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反向背调

2022-5-29 9:48:44 来源:山东商报

      ◎解词人 刘东宁

 

      字里有料

 

      又一个毕业季临近,浙江某高校的硕士应届生周旭已陆续收到了来自多个“大厂”的入职Offer。在同一众用人单位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的压力。相反,凭借着前期对各个企业所做的“背调”,在这5家企业的面试过程中,“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在掌控之内”。


      据媒体报道,大批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即将带着新的言行和思维方式步入职场,他们不仅不迷恋大厂的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甚至在面试前“反向背景调查”雇主。

 

      网友热议

 

      “双向选择,理所应当。”


      “不是年轻人怕吃苦,而是现在找工作确实‘坑’太多。”


      “就业本身就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可以‘挑肥拣瘦’,求职者凭什么就不能查查东家的老底儿?”

 

      全媒全解

 

      一场就业的“双向奔赴”

 

      内卷严重的坚决不去,法律纠纷多的谨慎选择,上司有“PUA”倾向的尽量绕行……据工人日报等媒体报道,当下,大批主体意识强烈的“00后”步入职场,他们不甘于被动接受公司的选拔和背景调查,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强大的信息网络对雇主展开“反向背调”。据了解,比起大厂“光环”,年轻求职者更在意“气场合”“被尊重”,更关注领导风格、企业文化等软性指标……反过来,这股新风也正在重塑职场生态。


      法律专业毕业生胡康,把实习看作最直观的“反向背调”。“企业文化渗透在每一件小事中,体验过才知道是否契合。”几次实习带给胡康的,还有一群履历相当的伙伴,以及灵活可靠的消息网络。每当“背调”遇到瓶颈,他总能在实习群中找到答案。“我曾想通过暑期实习进入某心仪律所,一位已经入职的姐姐透露,最近项目多才大量招人,但留用名额极少。我及时打住,以免白白浪费时间。”


      对于在某普通高校学习金融的楚越来说,天眼查等商业信息服务平台是开展“背调”的主阵地,“被公开讨论的只有大企业,以我的学历背景很难进,而摸清小企业情况只能靠自己。”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刚出校门,就进牢门”的并非个案。据报道,某地检察院3年办理了58件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案件,涉案158人。这些涉案大学生均毕业未满3年,其中涉嫌诈骗犯罪的大学生多达76人,占48%。诈骗犯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非法拘禁犯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犯罪,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违法犯罪的高危领域。而之所以发生这些令人心痛的问题,就与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根本没有了解这些“职业”是否合法,在“一夜暴富”的诱惑下入错行有关。


      因此,在求职时主动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全面了解,这是求职必须做的基本工作。然而,不少大学生却没有做这些基本工作,完成基本程序,就盲目开始择业,有的甚至掉入就业陷阱。这才使“反向背调”的重要性被突显出来。


      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看来,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新生代求职者思想特征鲜明,崇尚宽松自由的环境,追求更具创造力的岗位,而这些“非传统因素”只能靠“背调”去印证。“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这个目标可以凭借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来实现。”


      广州日报·新花城评论文章指出,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工作成了桥梁,着实需要谨慎对待。社会的进步,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合规渠道对企业进行“反向背调”,显然很有必要。一方面,“反向背调”能够更加直观地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体现了对自我未来发展的负责。另一方面,毕业生通过“反向背调”,可以更好地掌握就业主动权。


      北京青年报则表示,“00后”高校毕业生对雇主进行“反向背调”表明,他们的择业规划意识在增强。这既可避免求职者盲目择业,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效率,也有利于遏制虚假招聘、求职诈骗等就业市场乱象,促进用人单位尊重求职者权利。


      “反向背调”的兴起,是大学毕业生进行理性择业规划的标志,这也是人才市场更成熟的表现。这启示高校要真正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此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长江评论亦认为,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首先是观念进步,求职者敢于提条件,基于个人权利选择用人单位;其次是现在的求职者号称“互联网原住民”,善于运用互联网平台获取用人单位信息,而一些互联网平台则将“求职背调”当成一个细分市场,打造成一种特色服务,极大地助力求职者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真正实现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不仅仅是维护了求职者的权利,它在本质上有助于人力、人才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最终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各得其所,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