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买买买”喧闹中,多些清醒

2021-11-14 9:06:40 来源:山东商报

        今年的“双11”,过得有些“静悄悄”。与往年挑动刺激公众购物欲望的“剁手族”相比,豆瓣“不买组”的出现,或许是近年来“双11”期间的一股清流。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成立一年多,目前拥有近30万组员。对于组长“碎碎铁”来说,这也是始料未及的。“当时是想分享一个建议大家不要头脑一热就去买收纳柜的帖子,因为发现很多时候收纳柜并没有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反而变成另外一个需要收纳的物品。寻找后发现没有这样的小组,就自己建了一个。”

 

  加入“不买组”的人,有践行极简主义的,有单纯为了省钱的,还有一些求劝退的。但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关于某类物品买不买的话题。“碎碎铁”透露,他们小组和管理员经常会就“要不要保留咨询区”展开讨论,大家意见不一。“因为我们是‘不买组’,并且我们认为,需要问的物品基本上都是可以不买的。但组员们比较喜欢咨询区,讨论也比单纯的分享帖更热烈一些。”

 

  一定有人会问,像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一样,拒绝参加这场游戏就可以避免身陷“双11”泥潭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真正的“拒绝”不光是不用高档的智能手机,而是根本不用任何手机,也就是说,拒绝一切消费行为。但这无异于表示,你决定转头去拥抱前现代社会。

 

  所以,错并不在商品和消费本身。就好像没有了社交媒体,人类希望通过展示自身来表达自恋的愿望也不会消失。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各式各样的需求越是丰富,参与生产的人群越是多样,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活跃度也就越高。

 

  在“碎碎铁”看来,每个人都很难一直理智,所以有提问、有咨询也很正常,属于不买路上的一种挣扎和实践。小组的讨论,经常也让她打消买某些东西的念头。“很多人理解这个小组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消费、省钱。其实不是,只是不被消费主义裹挟,注重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过物尽其用的生活。如果一个‘无用’的物件让你非常喜欢,看到它会让你安心或愉悦,也是不用抗拒去购买的。”

 

  和数以亿计的“剁手族”相比,加入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年轻人无疑是渺小的存在,在声势浩大的“双11”和大行其道的消费比拼面前,这些“逆行者”显得“势单力薄”。但他们的声音值得倾听和善待,他们存在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对抗潮流,而在于传递一种“人间清醒”。

 

  对此,澎湃新闻评论文章指出,对消费的反思就进入了道德的领域,重要的不是应不应该消费,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消费。有没有消费能力,有多少消费能力,绝不应该成为我们评判一个人、一件事的标准。

 

  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的“抵抗”不是无意义的,相反,他们的声音正在提醒我们,群体的自愿简朴也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只是,更重要的不是批判消费,而是要改变消费主义的游戏规则。消费,从来不该主宰我们的生活。这条规则,应该由自己而不是商品来制定。

 

  《新京报》则表示,要想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和绑架,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要实现“内心自洽”,让心中的多个账户“互通有无”、和谐相处。比如,可以为爱好、个性、情怀等买单,但不要盲目跟风、冲动消费。钱是赚出来的,也是省出来的;挣钱不易,花钱也应保持理性。现实中,因盲目跟风消费而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代价之大、教训之痛有目共睹。

 

  近年来,对于诱导消费、套路营销等乱象,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从长远看,盲目跟风消费撑不起消费升级的未来,活跃、时尚、理性的年轻人群体才是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别一再过度透支他们。

 

  近30万年轻人加入“不买组”,意味着他们开始停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是一个积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