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有纠纷,找其欣”他用十五年青春燃起老百姓心中学法用法的星火

2022-5-10 8:00:04 来源:山东商报

  年轻人如何能在基层扎下根来?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王其欣给出了答案。一提到王其欣,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调解专家”。再难解的矛盾纠纷,他都能抽丝剥茧,调得平平顺顺,理得明明白白。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他是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也是高庄街道人民调委会的一名人民调解员。他的办公桌上常备一本笔记本,每天接待了哪些群众、调解了什么纠纷、到哪个村开展普法,都一一记录在册,每一件都实实在在。十五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基层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从二十多岁初出茅庐的法院书记员到群众公认的“调解专家”,他用热情散播法律知识,用青春解决法律纠纷,用公心、真心、诚心和耐心,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成了基层百姓的法律维权贴心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蓓蕾 刘佳宁 通讯员 王敏

 

 

在蔬菜大棚里向妇女们讲宪法

 

  小事成就大业

 

  作为一名“85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调解员十余年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800余件,案件的“标的”也是五花八门。有一棵树、一块地、几百元工资,还有死亡纠纷案件的赔偿款。“平时接触的案子,对咱们来说一个普通的案件,对当事人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是时时刻刻的担心和顾虑。”多年从事基层调解工作,王其欣体会到,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信任是基础,也是关键。


  去年年底,高庄街道村民高某因工伤事故去世。家里人找到村里,让村委会帮忙跟企业讨说法。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其实就是赔偿数额的事,家属要200多万元,企业不想给这么多。”按照“老规矩”,村里有了纠纷,得先找个明白人出面说理。村里委派威望高的人跟企业协商,但前后跑了二十多趟始终谈不妥。时间已过月余,死者家属觉得赔偿无望,就到企业去闹,让本就棘手的问题陷入了僵局。这时村委会想到了人民调解员王其欣。


  了解案情后,王其欣首先稳住死者家属的情绪,告诉他们闹事解决不了问题。在取得家属的信任后,他又翻出最近相邻几个村类似的工伤死亡案例作参照,经过二十多天的调解,最终拿出了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了一个月后,这户家人又有了新的纠纷。因为死亡赔偿金的分配问题,死者的妻子和公婆争执不下。两难时刻,村委会又找到了他,此时王其欣已经心中有数。他提出先把赔偿款放到村里,达成分配协议后再交给死者家属。首先,王其欣向各方讲解了死亡赔偿金如何分割的法律规定,让双方在思想上接受法理。考虑到死者的妻子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刚满月,他又根据死者家属与死者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及生活来源,结合公序良俗和情理,调解协议当场签好了。就这样,一件让村干部都头疼的麻烦事,王其欣给圆满解决了。在调解案件过程中,王其欣总是带着温度为群众服务,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依法依规调解结案,既坚守法律的底线,又顺应人情的需要,这是他多年坚持的原则。

 

 

路边“摆摊”式法律咨询

 

  到田间地头去普法

 

  从事基层调解工作十多年来,王其欣深刻认识到,许多矛盾纠纷甚至信访案件的产生,大多源于村民不懂法,他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王其欣决定到村里开普法讲座,到田间和村民说法,这义务普法的“课堂”已经开展了十余年。


  “我第一次去村里开普法讲座,只有两三个人来听。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帮我组织讲座的村干部。”王其欣回忆道。面对村民不积极的现状,他没有放弃,而是到村里详细询问村民为什么不愿意来听讲座,几个正在铲地的村民说出了实情。“工作日的白天,大多数人要在地里干活,年轻人要去工厂里打工,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空。”王其欣突然明白,要调动群众学法积极性,不但时间、场合要“接地气”,形式和内容更要“量身定制”。从此,普法讲座总是安排在下雨阴天、周六周日和农闲的晚上,讲的是村民普遍关注的土地流转、民间借贷、彩礼返还等身边案例,以案释法。讲座场场爆满,来得早的村民坐在前面,来晚的只能站在后面,都拿出本子记,拿出手机拍,生怕自己漏记了一点知识。村民也会举手提问,说出自己遇到的纠纷,想学习的案件类型,王其欣就会在下次讲座时重点讲此类型的案例,村民称之为“定制式”普法。


  每个村里都有乐于接受新鲜知识的年轻人,思想固化、难以接受法律思维的老人和需要保护权益的妇女和儿童,对症下药才能让村民真正受益。针对老人们,王其欣联合庄户剧团编排了法治文艺小戏,将土地政策、赡养纠纷、反集资诈骗等法律知识融入其中,送戏下乡;为方便年轻人学法用法,开设“其欣说法”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线上解答法律咨询;走进建筑工地,向农民工进行法律宣传;与妇联联合,向农村妇女宣传反家暴和民法典婚姻篇等法律。  


  从“田间地头法治课”到“指尖普法”,从“法律赶大集”到“普法夜校”,群众喜闻乐见,普法效果越来越好。开展“定制式”上门普法以来,王其欣走遍了高庄街道每一个村落,开展普法讲座800余场,受益群众30万人次。通过扎实过硬的法律宣传,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基本形成。王其欣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相比于纷至沓来的荣誉,村民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上摁下的手印、普法课后的热烈掌声,更让我感到踏实和快乐。”


  
  引领青年团队为党旗增辉

 

  敢扛事,能干事,不怕事,别人“躲着走”的事,他勇挑重担。因为善于做调解工作,王其欣积极向高庄街道党委建言献策,在处理信访案件中形成了“信访办化解+王其欣调解”联手联动处理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熟悉民情、知悉法律的优势,与高庄街道信访办工作人员联合,在信访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讲政策、讲法律、讲民情,依法促进当事人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累计调处重大信访案件31件,有力维护了基层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作为一名“85后”党支部书记,王其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能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他要求全所工作人员始终谨记“听党话、跟党走、讲法治、解民忧”的初心理念,严守党员“十要十不准”的执业操守,通过双提升、双培养、双帮扶,不断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家争相比技能、比作用、比奉献,全所人员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一群对党忠诚、情系群众、忘我工作的优秀青年被凝聚起来,把优质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


  高庄法律服务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团队调解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高庄街道的79名工人同在一家加工手套的工厂上班,工资按件计费,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半年来,厂长一直未发工资,拖欠42万余元,工厂濒临破产。厂长想卖掉设备,关厂了事,工人们想追讨工资,保住工作,一度陷入纠纷。王其欣了解情况后,带领团队分头与双方协商。厂长接受了王其欣团队的建议,先借钱发了一部分人的工资,同时让工人继续干活,待卖出货物,资金回流后,再还其余的工资。王其欣说:“这79个工人原都是家庭妇女,她们背后是79个家庭。我们团队一致认为,不仅要讨工资,还要尽量保住工人们的工作,让工厂能正常运转。”数年来,王其欣带领团队积极践行社会公益,累计为弱势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80余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