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英雄孟良崮:见证军民融合生死与共的力量

2021-4-12 7:40:42 来源:山东商报

         三把尖刀,直插长空。

 

  这是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由三块刺刀状板块组成,位于孟良崮山顶。正面稍高的刺刀象征我主力部队野战军,两侧刺刀象征地方部队和民兵。碑体下红色围墙,象征广大人民群众与参战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孟良崮,位于临沂蒙阴县垛庄镇,县城东南约28公里。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经浴血奋战,一举歼灭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战略图谋,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远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临沂市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

 

        硝烟岁月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的外墙上,镶嵌着194700颗弹壳,将人们带往70多年前的硝烟岁月。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约45万人的兵力,编成3个兵团,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采取密集靠拢、稳扎稳打的战法,于4月上旬成弧形向鲁中山区推进,企图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于鲁中或迫使其北渡黄河。

 

  当时,华东野战军共9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总计27万人。1947年4月初到5月初,在1个多月时间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指挥华野10个纵队,利用在解放区腹地作战的有利条件,不断调动国民党军。

 

  进入纪念馆,一段快板词映入眼帘。“耍龙灯,战法好,指挥敌人跟我跑,掉头一个回马枪,叫他一个跑不了掉。为了打得好,不怕跑的凶,今向东,明向西,敌人错误犯得凶,东一仗,西一仗,胜利越打越漂亮。”

 

  这一段快板词,是当时华东野战军战略战术的真实写照。野战军部队翻山越岭,几度回旋,东挡西杀,南征北战。有时围而不攻,有时忽聚忽散。国民党军队晕头转向,追着华东野战军1000多公里,几次战役战斗下来,损失28000多人。这种战术,被陈毅称之为“耍龙灯”。

 

沂南妇女用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人桥,约有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奔赴孟良崮战场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面的烈士墓里安葬了2865位烈士,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3岁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十分关注山东战场的战况。为进一步调动和分散敌人,陈、粟计划以两个纵队南下鲁南,以一个纵队南下苏北,扰敌后方。他们于5月3日把这个设想上报。

 

  5月4日,中央军委即电示陈、粟:“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你们后方移至胶东、渤海。胶济线以南广大地区均可诱敌深入,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惟:(一)要有极大忍耐心;(二)要掌握最大兵力;(三)不要过早惊动敌人后方。”

 

  6日,又电示:“目前形势,敌方要急,我方并不要急。”“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8日,再次电示:“不性急,不分兵,不去扰敌后方,让他放手前进。你们则集中主力距敌较远地点(不要天天接触),必能找到歼敌机会。”
  

 

毛泽东同志代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孟良崮战役的指示电文

陈毅曾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七十二崮堪爱
  

 

  陈毅、粟裕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于1947年5月上旬调整部署,将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隐蔽待机。

 

  这一行动,果然迷惑了蒋介石和顾祝同。顾祝同得悉华东野战军主力撤退,即令所部向博山、沂水一线疾进。担任右翼进攻之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不待相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在整编第25、第83师配合下,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进攻坦埠,企图占领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及整编第48师北攻沂水,策应整编第74师作战。

 

  整编第74师为原第74军,是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五大精锐主力之一,号称“御林军”“王牌军”“模范军”,全部美械装备,经过美国军官施训。师长张灵甫,是蒋介石心腹爱将。

 

  粟裕从司令部情报单位截获的情报中,得知整编第74师5月12日攻占坦埠,认为有利战机出现了。他提议抓住整编第74师态势孤立突出和骄横轻敌的弱点,迅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猛虎掏心”战法,求歼整编第74师。陈毅十分赞同,表示“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并立即定下战役决心和部署。华东野战军以5个纵队(五倍于整编第74师)担任围歼任务,以4个纵队担任阻援任务。

 

  5月12日,中央军委致电陈、粟,指出:“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遍好风景,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这是在孟良崮战役前,陈毅写就词篇,表达了必胜的决心。
 

 

        孟良崮上鬼神号
  

 

  5月13日17时半,孟良崮战役打响。5月14日,华东野战军完成了对整编七十四师的合围。

 

  当此之时,整个战役的态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华东野战军准备围歼整编第74师。国民党党军整编第74师、整编第25师、整编第65师又对第一纵队形成了夹击之势。外围国民党军还对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构成了全面包围的威胁。

 

  蒋介石一面急电张灵甫,命令整编第74师坚守孟良崮山地,牢牢吸住华东野战军。另一面命令距离孟良崮较近的10个整编师,火速向孟良崮靠拢,对华东野战军形成包围。

 

  情况十分危急,国民党军这10个整编师,近者不足10公里,远者也不过一二日的路程。能否掌握战场主动权,关键之一是要迅速解决围歼整编第74师的战斗,使各路援敌失去救援目标;关键之二是挡住增援之敌,为歼灭整编第74师赢得时间。

