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人文壹周 > 正文

光影记录,唤醒非遗记忆

2020-6-3 11:02:43 来源:山东商报

  作为积淀已久的活态传承技艺,非遗承地方之文脉,续历史之篇章。“活态”不仅指其呈现方式,也意为代际相传中的脉络延续。然而,在数百年传承中,门类众多的非遗项目无不面临着传承难的现状。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恢复非遗的本来面貌。


  基于此,非遗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近年来逐步推进。以视频、专题片的形式动态展示,并通过著作、曲谱等形式静态记录成为了非遗活化传承的业内方式。这其中,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首推山东琴书长篇大书的记录工作,通过光影记录来全面立体还原非遗的本来面貌。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山东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成德的抢救性记录现场


  真实还原非遗基因


  5月11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正式启动了针对山东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顾成德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录制山东琴书代表性曲目全本《包公案》。这是继此前东路琴书代表性传承人朱丽华之后,对山东琴书的又一次抢救性记录。


  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非遗保护,此次抢救性记录意义非凡。“山东琴书分为东路、南路和北路三路,这是南路琴书第一次对长篇大书进行抢救性记录。”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非遗所所长郭学东介绍,现在曲艺演出中表演的琴书多为段书,大书则很难见到。“段书是过去说大书之前的垫场,相当于宴席中的凉菜,现在抢救性记录的大书则是大菜和热菜,这是曲艺最主要的形式。”


  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多年,在郭学东看来,非遗传播和传承的方式在变,但其本来面貌需要还原下来。“非遗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已经在一个历史阶段被凝固下来的经典必须原生态保护,必须原样保留。它已经被凝固了,已经特化了,这是不能改变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讲,非遗的保护目的就是为了适用于生活,非遗的基因保护下来是为了传承,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传承。”


  对曲艺项目而言,非遗本来面貌的还原在于对大书的记录和恢复。“过去曲艺的主体主要是长篇,现在几乎没有可能再演长篇,但历史上曲艺人是指望着长篇来养家糊口的,这是曲艺的主流,会长篇大书是评判传承人的标准,从这个层面上讲长篇大书的意义特别重大。”郭学东说,也正因如此,这两年自己特别注重大书的录制和恢复工作,首先做的就是对山东三大曲种山东琴书中东路琴书的抢救性记录。


  “北路琴书现在几乎不可能再恢复大书了,邓九如去世以后,后面的传承人根本就不会大书,这一条腿等于断了,所以北路琴书永远恢复不了琴书的真实面貌。”郭学东说,几年前自己开始着手东路琴书的恢复工作。“东路琴书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花了三年时间,由国家级传承人朱丽华演绎长篇大书代表作品《呼延庆打擂》,总共20多回,通过恢复一段录制一段的方式记录。现在刚刚完成,马上就要出版。”


  多角度呈现非遗主体


  相较于段书,长篇大书从表演到录制都要复杂和困难得多。“过去说书有两种,一是实口实词的,另一种是即兴发挥的趟口。目前抢救性记录的都是实口实词、演员背过的唱词。”郭学东说,正因如此,表演大书比段书要吃力得多。


  基于此,抢救性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多角度来记录保护的工作。“除了录制表演视频,东路琴书在抢救性记录的同时还把唱词、谱子也整理记录了下来,让后人由此能够了解东路琴书的本来面貌。”郭学东介绍,在录制视频的基础上,还将为每位传承人制作一集专题片,从学术和传承人个人的角度展示曲种的演变发展过程。“专题片实际上不仅展现了山东琴书艺术,还包含了一些学术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播是易于观众接受的。比如在看南路琴书传承人顾成德的专题片中,观众可以了解到琴书是什么样的情况,同时琴书的音乐等内容也都会在专题片中呈现。”


  其实,近年来,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在我省持续推进。日前,山东省文化馆推出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展播,以视频的方式记录吕剧、山东大鼓、木版年画、鲁锦织造技艺等多门类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结缘的过程,透过传承人展现一门技艺的魅力。


  今年4月,《山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 编撰工作正式启动。丛书以非遗项目类别为序,结合全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进度,第一辑率先启动传统美术类非遗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撰写工作。全书将对每位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项目、手艺人生、精湛技艺、代表作品、传承保护工作等进行记录,并以附录的形式直观展现代表性传承人的谈艺录和年表。


  静态记录动态展示


  历史悠久的山东曲艺,有着辉煌的历史,对其的整理工作也在三代积累中日渐完善。“第一代是上世纪50年代,积累了当面采访的内容,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则是推进十大部类‘集成志书’工程,第三代就是2005年的非遗保护工程。”郭学东告诉记者,山东省这方面的工作没有中断。


  在此前历史调查、整理的基础上,近年来,对于曲艺的整理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作为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大鼓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保护单位,近年来,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陆续出版了五卷本《山东琴书大全》、四卷本《梨花大鼓大全》、山东快书全本《武松传》等代表性成果。2018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山东卷)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山东曲艺历经几代人调研、整理后的系统亮相。


  不论是动态的表演还是静态的唱词记录,都是非遗活态传承中留存下的珍贵记忆。“对于曲艺等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动静结合。动,就是不断举办演出、授徒等常态性活动;静,是要注意对资料的搜集、挖掘、整理、研究。”郭学东表示,两方面结合好了,获得了理论指导的资料整理更有针对性;而有效的资料收集又有助于项目传承和学术研究,非遗保护可以立体推进。


  在目前山东琴书长篇大书录制恢复的基础上,关于山东曲艺的抢救性记录,郭学东也有了进一步的设想。“接下来准备启动记录工作的还有于派山东快书的代表作品全本《武松传》。山东快书中高、杨两派都是在城市舞台演出的,真正说大书的只有于派快书。于派山东快书代表作品全本《武松传》的恢复也是近期要做的,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计划年内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