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阻泳十年

2022-1-13 9:16:07 来源:山东商报

       一件马甲、一个喇叭、一个水壶,便是以王和新为代表的黄河阻泳人手里的“阻泳三宝”了。作为黄河岸边土生土长的农民,阻泳十年来,正是靠着这不起眼的几个物件,王和新们撵走了一批批前来游玩的青少年,保全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捍卫了一个个家庭的圆满。


  如今寒假临近,如何预防冬季溺水,成为“黄河阻泳第一人”王和新特别关注的问题。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老一批阻泳人年龄的增长、跟着子女随迁进入城镇生活,阻泳人队伍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黄河岸边最后一道自发形成的安全防线,正面临考验。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杨芳 王思羽

 

 

  阻泳十年来,王和新们撵走了一批批前来游玩的青年,保全了一个个年轻生命  本专题摄影记者 王晓峰


 

  不忍溺水悲剧重现


  一有空就去黄河边撵人

 

  在黄河流经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黄河沿岸来回溜达,有时还能看见他一头“扎”进河流中。原来,这正是“黄河阻泳第一人”——王和新。阻泳十年来,王和新用喇叭驱赶、用棍子测量,甚至以身试水,撵走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游玩的青少年。


  回想起2011年,王和新仍记忆犹新。“在这一年,我们村接连发生了三起溺水事故,四名花季少年失去了生命。”王和新告诉记者,当年1月,距离春节还有十天,五位女孩在黄河边的冰面上玩,均不慎落入水中。幸运的是村里的王其吉路过,将五人全部救上岸,不幸的是其中两名女孩由于溺水时间太长没能挽回性命。当年8月,王和新又目睹了两场溺亡悲剧。“一名不会游泳的高中生盲目下水施救他人,结果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王和新说,这名高中生年仅17岁,当看到医生把白大褂盖在孩子身上,他的父母哭得撕心裂肺,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间隔仅五天,又有一女孩因救他人而溺亡,一周内,王和新附近的村子先后有7名孩子溺水身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溺水悲剧不断发生?王和新注意到,去河边玩耍的孩子大多不会游泳,他们对黄河水面下的危险也一无所知。殊不知,在河水的冲刷下,水面下深度不一,前一脚才刚刚没过脚踝,后一脚可能就没过膝盖,甚至直接没过胸口。“盲目施救是溺亡的关键,当一人落水,其他人出于‘义气’也跟着下水,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王和新说。


  王和新注意到,黄河岸边的安全警示牌不少,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自2011年8月起,王和新开始主动到黄河岸边“撵人”,“只要有空,我就会拿着亲戚不用的旧喇叭,到黄河附近转,看到有未成年人玩,就把他们撵走,让孩子们远离危险。”

 

 

阻泳最后的自发防线面临着考验

 

  你不上来我下去


  以身试水提升说服效果

 

  王和新说,大多数孩子在听到劝阻后就离开了,而有些孩子不仅不理解,反而会和自己争辩几番。“河是你家的吗?你管得着吗?”“我是死是活和你有什么关系?”……根本不理会王和新的善意劝阻。


  2012年,王和新找到了劝阻他人远离岸边的好方法——“以身试水”。王和新说,当时又有几个孩子到河边玩,王和新像往常一样吆喝着让他们离开,没想到却遭到了孩子们的调侃:“大爷你赶紧干活吧,不然回家又得挨熊。”看着孩子们嘻嘻哈哈,丝毫没有重视的样子,王和新又气又急。


  为了证明河水的危险,王和新决定亲自下水试验河水深度。只见河水前一脚才没过王和新的脚踝,走了没几步,便快没到胸口了。“大爷,你是蹲下了吧!”这一试验,依然被孩子们当成玩笑,以为是王和新在吓唬自己。“还不信?你看着,我再给你试试!”瞅着黄河岸边有一棵枯死的小白杨,接近4米高,王和新使劲拽了出来,在距离岸边不足3米远的位置,再次下水将枯枝插入水中。看到枯枝只剩下一小段树梢露在水面时,孩子们这才“心服口服”,吓得不敢再说什么了。