 

  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命令,各阻援部队要坚决挡住国民党军的援兵。各主攻部队加速猛攻,不惜代价,在各路国民党援军到来之前,彻底歼灭整编第74师。

 

  为此,陈、粟要求各级指挥员都到第一线督战,率领部队冲锋,提出了“歼灭74师,活捉张灵甫!”的响亮口号。广大指战员立下“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消灭74师立大功,红旗插上最高峰!”的誓言。

 

 

  5月15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

 

  张灵甫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战斗之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陈毅在诗中写道:“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万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5月16日17时许,华东野战军以伤亡1.2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整编第74师等部3.2万余人,击毙隐藏在山洞内的张灵甫。

 

  毛泽东称赞说,歼灭整编第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吹响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冲锋号,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血浆给二营长用”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面,松林寂静。这里坐落着一排排镶嵌着五星的烈士墓。这里安葬了2865位烈士的遗骨,大部分都是无名烈士。他们长眠在此,永伴沂蒙。23岁是他们的平均年龄。

 

  他们英勇奋战,冲锋在前的例子太多太多。

 

  在攻打孟良崮主峰600高地的战斗中,华野四纵三十团副团长黄竸,哪里最激烈、最危险,哪里就有他指挥的身影。在战斗中,黄竸不幸胸部中弹。在被送到战地医院抢救时,该团二营营长也受伤入院,两人需要同时手术,但医院的血浆仅够一个人使用。生死时刻,黄竸下达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命令:把血浆给二营长用。医护人员流泪执行了命令,二营长得救了,黄竸却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6岁,是孟良崮战役当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之一。

 

  电影《红日》中的刘胜,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人物。黄竸是安徽人,他的妻子在老家,平时两人通过书信交流。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两人曾经写的书信。黄竸牺牲后,战友们从他贴身衣服里发现了一封浸满鲜血的信。这封信是十二天前,他在老家的妻子寄来的。妻子写信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放心,小儿子刚刚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而先会叫的是爸爸。但是,黄竸永远听不到小儿子叫他一声爸爸了。

 

  华东野战军阻援部队的战斗同样打得极其艰苦。5月14日,蒋介石亲自飞临徐州督战,称“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军倾巢出犯,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严令各路增援部队全力以赴。

 

  天马山,是孟良崮西北边最近、最高的山头,是阻击战中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当时华野一纵主力被紧急抽调到孟良崮投入对整编第74师的总攻,仅剩1纵1师廖政国率领的3个团正面阻击敌人。

 

  5月15日,战斗进入白热化,敌人已攻上天马山的山腰,正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候,华野4纵28团的一个营,从山沟里向东疾进,廖政国立即对营长说:“天马山阵地的得失,关系重大。如果敌人打通联系,全盘皆输。我是一师师长,命令你们立即赶援天马山。”这位营长回答:“为了整体利益,我们执行你的命令!”这个营立即投入战斗,堵住了被撕裂的阵地口子。

 

  粟裕在战后总结报告中指出,“我们的队伍真正做到了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几十万大军如同一个人一样,捏成一个铁拳,锤到预定歼击敌人的头上。”
  

 

        敌人就在那里
  

 

  “敌人就在那里!”在纪念馆的墙上,一幅黑白照片引人注目。 一位老大娘与解放军指战员并肩而立,手指前方。

 

  据讲解员介绍,1947年5月16日上午,在孟良崮战役正激烈展开的时刻,华野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奉命前去摧毁国民党军一个团的指挥所,具体位置不得而知。一位老大娘不畏炮火来到阵地上,向他指点指挥所的具体位置,施夫俊才得以摧毁目标。在这幅经典的照片上,老大娘仿佛在说,“敌人就在那里!”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陈毅曾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据统计,孟良崮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先后有90余万人支前。沂蒙人民共出动临时民工69万人,二线常备民工15.4万人,随军常备民工27万余人,临时民工48万余人。仅蒙阴县支前民工就达10万人以上,当时蒙阴县总人口只有20万,支前民工占到了当时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纪念馆,还有一幅照片,引人注目。一群梳着长辫的妇女站在水里,她们双手抱着桥墩,肩膀扛着桥板,形成了一座“人桥”。这是在孟良崮战役时,由李桂芳等32位沂南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人桥。当时,大约有近一个团的兵力从“火线桥”通过,火速奔赴孟良崮战场。

 

  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沂蒙六姐妹”把亲人送上战场,又带领村民在后方踊跃支前。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子,半月内做了5000多双军鞋,烙了15万斤煎饼。半个多世纪后,六姐妹之一的张玉梅谈起支前的缘由,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谁叫咱支(前),咱愿意支(前)!”

 

  转眼七十多年过去,站在孟良崮山顶俯瞰,群山苍翠,梯田层层,一片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