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奇妙物种在云南

2021-10-23 8:55:58 来源:山东商报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它关乎人类福祉未来。日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举行。

 

        值会议召开之际,一本名为《奇妙物种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图书,也顺势推出,随即引发各界关注。该书收录60余张拍摄于云南的生态摄影照片,介绍了60个云南省特有或极具特色的物种,部分摄影作品为首次公布。新书上市,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采访该书责编杨仪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告诉大家为什么COP15会在云南召开

 

        提问:为什么做这本书?它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杨仪宁:2021年中国承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019年2月13日,在北京、海口、昆明、成都4个城市的竞争中,昆明获胜,成为COP15的举办地。2020年元旦,云南启动了“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宣传活动,每天在网络平台相关专栏发布“一张生态摄影照片+一篇科普短文”。这本书的图文素材,正是来源于这个专栏。

 

        我第一次看到图文素材的时候,专栏发布已接近200期。那时脑海里出现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彩云之南,万物可爱”。被镜头定格的物种们,生机勃勃展示出的生命之美,超过任何语言和文字,有着足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为什么出版这本书?就像后记中写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人类福祉未来。认识、了解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家园的‘伙伴’,是一件有意义也极有趣的事。如何进行有效宣传?我们认为美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想,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们首先应该被看到、被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被喜欢、被尊重和被保护。

 

        提问:在挑选素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准则吗?

 

        杨仪宁:我最初看到素材的时候,专栏发布已经接近200期;实际上,在作者团队的数据库中,还有数千张不同物种的照片……受限于图书的篇幅限制,最后只呈现了60个物种,取舍真是异常艰难和“痛苦”。

 

        经过和云南网专栏主笔连惠玲老师的多次讨论之后,我们决定按照以下几个原则来筛选:

 

        首先,这本书叫《奇妙物种在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它要告诉世界,为什么COP15会在云南召开。所以,它主要呈现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书中首选云南特有,或者较具有特色的物种代表,比如华盖木、犀鸟、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翡翠龙蜥等。

 

        其次,呈现生物多样性需要尽可能多覆盖一些物种分类,书中设置了“真菌/地衣”“植物”“哺乳动物”“两栖/爬行”“昆虫/蜘蛛”等6个版块。我们希望在这些分类中,选出特别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代表。如“植物”部分,因为云南是一个地貌非常丰富的省份,有雪山、河谷、原始森林、热带雨林……海拔跨度大,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高山雪原的各类型气候条件也比较复杂,所以选择了高山植物(如水母雪兔子)、乔木(如华盖木)、兰花(如云南杓兰)、寄生植物(如寄生花)、腐生植物(如水晶兰)等,希望尽量能够体现出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

 

        第三,就是“美”。这些照片的拍摄者都是非常优秀的生态摄影师,他们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云南摄影家协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很多拍摄瞬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成书时,我们特别注重照片的镜头语言和艺术感,让物种本身的美好和生命力去“征服”读者。

 

        最后,是“大众是否熟悉”。除了云南的代表性物种之外,我们也选了一些相对比较少见的物种。云南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很少见到的真菌、植物、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编辑过程中真是大开眼界,时常有“神奇生物在云南”的感觉。

 

        惊讶于生物们了不起的智慧

 

        提问:那也会有一些遗憾落选的内容吗?之后会做补充,继续推出系列作吗?

 

        杨仪宁:其实,基本从选定这60个物种后,我就再也没“敢”去看持续更新的“生物多样性百科图谱”。因为每一次看到又有新的物种、新的照片时,我就会想:“啊,这个内容很棒/那个也太漂亮了/它的生存智慧太有意思了!我们还有没有机会替换?”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过程。直到图书付印后,我才又去看,每一个物种、每一张照片仍然让我惊叹,比如孢子特别微小的小口小金发藓、玉雕般的海绿尺蛾、有“超级保护色”的娟毛苣、像蜻蜓又像蝴蝶的褐边玛蝶角蛉……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永恒话题,我确实非常希望能有机会继续策划、出版它的系列图书,能够持续地向读者们介绍这些奇妙的生命。

 

        提问:书中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生物,能举例介绍一下吗?

 

        杨仪宁:书里,我没有见过的物种是很多的。在编辑看稿的过程中,我常常惊讶于生物们了不起的生存、演化和共生的智慧。

 

        我简单介绍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物种。我第一次了解到一种高山植物——塔黄。这本书里入选的其他高山植物都极其美,比如仙气飘飘的苞叶雪莲,花瓣质感像蓝色丝绸一样的绿绒蒿……而塔黄,第一眼看上去十分普通,看起来就像棵黄绿色的羽衣甘蓝。但读了文章我才知道,塔黄一般生长在海拔4000~4800米的高山流石滩,那里非常贫瘠、严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为了生存,塔黄演化出发达强健的根系,拼命吸收地底的营养。它一生只开一次花,平均生长33 年才能迎来花期,开花一次会绽放上万朵小花,结出上万颗种子,种子成熟时意味着植株将走向死亡……当我看到一棵植物在雪山上等待那么多年,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繁衍生息,用它的根系抓住雪山的水土,“保护”着它生存的尽管贫瘠,但对它来说极其重要的生境,内心是很震撼的。

 

        第二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书里“地衣”的版块,因为里面的物种实在是太特别了,对大部分人来说也太陌生了。比如深蓝绿色的绿杯菌,外形酷似海底珊瑚的红脐鳞和金丝刷……地衣是在地球上生存了那么长时间的、特殊的一类物种,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它们能在裸露的岩石表面生机勃勃,在“生命禁区”簇拥繁衍,因此被称为自然界的“开拓者”;可是,它们又对于大气和水的污染特别敏感,被誉为环境监测的“晴雨表”……强悍又脆弱的地衣,想要留住它们的美丽,需要人类的努力。

 

         强调尊重和保护物种的“丰富”和“不同”

 

        提问:您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

 

        杨仪宁:《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方面。我个人觉得,它强调尊重和保护物种与生态系统的“丰富”和“不同”,也强调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丰富与不同”的前提下,所有生物一起生存,一起演化,互相依赖,互相制约,是一个共生的状态。

 

        提问: 那么,当代人该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

 

        杨仪宁:我仅仅从一名普通公民的角度,分享一点点个人的感受:首先,我觉得应该有想要“了解和理解”的意愿——只有了解和理解了生物多样性,才更能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身体力行。

 

        其次,我想有很多日常可以做到的小事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比如保持附近环境的清洁;减少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制品;不随意伤害身边的动植物;尽量绿色出行;使用新型清洁剂、不食用或购买濒危物种等。

 

        提问:这本书是讲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之美,那么,还会有其他省份的系列作吗?比如说山东?

 

        杨仪宁: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每个省份都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因为还没有成熟的内容积累,目前还没有其他省份系列图书的出版计划;但很希望未来会有山东或其他省份的生态摄影师和科普作者们不吝赐稿,一起把这个很有意义、很有意思的出版项目,继续推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