  临走前,王和新嘱咐孩子们将所见所闻告诉同学们,劝阻身边的同学不要到黄河边玩。一周后,在县城上学的儿子回家告诉父亲,同学说:王圈村的黄河岸边有个老头不让下水游泳,管得还挺厉害。“爸爸这说的不是你吧?”王和新听后却十分高兴,“是我啊!”“这说明我的行为真的在学校产生了影响。从那时起,我就有了成就感:以身试险,教育效果要比单纯说教好!”


  自此,只要遇上劝不走的,王和新便采用“你不上来我下去”的方式,让前来游玩的孩子们心服口服离开岸边、远离危险。2012年6月,王和新还拍摄了防溺水警示片《致命的河流》,带到学校让孩子们集中观看,也是在这一年,黄河镇附近河段实现了“零溺亡”。

 

 

用喇叭驱赶,用棍子测量,只为让大家远离危险


  
  数百名志愿者加入


  黄河阻泳联盟齐发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王和新也在想尽办法将一己之力扩大为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善意的提醒,完全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王和新说。


  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2013年底,省政协办公厅和本报联合开展的“民声连线”栏目广泛征集民意和“百姓提案”,王和新正是在这个时候提交了他的首件百姓提案《多举措减少溺水悲剧的建议》。


  2014年6月,在省市区三级政协领导和黄河镇政府的支持下,以王和新为首的济南章丘“黄河阻泳联盟”正式成立,与此同时,组建章丘“黄河阻泳志愿服务队”。


  在王和新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机关干部、学校老师等不断有志愿者加入其中,联盟人数最多时达300人左右。只要有空,志愿者们就会到黄河边走走,遇到准备下水或身处险境的少年一一劝阻。

 

 

只要有空,王和新就会到黄河附近转转

 

  将安全教育前置到课堂


  不被理解,却还是坚持下来

 

  王和新认为,阻泳只是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将安全教育前置,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认识到河水的危险。于是,除了在黄河岸边劝阻,王和新将安全教育前置到课堂,开始自费进校宣讲。


  王和新先后到济南济阳、天桥、槐荫等多所学校和社区,现场讲解黄河溺水的悲剧、防溺水安全知识,帮助学生和居民树立防溺水安全意识。他独创了溺水体验环节,让学生和居民将口鼻没入水盆憋气,切身感受到溺水的危险性,体验溺水之痛。


  然而,自掏腰包、搭上功夫、赔上时间的王和新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认可。许多街坊邻居还以为王和新讲课“挣了大钱”,很多学校也出于各种顾虑拒绝了王和新的讲课请求。妻子曾抱怨说:“别家的男人都出去挣钱,你不光不挣钱,还从家里拿钱……这是干的啥事?”究竟为阻泳“搭了”多少钱,王和新没有计算过。


  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妻子的眼泪,王和新也曾动摇过,想过放弃阻泳。但当他看到自己所到之处都能立竿见影,溺水事故大大降低时,便又开始自责起来,“还是得劝,得进学校开展防溺水教育”。


  王和新说,在济南市济阳区,曾经有一年内先后13人溺水而亡。而2016年5月,王和新前往济阳区的济北小学上课,其讲课视频被分发至辖区内所有学校进行集中学习,自此之后连续14个月,实现了当地学生“零溺亡”。王和新叹了口气,说:“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不去其他的地方也讲讲呢,那样孩子不就不出事了吗?就这样,在反反复复的纠结中,还是坚持了下来。”


  如今,一些学校看到王和新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便开始主动邀请他去讲课。从一开始被学校委婉拒绝到如今诚挚发出邀请,王和新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很值得。“包括受过的委屈,也值得。”

 

 

将安全教育前置,王和新进各学校宣讲

 

  组建专职阻泳团队


  阻泳模式实现多地“零溺亡”

 

