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他,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2021-10-12 8:19:13 来源:山东商报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该片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故事。

 

  截至发稿时,《长津湖》已打破票房、放映场次、观众人次等多项中国影史纪录。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的山东淄博人朱彦夫就是当年参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之一。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通讯员 张琦

 

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的山东淄博人朱彦夫

 

       失去双腿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交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1个多师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歼敌1.3万余人,扭转了战场态势。这次战役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烈的牺牲。

 

        其中,山东淄博沂源人朱彦夫就是其中一名英雄,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朱彦夫失去了四肢,但他从来没停下过奋斗的脚步。他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1950年12月初,朝鲜长津湖,争夺250高地的战斗打响了。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严冬。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顽强地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

 

        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战友的鲜血染红了雪地,仅剩下他,头部中弹,胸部、腹部重伤,昏死过去。后来,他迷迷糊糊地醒来,甚至吞下了自己的一个眼珠。

 

        增援的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两腿从膝盖以下截去,两手从手腕以下锯掉,他失去了左眼,右眼的视力仅剩0.3。

 

        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下意识地想要摸枪,却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没了。病房里,医护人员想安慰他,却不知如何开口。整整一个星期,朱彦夫不吃不喝。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他也得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这里,他衣食无忧,处处受到专人护理照顾,但他觉得,“我不想也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四年后,朱彦夫主动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家乡。

 

朱彦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回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回到家乡后,朱彦夫从专人特护变为基本自理,吃饭、喝水、大小便,这些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却成了横在朱彦夫面前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为了不拖累母亲,他常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忍受着各种困难和痛苦,练习生存的技能。

 

        为了练习走路,朱彦夫决定装上假肢,自己行走。刚开始装假肢学走路的时候,经常摔得头破血流、疼痛难忍。

 

        寒来暑往,一遍遍地摔倒,一次次地爬起,就这样,朱彦夫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几年的磨难、锻炼,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沂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彦夫出生在张家泉村一座低矮的小石屋里。

 

        朱彦夫回到家乡后,看到乡亲们生活仍然比较贫困,他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寒冬带领村民打井

 

        张家泉村在20世纪50年代叫张家庄,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108户人,分散在6座荒山上,山高坡陡,缺地少水。

 

        为了用水,村民常常要跑几里山路,去晚了只能舀点泥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彦夫带领全村380多名劳力,昼夜不停地修建大口井。1971年的冬天,大雪纷飞,他常常拖着假肢在水利建设的工地上来回巡视。

 

        井挖到10多米深时,终于见到了水。冬季严寒,挖井的村民湿漉漉的棉裤都冻成了冰砣子,但朱彦夫不放心,坚持下到井底。大伙把他拉上来时,他的残腿疼得厉害。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于是用牙咬着固定假肢的皮带扣子,又用残臂砸假肢,用力往下磕,还是卸不下来。此时井里的泥水、腿上的汗水、断肢创面渗出的血水,已把假肢和残腿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第一眼大口井。后来。在朱彦夫的带动下,另外四个村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也终于得以解决。

 

         过去张家泉村的“赶牛沟”,山坡上横卧着3条很深的大沟,把全村的土地分割得七零八落,是十足的荒山荒地。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朱彦夫提出,“用锄头和独轮车,向荒山和沟壑要耕地”。

 

         但村民心里直犯嘀咕,“壮劳力不过百十号,这能行吗?”朱彦夫发了脾气,他用拐杖敲得地面梆梆响,整个身体挺了起来,“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我都不怕,你们还怕啥?”

 

        就这样,忙完秋收,朱彦夫带领全村近200名男女劳力,开进了“赶牛沟”,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张家泉荒山变青了,土岭变绿了。当时的张家泉村,已成为鲁中地区最大的花椒集散地和果品集散地。

 

       被误以为是乞丐
  

        当时,张家泉村几乎没人见过电灯。架电需要从10公里外的公社驻地接线,当时的架电材料奇缺,供电部门也爱莫能助,只能自己想办法。朱彦夫决定采购架电材料。

 

        采购架电材料期间,村集体没有钱,朱彦夫就用全家几年积攒的钱来支付。为了节省开支,他经常独自一人外出采购,假肢一捆在残腿上就是十几个小时,上下车,爬楼梯,腿被假肢磨破、化脓。

 

        有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架电材料,晚上舍不得住旅馆,就在马路边枕着假肢睡下了。路人以为他是个要饭的,就往他身边扔了点钱。

 

        第二天早上,大雨瓢泼,道路不通。朱彦夫身上的钱也所剩无几,他只好雇了头毛驴返回沂源,由于山路高低不平,毛驴的背像波浪一样晃荡,朱彦夫两只残臂抓不住缰绳,好几次从驴背上摔下来,他又一次次爬上去。

 

        走到博山与沂源交界的松仙岭时,赶驴人实在不愿意送了,朱彦夫只好拄起双拐,一步步往前挪。赶驴人不忍心,又追上来问明情况。当他得知这个没有手和脚的人是在为村里架电奔波时,马上把毛驴拽到朱彦夫身边,“大兄弟,天下难找你这样的大好人啊!俺就是舍了这头驴,也要把你送回去!”

 

        7年间,朱彦夫跑油田、去上海、闯西安、下南京……先后79次外出,行程7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备齐了价值20多万元的架电材料。

 

        朱彦夫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长津湖战役,无数先烈的精神在热土上回旋,感染又鼓舞着青年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