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黄河岸边打铁技艺铿锵传三代

2021-12-18 7:43:21 来源:山东商报

       “叮叮……铛铛……叮叮……铛铛…….”行走于滨州市惠民县的魏集古村落,便会被这铿锵有力的打铁声吸引。古稀之年的李维平将家传的打铁手艺传承至今并在景区内展示,不时有游客慕名而来现场体验打铁花。自16岁从事打铁工作以来,李维平将这门家传三代的手艺坚守至今从未中断,在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瓶颈的现实情况下,他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呈现成为了网红非遗“音乐家”,也在此过程中找到了非遗走近大众的新路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吴玉慧

 

 

        铿锵三代的家族传承
  

       “铁匠炉火红一红,抵过木匠两三工。”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打铁十分盛行。打铁这门手艺,从前是体力活、技术活,现在不仅是一项古老的技艺,更象征着千锤百炼的精神。而由其衍生而来的打铁花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初,打铁花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已是古稀之年的李维平是惠民县清河镇西五村人,也是李氏铁艺的第三代传人,自幼跟随祖辈学习铁艺技术。50多年时光荏苒,他从一名稚嫩的少年到如今年逾古稀的长者,打铁时的气力不减,对技艺传承的坚守亦如当年。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打铁这门手艺近乎失传,年轻些的人,或许只在长辈口述的回忆里听过。在文旅融合的当下,集传统非遗展示展演于一体的景区为技艺传承与展示搭建了平台。来魏集古村落铁匠铺的游客,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充满好奇,也乐于亲身体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现代化简约的生活器具,在手艺人的匠心传承和大众的广泛参与体验中,打铁这项技艺承续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也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之一。

 

        网红非遗“音乐家”
  

       在自己还不甚了解“网红”这一词汇的情况下,李维平打铁的视频就在网络上走红,让他备受关注的便是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视频。去年下半年,一个时长15秒钟的李维平打铁视频,收获了两百余万的赞和上亿浏览量。除了超高的关注度,网友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给李维平的打铁声配上了钢琴和其他类型的音乐,现代与传统之声的碰撞让李维平成为了非遗“音乐家”。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注意到,在李维平铁匠铺门外的竹筐里,盛着修船的弯凿、铁棍、铁铲等各种打造好的铁器。打铁所用的铁匠炉、风匣、手锤、砧子、大锤等“家伙什儿”则伴随他走过了多年的打铁时光。展示过程中,李维平先是拉风箱烧火,取一个铁条放进火炉,铁条被烧得通红。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将铁条迅速放置到铁砧上,温度高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四射的火花,十分壮观。片刻后,另一位老师傅或是在场的观众们,拿起大锤与李师傅的小锤合奏出“交响曲”。

 

        据了解,随着短视频平台上技艺展示的传播,不少外地游客驱车前来铁匠铺体验打铁技艺,李维平的铁艺作品也被外国友人购买收藏走出国门。据李维平介绍,烧制的铁条经过千锤百炼后,可以做出精美的产品。除却以往务农时用到的农具,菜刀、鱼叉等日常生活用品,如今自己也会运用铁艺制作茶具等文创和旅游商品,让铁艺作品更加贴近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