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非遗+”模式引领乡村振兴

2021-12-11 8:08:44 来源:山东商报

       从生活生产中来,回归到老百姓中去。当下,在“非遗+”模式带动下,从非遗传承人个人传承到技艺产业化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引领,非遗振兴的山东样板逐渐勾勒成型。


       12月8日至10日,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在日照举办,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前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将进一步摸清乡村非遗资源底数,建立乡村非遗项目名录体系,推动非遗就业工坊建设,着力打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表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周里

 

 

 

“世唯一”非遗工坊内的画师们正在给产品作画   本专题摄影  记者 周里

 

 

三庄石雕石刻非遗工坊作品展示

 

       从简单“输血”到培养“造血”能力

 

       承历史文脉,续地方华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记录和见证。值得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乡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也成为了当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历史文化大省,同样也是非遗大省的山东,更是如此。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年产值1600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成效显著背后是保护传承体系的支撑。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原省扶贫办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出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化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挂牌的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经过前期发展,现已成为“非遗+扶贫”的先行者。入驻工艺站的中国结传承人尹崇芹长期参与精准扶贫事业,从简单“输血”变提供“造血”能力,先后带动贫困人员2万余人实现了脱贫,走上了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的道路。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日照市将“非遗工坊建设项目”纳入《日照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济南市建立了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对商河老粗布、孝里米粉、桥式木作等一批特色鲜明、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加大资金扶持,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品牌项目;菏泽市开展“十佳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项目”评选……从全省到各地,聚焦推动传统工艺与消费市场相衔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非遗+”模式花开遍地。

 

 

“世唯一”非遗工坊的墙上,挂满了手绘提包

 

 

“世唯一”非遗工坊内景 


       传统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一头挑起技艺传承,一头挑起万家生计,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推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具有带动群众居家就业、就近就业的独特优势,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培训期间,我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也进行了经验分享,记者梳理发现,依托非遗+电商、非遗+研学、非遗+创作等模式,我省多地因地制宜走出了非遗焕新的特色路径。


       位于滨州市博兴县锦秋街道的湾头村民从事草编生产已有800多年的传承历史,依托麻大湖苇草、蒲草等资源优势,就地取材的草柳编技艺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研究、创新,逐步实现了草编、柳编、藤编、蒲编等工艺的有机融合。2009年草编被列为省级非遗,2011年柳编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当地将“互联网+草柳编非遗文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推进草柳编产业与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有效对接。湾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安之庆在会上介绍,“截至目前,湾头村内草柳编工艺品企业36家,年销售过百万的网店有51家,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及美国、日本、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过亿元。近年来,湾头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国首批‘淘宝村’和全国‘最美淘宝村’。”


       位于菏泽市曹县的孙老家镇整合人文旅游、市场、资源等优势,带动民众就业,助推乡村振兴。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针对基层困难群众成立了木雕文化培训班,采取了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手段,积极培育木雕文化的传承人,重点向周边困难群众倾斜。截止到今年5月,共培训困难户400余人,其中安排厂内就业120余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在助力乡村困难人口实现物质保障的同时,也让曹县木雕得到了更好的保留及传承。

 

 

古色古香的莒国故城


       此外,潍坊市临朐县将非遗与旅游经济融合,创新开展“特色产品进景区”活动,筹集5大系列300余种特色文化产品,在沂山、石门坊、老龙湾等县内主要景区搭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同时与基层组织融合,实施非遗“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工程,建成非遗特色村40余个,带动6000多人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非遗传承的三赢。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创新,一个个非遗项目的复兴绘就了守艺复兴的山东画卷。

 

 

“世唯一”非遗工坊内的画师正在布料上作画

 

 

三庄石雕石刻第四代传承人崔华的工作室内,学员们正在专心雕刻


  
       “非遗+”模式花开齐鲁

 

       一个个点交汇成线,一条条线聚集成网。近年,我省整体布局,从多方面推动非遗振兴山东样板的打造。“全省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业态,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龙头品牌,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的乡村非遗龙头品牌。”付俊海表示。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占据了全国葫芦雕刻市场80%以上的份额;临沭县草柳编出口占全省柳编出口的48%,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6%;郯城县“中国结”产业份额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无棣县水湾镇苇帘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近70%,是全国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从数据中不难发现,非遗扶贫给传承人和当地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与此同时,全省也涌现了一批乡村就业非遗集群,培养了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谢梅木等一批乡村非遗领军人才,形成了乡村非遗旅游、夜游经济、非遗部落等一批乡村非遗旅游新模式。


       在非遗与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尽管我省多地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付俊海看来,乡村非遗创新转化能力、乡村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度以及乡村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仍需不断提升。他表示,“下一步全省将聚焦摸清乡村非遗资源底数、建立乡村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完善乡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乡村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推动非遗就业工坊建设,促进乡村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全乡村非遗理论研究体系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着力打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