  2017年7月26日,济南市济阳区两名高中生再次溺水,这让王和新意识到,防溺水安全课虽然有用,但也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意识便逐渐淡化了。王和新还发现,本地的学生教育到位了,在外求学或来走亲访友的孩子们却成了“高危群体”。


  “联盟的志愿者不是专职,人员不固定、阻泳时间也不固定,溺水悲剧并没有彻底避免。”2017年7月26日,济阳区两名高中生再次溺水。看到依然有学生溺亡,王和新认为,只有固定人员和时间,不间断巡逻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


  于是,王和新与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孟永生商量,两人想到了阻泳与扶贫相结合的方法。2017年5月,街道成立了济南市章丘区情暖黄河社会服务中心,本着打造“有温度的扶贫”的理念,结合扶贫工作的开展,打造出一批专职阻泳队伍。黄河沿边12个村庄24名贫困户的加入,使得阻泳队伍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构成黄河岸边阻泳的最后一道防护线。


  孟永生告诉记者,扶贫与阻泳的结合既能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又能激发其内生动力,服务社会公益,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017年,当地再次实现“零溺亡”。2018年起,这种“阻泳+脱贫+留守儿童托管”模式已经实现常态化。2018年暑假前,该模式成功复制到菏泽、滨州两地,实现了当地暑期的“零溺亡”。

 

 

在王和新的带动下,不断有志愿者加入

 

  冬季防护不容忽视


  为学生平稳度过假期护航

 

  2019年的王和新在大大小小的学校进行了近百场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防溺水教育效果。在这一年,他将夏季防溺水教育扩大至加强对冬季溺水事故的防范。

 

  “2019年2月,我先是在手机上刷视频时看到在短短十几秒内,济南市济阳区的四名孩子在冰面上玩耍时掉入冰窟去世;后来,又听说在3天内山东省的3个地市先后有9名孩子掉入冰窟死亡。”王和新意识到,不仅夏季是溺亡的高发阶段,冬季防溺水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2019年2月28日,王和新发起了“孩子是爹娘的宝,一个不能少”防溺水安全教育进校园公益活动。“我发现,我在夏季下水试验的资料很多,但是有关冬季防溺水的视频资料还很缺乏。”为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王和新决定,“以身试冰”,还原冰下险情。


  在山东多家媒体及驻鲁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见证下,王和新穿上橡皮裤、套上救生衣,腰间系上绳子,“下水试险”。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看到,王和新一开始小心翼翼地站在冰面上,一会儿还没有挪步,冰面便突然断裂,王和新瞬间掉入河中。有救生衣保护的他浮在水面上,脚底却是悬空的。“河边的浮冰虽然看似与岸边相连,但实际上冰面更像是悬崖一样浮在水面,下面都是被掏空的,冰面下是没有被冻住的水流。”

 


  这也被他存入U盘,只要学校有需要,他便免费提供。

 

  人员年龄偏大、迁入城镇生活


  阻泳最后的自发防线面临考验

 

  十年来,王和新与他的黄河阻泳队伍一起,为孩子们护航,确保学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就在记者采访时,五位某建筑公司的工人来到黄河岸边,他们来自四川,想近距离看看黄河,也被王和新劝走了。


  但是,阻泳队伍如今遇到了新的难题。孟永生告诉记者,如今黄河镇周边的村民大多已经搬到镇上生活,专职阻泳队也由24人缩减至12人,且公益资金已经用完,专职阻泳队后期的正常运转还面临着困难。


  再一个便是阻泳队成员年龄的老化。“腿脚不利索的,不敢让老人再下水了。再一个,年轻人真正能在黄河里会水的,也越来越少了。”王和新说。虽说能在岸上阻止人下水是最佳选择,但万一有刚下水的,能拉上来也需要专业的人手。


  阻泳队伍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未来,王和新希望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能够加强对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希望以后能够联合山东各地公益组织成立省级防溺水项目,让更多的孩子远离危险,健康成长。”王和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