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新闻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老人的“解忧杂货铺”

2022-1-17 8:20:40 来源:山东商报

        拐进烟台市一个名为广东街的小路上,步行约几十米,就到了“兰宇商店”,这是一间不显眼的小门头房。三十年间,商店的绿色门窗历经风雨,破旧斑驳,但老人手工制作的牌匾,仍然稳稳地挂在那里。

 

  一夜之间,这间商店突然走红,有人称这里为“解忧杂货铺”,能找到童年回忆,年轻人在这里拍婚照、打卡社交平台……商店店主是一对年逾七旬的老夫妻,他们对这里的走红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自入冬以后,来往的人少了,老人说,他们的生活还像往常一样进行着。
 

 

        ◎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孙倩 发自烟台

 

        ◎ 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周里 发自烟台

 

烟台的这家兰宇商店,有人称之为“解忧杂货铺”

 

        一夜之间商店突然走红

 

        他们的生活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当然,这也是一间“比白开水还要平淡”的小商店。

 

        去年年末的一天,阴天,有雪,广东街街口的小书摊摊主早早收摊,只留下个木牌子,沿着小路走进去,就看见了“兰宇商店”,门外,一条小狗趴在地上,它身旁停放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记者轻轻推开木门,踩在一片纸盒上,店主褚福经走了出来,他头发已经全白了,穿着一件灰蓝色工装外套,询问着记者的需要。

 

        商店只有几个平方米大小,褚福经站在低矮的柜台旁,他身边是木质货柜,四四方方的格子里摆着烟、酒、水……透明的柜台里,也不过有几包零食,几根火腿肠。除去空地上堆放的一摞纸箱,也只能容纳下三两位客人了。

 

        一块蓝色布帘,就将整个房屋隔成了两个区域,老人在里面做饭居住,门外才是商品区。褚福经笑了一下,他说,这间小店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入冬以后,来往的人少了,他们的生活再归于往日。

 

        阴雨天,屋内光线很暗,头顶上,一根木棍横穿搭在货架上,上面绑着一个八瓦的LED灯。老人说,几十年间,他们的照明灯从白炽灯泡,变成节能灯,再到如今的LED灯。他们也透过门窗,见证着广东街上这几十年间的故事和变化。

 

        走红,也许是一个意外,褚福经说不上具体是在哪一个月份,家门前,突然出现很多穿得花花绿绿打扮时髦的年轻面孔,那些各式各样的照片中,自己也成了背景里的一部分。

 

        他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像青年学生在烟台这样美丽的城市里,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马王堆”,充满好奇。

 

        老人说,其实很多年前,烟台到处都是这样的老房子。

 

商店店主是一对年逾七旬的老夫妻

 

        三十年间生活一直如此

 

        在褚福经童年的记忆里,这间老房子是一个小吃店,一个“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模式。父母在外摆一张八仙桌,卖点烤饼、火烧,用来维持生计。

 

        年轻时,褚福经做了二十年的木工,后来换了工作,又开了这间小商店。那时的广东街,不止他一家商铺,有超市,有酒店。几十年间,随着城区改造,邻居们陆续搬离了这里,但这对老人还在。

 

       “以前,我们卖学生用品,针头线脑的。”褚福经说,现在学生也少了,他们只卖些烟酒糖茶。

 

        “兰宇商店”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关于爱情的。当年,褚福经找来一块木板,褚福经想用妻子于兰玉的名字命名商铺,但阴差阳错下,“兰玉”却写成了“兰宇”。他用白漆写下了这个牌匾,挂了上去,没想到三十多年了,牌匾仍然稳固地挂着。

 

        下午三点,于兰玉回来了,她戴着帽子,面容慈祥,她慢慢地将褚福经为她新买的自行车停下,走进屋来,将猫粮放在角落里。听见商店名字由来的典故,她告诉记者,“家里姐妹都这么叫我,他没听清,也不知道咋写我的名字,就成了兰宇了。”于兰玉围上围裙,掀开了帘子,走进屋去了,没一会,又去门外张望,喊着,来回走动。 

 

        褚福经说,老伴在找一条小狗,她总是担心小狗会在外面受欺负,他们已经养了它很多年。那是一条流浪狗,原本被一位工人养着,后来工人回到了家乡,它就成了一只流浪狗,经常在门外徘徊,去别人家的狗窝里取暖,还被赶了出来。“她就动了恻隐之心,说它的主人走了,咱养着吧。”褚福经说,“说实话,我对小猫小狗一点兴趣没有,既然她喜欢,那就养着吧。”

 

        于兰玉走到屋外,整理了一下捡来的瓶瓶罐罐,褚福经说,她每次出去,都要捡些废品,攒够了,就卖掉,用这些钱填补买点猫粮,去喂附近街道上的流浪猫,“时间久了,那些小猫也知道在那里等她了。”

 

        老人没提起关于爱情的语言,但当要拍照时,他说,还是等老伴回来吧。

 

        走红一个生活小插曲
  

        冬季,小平房是很冷的,加上偶尔光顾的客人打开门关上门,温度就更低了。这么多年,两个孩子想要把父母接去同住,老两口一直拒绝。

 

        他们烧着火炕,炉子,也不肯安装空调,习惯了这样传统的生活。“我可不想去住楼。”于兰玉觉得,对她来说,住进楼房就像是封闭了起来,“我现在往外看,清清亮亮一目了然的多好。”褚福经也说,哪怕现在冬冷夏热,他们身体却很好,硬硬朗朗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接着快递员送来的快递,他解释道,这是儿子寄来的快递,他用微信拍下了照片发给孩子,他说,“我知道他那边有物流信息,但我想表达一下关心,让孩子知道他爸是在乎他的东西的。”

 

        他们告诉记者,走红后,客人多了起来,但营业额不会有多夸张的变化,毕竟小店里的东西就只有那么简单几样。“我们不是懒,早就想装修拾掇拾掇。”褚福经说,只是在这些年间拆迁的传言中,一次又一次地搁置了。

 

        人年纪大了,没想过赚什么钱。老两口告诉记者,这间小商铺仍然开下去,“就是想给自己找点事做。”于兰玉笑着说,“看人家大超市,琳琅满目的,咱就这几样,不过督促你能活动活动脑子。”因为进货太少,进货商不肯来送,于兰玉就自己去买,她说其实每次“也不过七八根肠,三五包烟的事。”

 

        入冬后,来打卡小商店的人愈发少了,老人说,感兴趣的人该来也来了,终究是时过境迁,“你说我们这有啥亮点?平淡如水,比白开水都平淡,和正常人走的路都是完全一致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