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新型农村社区,村美民富产业兴

2021-10-23 8:06:30 来源:山东商报

       “搬离家园保胜利,为祖国加油,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坚守……”这首《南展颂》是东营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社区歌曲,唱的便是他们两次村庄搬迁的故事。筑堤坝、垒房台、建社区,如今的杨庙社区楼房林立,道路平整,基础设施齐全,成为新型的农村社区。旧房拆除搬新家,盐碱地上做示范,胜利油田紧握能源大牌……东营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金立红 发自东营

 

如今的杨庙社区楼房整齐,居民过上了好日子。受访者供图

 

        旧房拆除搬新家

 

        10月21日,天气晴好,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东营垦利区走访。这里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十月秋风送爽,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的村民历经两次村庄搬迁,如今住上了整洁又明亮的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时间追溯到1969年,胜利油田诞生,为解决黄河下游30公里窄河道防凌、防汛问题,保护大油田,1971年,国家批准兴建黄河南展宽工程。工程开建,杨庙片区沿黄居住的11个行政村5000余名群众,均需迁至新建狭窄的房台上。据统计,垦利区境内南展大堤长28.15公里,南展区房台村47个,涉及村民3.2万余人。

 

        面对这个搬迁任务,当时在任的11位村党支部书记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故土难离,更何况是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宽敞院落,搬到狭小的房台上去。但在老一辈村支书们的带领下,“他们带头第一个搬,又鼓励亲戚朋友第一批搬”,董集镇宣传委员张坤对这些村党支部书记很敬佩,“他们都是为百姓做实事的”。

 

        1979年6月,杨庙片区沿黄11个行政村圆满完成旧房拆除工作任务。

 

        南展区建成几十年来,受国家蓄滞洪区政策影响,展区内土地不能有效开发利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迫切需要改善。2013年,杨庙片区这11个村第二次搬迁,新任党支部书记接过老书记接力棒,扛起使命重担,走到了搬迁工作一线。2016年11月底,各村顺利把住房分到群众手中,杨庙社区11个村完成了40多年来的第二次搬迁。

 

        “杨庙社区总投资5.6亿元,建有住宅楼82栋、住房1446套,现有居民1535户、4792人。”张坤告诉记者,目前,杨庙社区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入户、污水集中处理,配套建有为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由党支部领办6家合作社,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种植收入为主拓展为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杨庙社区道路平整,基础设施齐全。受访者供图

 

        盐碱地上的示范区

 

        在去往黄河三角洲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路上,到处可见大片火红色的盐地碱蓬,作为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它们一般生于海滨、荒漠低处的盐碱荒土上。而东营入海口三角洲地带便有大量的重盐碱地,这种贫瘠的土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

 

        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使之成为继“咸阳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从此,这个农高区便肩负着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的重担。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了赋予黄三角农高区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四化同步发展方面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农高区设立以来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在盐碱地特色种业、盐碱地生物农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黄三角农高区组织人事部刘芳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目前,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56家高校院所合作,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引进人才团队116个,建设耐盐植物精准快速育种、盐碱地定位观测研究、病虫害生态防控等14个重大科研平台,在盐碱地生态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病虫害生态防控、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研制和功能食品研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据了解,示范区内建有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1.28万亩,种植黑小麦、藜麦、大豆、马铃薯等耐盐粮食作物和苜蓿、燕麦、甜高粱等耐盐牧草,其中黑小麦亩产1200斤、藜麦亩产380斤、航天大豆亩产850斤、马铃薯亩产3.5吨。示范区按照“一园一所一企业一基地”模式,规划建设特色种业、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生物技术与制造4个产业园,计划实施99个项目,总投资5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