紫檀木嵌银丝茶具套装


    工艺衍生,寻求传承新突破


    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通过深挖山东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多元化、个性化的将IP形象进行呈现和传播,使文创产品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得以活化,形成鲜活的文旅IP体系。非遗衍生品是此次参赛作品的一大类别。


    泰安·肥城鸿熹桃木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制作的桃木雕《一枝独秀》《花开富贵台屏》获得银奖,桃木雕刻传承人、公司总经理王来新介绍,从肥城当地历史久远濒临失传的雕刻技艺到如今方便携带、销往各地的文旅产品,技艺与创意的结合让非遗有了新活法。


    出生于桃木雕刻世家,王来新从小耳濡目染接触过桃木雕刻。成年后一次爬泰山过程中听闻游客要购买桃木纪念品,便萌生了重拾这门技艺的想法。2000年,王来新从重拾技艺开始,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


    从起初改进原材料处理工艺到后来与掐丝珐琅技艺相结合研制出“掐丝绘珐琅”工艺,如今的桃木雕刻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类别也更加丰富。“在几十年的创业过程中,我们研发出了桃木剑、桃木如意、景泰蓝桃木工艺品、文具家具、挂件、摆件饰品等二十八大系列,四千余种桃木工艺品。”王来新告诉记者,此次获奖的作品《一枝独秀》也是经多种工艺融合制作而成。“作品呈如意造型,整体采用圆雕、浮雕技法雕刻,并以掐丝珐琅技艺加以装饰。以莲叶、莲蓬为主体,象征着高洁、清廉的气质,有团圆和睦、高贵廉洁、健康富贵的寓意。”


    为把特有的手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桃木雕刻产业和桃木雕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近年来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依托于桃木雕刻技艺,桃木旅游商品城、桃木旅游商品一条街、桃文化博物馆等项目相继在肥城落地。王来新说,“通过产品与旅游相结合,将桃木雕刻打造成文化名片是近年来我努力的方向,正如我的初衷,在传承中让桃木文化这一老品牌实现新活法。未来我将不断创新,让传统技艺在融合中焕发新生机。”

 

 

桃木雕作品《金玉满堂》


    文创开发,馆藏资源再利用


    除了在传统技艺之上融入新技艺,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有许多传承人借力走出了博物馆文创开发的路径。比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潍坊嵌银髹漆技艺。这项潍坊特有的手工技艺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早在1915年就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品牌效应造就了其在当地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效应。


    2014年4月,潍坊鸢都嵌银厂投资建立了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以弘扬传承非遗技艺。博物馆馆长孙凯介绍,馆内在做好基本陈列展览,满足观众参观欣赏展品的同时,还特别把国家级非遗——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特设在了互动传习厅。“通过让非遗技艺融入博物馆,使各类参观人群在观看藏品的同时可以跟国家级传承人现场互动,动手体验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这一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便于观众充分了解这一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近几年,在依托馆藏资源助力传承的基础上,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也发挥博物馆特有优势,进行文创产品衍生开发。2019年3月,该馆同故宫博物院正式签订嵌银丝类文物修复保护合作协议,馆内潍坊嵌银髹漆技艺传承人外聘为故宫文物“医生”,截至目前已为故宫博物院修复珍贵文物近百件。


    值得一提的是,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木器文物为灵感而设计的鸢都红木嵌银系列作品在此次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孙凯告诉记者,获奖作品为紫檀木嵌银丝茶具套装,材料为紫檀木,保留了嵌银髹漆技艺传统技法,同时在造型和使用价值方面进行创新。


    此前,馆内传承人在故宫木器组修复的文物均属清代,以家具摆件为主,都是没有展示过的独一无二的珍品。“很多都是皇家用过的物品,制作的精细度很高。”孙凯介绍,以这些皇家日常用品为创作灵感,结合嵌银髹漆技艺进行创新,设计而成的作品兼具实用价值与收藏价值,涵盖了红木嵌银筷子、马扎、文具、首饰盒、笔筒、看盘、座屏等近百个品种,上千种花色。“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我们将在修复与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开发出更多的产品,让传统工艺走入大众生活。”


    创意加持,非遗焕发新活力


    从以往传承人在“深闺”中潜心打磨的技艺,到如今贯穿于生活场景中的产品,非遗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活化为生动的形象。街边购买的老字号美食、旅行时随处可见的小纪念品,抑或是展会上传承人的一段表演,非遗与大众在生活中相交汇,且半径逐渐拉长。


    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宗旨也与这一现象相贴合,那就是让大赛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文博单位、旅游景区、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园区等场所的文化旅游商品创新研发,带动相关产业和产品快速落地。


    据统计,历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85%都已市场化。参赛作品通过深挖山东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多元化、个性化的将IP形象进行呈现和传播,使文创产品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基因得以活化,形成鲜活的文旅IP体系。这其中,非遗是所占比重和转化率较高的一大类别。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与文旅的融合是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路径。在年前举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介绍,今后,我省将推动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积极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对非遗文创作品进行孵化提升,产出一批非遗旅游文创精品。”付俊海表示,2021年,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成效将进一步凸显,“我省将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并组织开展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