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厉家寨人,奋斗着的幸福

2021-3-29 7:37:30 来源:山东商报

        从济南出发,坐上鲁南高铁线上的列车,2小时20分后,即抵达厉家寨站。从厉家寨站出发,沿着宽阔的公路向西南走,路两旁是漫山遍野的樱桃树,行驶七八公里,到了一处山村,这里就是厉家寨了。

 

         厉家寨位于临沂莒南县坪上镇,距离县城约30公里。上世纪50年代,厉家寨被毛泽东同志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这里,曾经是土地稀薄,怕涝怕旱的“穷山恶水“。七十年过去,今天的厉家寨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硕大的牌坊后面,整齐的23座高层住宅高高耸立。广场、超市、卫生室、学校等,一应俱全。这里更像是一个城市社区。在厉家寨村委所在地,年近80岁的厉月钦和徐根田两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厉家寨人的奋斗史,讲述了他们奋斗着的幸福。◎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厉家寨引进大樱桃发家致富,如今已是“中国樱桃第一村”

 

        困境·贫穷

 

 

        “穷山恶水。”75岁的徐根田回忆起小时候的厉家寨,说出了这四个字。徐根田说,厉家寨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像个山寨,由此得名。

 

        从高空俯瞰,厉家寨位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三山是大山、葡萄山、秋牧山,五岭指东岭、小岭、魏家岭、凤凰岭、大岭,两河即大山河、寨子河。

 

       “我记事的时候,山上一棵树也没有,光秃秃的。山又高又陡,一旦下大雨,洪水泛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徐根田记得,当时6000多亩土地,被这些山、岭、河、沟分割得零零碎碎,“瓢一块、碗一块、蓑衣底下还一块”。当时,厉家寨的土地,不但支离破碎,而且土层很薄,熟土层只有二三寸厚。“山上很多地方压根没有土,只有石头,一镢头刨下去,就是一个白印子。”徐根田说,当时的厉家寨很荒凉。

 

         解放前,厉家寨村很多村民迫于生计,只能逃荒、要饭。徐根田幼时住在泥墙草屋里,吃不饱饭,穿上不衣。他笑着回忆,厉家寨号称“三条棍”,放羊棍、放牛棍、讨饭棍,“先放羊,后放牛,拉几年要饭棍到了头”。

 

        有一年,一场大雨过后,厉永谦家租种的地,全部变成了沙滩,只好全家出走要饭。厉月秀的五亩地被冲毁,全家被迫逃荒到东北。大山河从前只是一条十几米宽的水沟,几十年时间,冲成一条百多米宽的大河,河床淤高五米多。这样的事例,上年纪的村民还记得。为此,当地一位农民诗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描述了当时厉家寨人贫穷的窘况。“穷山恶水种地难,又怕涝,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歉。沙子岭,旱龙岗,石头渣子上种谷,耕地碰断犁,锄地叮当响。”

 

七十年过去,曾经“穷山恶水”的厉家寨,如今柏油路宽阔平整

厉家寨人通过艰苦奋斗获得了辉煌的成绩

厉家寨被毛泽东同志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整地·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厉家寨人开始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整山治水,改造自然,向土地要饭吃。

 

         在厉家寨展览馆,一幅幅展板,将人带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在厉月坤、厉月举、厉日耐等几任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厉家寨人先后采用“叠地”“深翻地”“二合一”梯田“三合一”梯田等方式,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而厉家寨人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展现了在党组织带领下,中国农民的智慧。

 

         先是叠地。“叠地就像叠被子,用来增厚土层。”77岁的厉月钦说,结果,地越叠越小,“一块地,叠三年,围着锅台打转转。”叠地行不通,那就“深翻地”。徐根田解释,土地深翻之后,土地就肥沃了。1953年冬天,靠农业社的力量,深翻地400多亩,获得亩产422斤的好收成。

 

        仅靠深翻地,还是不行。夏天雨水多,山上梯田刨出来的土很快就被雨水冲走了。怎么办?徐根田说,当时村干部很着急,召集大家想办法。村民又在深翻地的同时,在地块外侧和两端加垒地埂,这就是“二合一”梯田,在一般雨水下,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没想到,“二合一”梯田也不禁雨水冲刷。1956年夏,一场大雨过后,东岭一大片“二合一”梯田全部被冲毁了。村干部带领群众排查原因,原来是没有修排水系统,“三合一”梯田由此诞生。“三合一”就是在一片地里做深翻整平、垒修地堰和修排水系统三道工序一气呵成。

 

        “三合一”梯田,实际上就是后来在全国被广为推广的“大寨田”。随后几年,厉家寨人又提出了“三化”园田,从根本上解决地下径流对地堰的破坏。

 

在沂蒙精神厉家寨纪念馆,多幅图片展现了厉家寨人的英雄气概

 

         治水·奋战

 

 

        “三天无雨小旱,五天无雨大旱,连下几天就泛滥。”厉月钦说,整地提高了亩产产量,但是,厉家寨从来都是靠天吃饭,既怕涝又怕旱,如何保障灌溉用水已经迫在眉睫。

 

        先是,上世纪50年代,厉家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厉月坤提出,“把地下水挖出来,把河里水引出来,把天上的水蓄出来”的口号,发动群众,修成暗渠,打出水井,安上水车,浇地400多亩。由此,厉家寨结束了未有灌溉的历史。

 

        “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白搭一场工。”厉家寨人明白,要治水,先把上游的水截住。厉家寨人在大山河上游修建了两座水库,并建成了长140多米的地下拦河坝,抬高水位修成石渠,把河水引出来流入村南一片平原地浇灌农田。经过努力,清清的河水穿村而过,把几百年的灾害河变成兴利河。

