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王泽冰:用生命与文保赛跑

2021-5-20 9:40:46 来源:山东商报

       近段时间,接连上热搜的考古新发现引发热议,也让以往被冠以“神秘”标签的考古工作走向大众视野。其实,在考古行业里还有一群“特殊”的考古工作者。他们拥有着“两栖”考古的能力,既能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又能携带装备下水探寻古人类遗迹;人数虽然不过百余人的团队承担着我国470万平方公里水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山东是全国第一个成立水下考古专业机构单位的省份,水下考古在全国走在前列,但水下考古工作对普通大众来说却依旧是神秘莫测。就此,记者对话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泽冰,还原那些从田野走向海洋、用生命与时间和文物保护赛跑的时光。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王泽冰在开展潜水探摸工作

 

        从田野走向海洋

 

 

        相较于田野考古,“水下”这一概念的神秘性让普通大众对于水下考古成果的兴趣日渐浓郁。王泽冰介绍,中国水下考古起步较晚,对于人员的筛选和培养要求比较高,截至到目前国内已组织过八期培训,共培养了166名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现在能够出来参加项目的,不过一半而已,而我省也只有11人。”

 

        2007年毕业后便来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王泽冰,此前一直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水下考古结缘则始于2009年,那年,他代表单位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第五期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水下考古培训班从90年代初到2004年期间一共组织了4期,山东省仅有一名专业人员在第一期完成培训。”基于此,王泽冰和其他4名山东省内的队员参加了全国第五期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以增加山东省水下考古的力量。

 

        “培训工作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国家水下考古培训基地进行潜水技能培训,并开设水下考古理论课程,第二阶段在福建平潭岛进行的水下考古实习。”王泽冰回忆,同年完成培训后,自己便回到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继续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彼时,山东省尚未成立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很多水下考古工作都由国家统一调配各省共同参与,王泽冰早期参与的水下考古项目大都是省外的,比如西沙群岛水下调查、广东上下川岛水下调查、福建平潭水下调查、天津汉沽一号沉船、河北曹妃甸东坑砣一号沉船等。直到2015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王泽冰正式投身山东水下考古工作,开始了新的研究领域。

 

 

        用生命与文保赛跑

 

 

        考古工作从来都是个艰辛的过程,而作为考古业界的新贵,水下考古的难度更非常人所能想象。与田野考古一样,水下考古工作也需要经过调查、探测和发掘三步,但限于特殊的环境,水下考古工作大量的精力都集中在调查和探测这两步。“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前期陆地调查走访工作,才能对获取的重要疑点开展水下考古探测工作。”王泽冰介绍,水下考古物探扫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经过专业的海洋探测设备,对发现水下疑点的三维姿态或淤泥之下掩埋的遗物进行探测分析,确认疑点的具体位置和水下地形地貌。“然后再派水下考古人员携带潜水装备下水探摸,这是水下考古探测的重要环节,水下遗迹的确认最终还是需要由人触摸确认。”

 

        正是基于多方面的流程,水下考古是一场用生命与时间和文物保护赛跑的工作。水下考古队员,除了要有强健的身体和专业的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王泽冰介绍,中国的近海区域,水下能见度一般很低,特别是北方海域,能见度最好时也仅达到1米多的可视范围,更多情况下还是依靠水下考古队的 “盲摸”,完成对水下文物的清理、测量和提取等工作。“对于水下考古的探摸工作,水下考古者的工作时间具体到分钟,以水深20米为例,每瓶气的支撑时间大概维持40多分钟,每个水下队员一天只能下水工作2次,否则容易患上潜水减压病危及生命。”

 

        除了来自水下的压力,水下文化遗存的探索过程也十分繁琐。“从事水下考古必须对考古事业有持之以恒的热情和足够的耐心,水下沉船和遗迹的探寻是一项繁琐沉重的任务。”王泽冰说,在海上探寻水下疑点,往往需要在一个地点按照30或50米等距划分的直线上来回跑测线,有时需要跑一两天才能完成这个疑点及周边海底的覆盖扫测。“水下考古物探扫测过程中,大家除了要克服海浪涌动的晕船,还必须时刻紧盯设备显示器判读数据。”

 

 

        水下考古未来可期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东平湖水域及其淹没区水下资源普查、庙岛群岛南五岛海域水下调查、庙岛群岛南北黄城岛水下考古调查、威海清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等项目,与项目进展相伴的也有许多难忘的发现,比如去年对威海湾内“定远舰”的确认。

 

        自在甲午战争中搁浅沉没以来,这艘北洋旗舰历经日军的多次拆解和百年的历史沉淀,具体位置和保存现状一直无人知晓。基于此,王泽冰带领水下考古团队自2017年底开始这项艰难的搜寻工作,经过系统的水下考古物探扫测,在刘公岛东南近滩海域发现了线索。“当时非常激动,一直以来很多记载都说定远舰被完全拆解运到日本了,后来还用这些材料在日本福冈修建了定远馆,这次物探数据显示在泥下2.5-4.5米之间掩埋有东西长近90米的凝结物,与我们推测的差不多。”王泽冰说。

 

        经过2019和2020年两年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这艘沉寂百年的旗舰再一次引起了大众的目光。但不论是田野考古还是水下考古,仔细都是贯穿考古工作始终的关键词。对于一块发现的装甲板的打捞工作,水下考古队经历了一次次讨论和论证。据悉,这是目前国内水下考古工作者独立打捞单件最重的水下遗物,如何安全的打捞和出水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摆在了他们面前。面对这些困难,水下考古队并没有退缩。王泽冰介绍,团队寻找了专业的打捞公司协助,联系了国内和省内的文保专家,将打捞方案和文保方案进行完善和修改,最终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认可。去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残留唯一的一块重达18.7吨的装甲板被水下考古队打捞出水。至此,定远舰的身份最终被确认。

 

        成立至今,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人员、设备及技术等方面均取得进展,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13人。“经过五六年的积累,中心完成了水下考古探测设备和潜水装备的配置,拥有了完整的海洋探测设备,也实现了省内水下考古专业技术人员人手一套的潜水装备。同时我们也组建了全国第一支水下考古物探团队,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水下考古探测调查工作和涉水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探测。”王泽冰介绍。

 

         基于水下考古的特殊性,水下考古人每年的潜水作业时间从7月中下旬开始持续到9月底。加之10月中旬开始北方沿海地区东北风的影响,除此之外的更多时间,他们便从水下转向陆地,开展相关基础陆地调查工作。

 

        田野与水下的循环交替,潜水作业与基建考古的同步推进。在全国水下考古“一盘棋”的大局下,山东省水下考古人将发挥好山东水下考古力量,继续开展沿海城市的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工作,为下一步开展水下考古打好基础。“同时我们将继续开展古港口、码头遗址的调查研究,开启淄博窑课题研究,提升省内陶瓷器的研究水平。”王泽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