 

        据厉月钦介绍,厉家寨人刚开始整山治水的时候,没有任何机械动力,没用一斤炸药,全靠每个人的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镐头一张锨,车推人挑拼命干。

 

        1955年,厉家寨由13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坤任总支书记,厉月举任社长,掀开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这年冬天开始,一个冬春的苦战,厉家寨干部群众凿通了上宽5米、下宽3米、沟深4米、长1500多米的三道岭,建成了4座水库,削岭填平了两条大沟,深翻整平大块梯田400多亩。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厉家寨展览馆,一幅幅当时拍摄的照片展示了厉家寨人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比如,厉家寨人在石人顶一带修建了大渡槽。他们就地取材,从葡萄山凿下石柱八十多根,最长的达到10米,最重的达5吨多。整个建设过程人工开凿,人工运输,人工竖立……一代人的共同努力,造就了厉家寨大山农业社的辉煌。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厉家寨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先后治理了三山五岭两条河,凿通3道岭,搬掉11个山头,填平了21个大水坑和300多道沟壑,建筑大大小小水库10座,把上千块碎地削高平洼,深翻整平成118块良田,闸山沟2000多条,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1520亩。

 

年近80岁的厉月钦和徐根田向记者讲述厉家寨人的奋斗史

 

         好例·锦旗

 

 

        至今,厉月钦和徐根田还准确记得那个日子,1957年10月9日。

 

        厉家寨人开山辟地的豪气和经验,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1957年,厉月举参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回来后,根据会议要求,制定了本社增产计划并逐级上报。随后,这两个材料送到县委办公室,县委将这两个材料合并整理成《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材料,并以中共莒南县委工作组的名义逐级上报。

 

         同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看了这个报告后欣然写下了如下批示:“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请同志们在今冬明春每县选一个好例寄给我,准备编一本书。请在一九五八年二月底以前直接寄我……”

 

       “得到毛主席的批示,俺庄人非常兴奋,奔走相告。”徐根田回忆,1957年12月,继毛泽东同志的批示后,国务院授予厉家寨“英雄社战胜了穷山恶水”的锦旗。

 

        从此,厉家寨成为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徐根田和厉月钦还记得那个夜晚,1957年12月5日,村民抬着锦旗回村,敲锣打鼓,群情激昂。就在汽油灯下,厉家寨召开村民庆祝大会。“那个场景,终身难忘。”想起这件事,徐根田和厉月钦笑得很自豪。

 

 

        樱桃·致富

 

 

        一年又一年,一片又一片。就这样,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厉家寨人终于将丘陵沟壑彻底变成一片沃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厉家寨党组织带领群众从外地引进大樱桃,发展起经济作物。

 

        1997年,时任厉家寨村支书厉永叶带领部分党员、群众到临朐学习大樱桃种植技术,并三下烟台取经。“那是个春天,五六月份,樱桃都红了。”作为老党员,厉月钦也参与了烟台之行。在烟台农村果园中的景象让他震撼,“一斤樱桃十好几块,一个个,那么大,真好呀。”

 

        当年冬天,在厉家寨的集体试验田里,栽上了58亩樱桃。“有个别人不是很理解,吃樱桃能吃饱吗?”厉月钦回忆,樱桃作为新生事物,一开始也有村民不理解,不愿意种。

 

        当时,厉月钦承包了2亩樱桃。五年过去,到了2003年,樱桃结果。“二亩樱桃在当时收入3000多元。比种地强多了。”厉月钦说,一亩地瓜、花生卖个三五百块,顶多千把元。看到利润可观,樱桃种植在厉家寨慢慢扩展开了。

 

        如今,厉家寨获得了“中国樱桃第一村”的称号。“每亩樱桃有几万元的收入,很知足了。”徐根田和厉月钦家里现在都还种着樱桃树。

 

         据坪上镇工作人员介绍,厉家寨现已发展大小樱桃20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人均增收2-3万元。现有省级樱桃示范园2处,省级精品采摘观光园8处,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好“互联网+樱桃”文章,开发樱桃酒、樱桃果脯等深加工产品,实现年交易量200万公斤以上,人均增收1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265户。

 

         2020年5月,厉家寨的樱桃在全国樱桃大赛上获得了金奖。目前,厉家寨樱桃品牌价值达到4.47亿元。

 

 

         迁居·高铁

 

 

        2011年,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驻地选址发愁, 厉家寨党支部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党支部书记厉明聪找到临港区领导表示:“只要到这儿落户,要地给地,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此后,厉家寨整体搬迁上楼。“从2013年签协议、收押金开始,搬迁工作特别顺利,1300多户,3000余名村民于2017年顺利入住。” 厉家寨村支部副书记厉明涛告诉记者,之所以如此顺利,源于厉家寨敢为人先,再创好例的精神传统。

 

        “当年,社区住宅楼封顶的时候,有记者问我,老人怎么办?我说,老人有电梯。记者又问,冬天怎么办?我说,冬天有暖气。”徐根田说,搬家之后,村民感到“太舒服了”,“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住了楼房以后,让他们回老家住,他们也不回去住。”

 

       “心情舒畅,扬眉吐气。”厉月钦说,他们老两口住120平方的楼,很知足,他的幸福之情,都不知如何表达。

 

        2019年11月,鲁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线路上设立的厉家寨站成为沿线上唯一一个用村庄命名的高铁站。“以前没有路,去县城按天算,现在去青岛也就一个小时。”徐根田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一个老人对他说,“共产党真是好,把人民当成宝”。徐根田听了老人的话,很感慨,“谁能想到,当初一个逃荒要饭的地方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徐根田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