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6对新人办集体婚礼“0负担”还能领奖品

2021-10-15 7:52:28 来源:山东商报

        9月28日,临沂市沂水县沙沟镇的旅游基地金沙岛正在举办一场集体婚礼。婚礼现场,6对新人在碧水蓝天间完成了婚礼。一位新娘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这场婚礼我们没有花一分钱,政府承担了所有支出。”

 

  2018年,沂水县率先在马站镇成立婚俗改革小组并建立改革试点,倡导低价彩礼,婚宴每桌标准不超过500元。并打通婚礼“全流程”,节约办婚礼还能拿到3%-4%的返款。此外,政府还牵头举办集体婚礼,鼓励新人参与,减少花销。到目前为止,沂水县已经由政府组织并承办了50多场集体婚礼。今年9月22日,沂水入选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试验区。享受到婚俗改革红利的新娘鞠亚萍告诉记者:“我是当地第一批响应号召的人,办婚礼不仅享受了政府3000元的返款,还拿到了政府提供的奖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见习记者 张淑婷

 

9月28日,在临沂市沂水县沙沟镇的旅游基地金沙岛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本专题摄影 记者 郑芷南见习记者 张淑婷通讯员 李燕 张鑫

 

        自己盖新房
  

  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位于沂蒙山腹地,这里地势起伏,环山公路蜿蜒盘旋穿过村落。这里大部分村民还住在自建的平房里,务农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人均年收入两万元左右。

 

  今年74岁的杜全长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沂水人,住在杜家庄子村,初中学历,年轻时曾担任过村干部。“我跟我老伴结婚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那时候不流行自己找对象,都是经人介绍以后双方看对眼就结婚了。”杜全长告诉记者,“我老伴也是马站镇人,她住我邻村,距离4公里左右。”

 

  上世纪70年代,马站镇以集体生产制为主,粮食是生产队统一发放,大家的家庭情况差不多,贫富差距不大,结婚十分简单。杜全长告诉记者:“那时候结婚只需要20元钱就可以了。去供销社买香皂、香皂盒、胭脂粉、枕头、洗脸盆等基本的生活用品,再找木匠打个椅子和装衣服的箱子,准备两床被子就行了。”

 

  结婚那天,杜全长推着小推车去接新媳妇,一路上接亲队敲锣打鼓,吆喝起哄,新娘子早已梳洗打扮好,坐上小推车跟着杜全长回了家。那座老两口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也是杜全长在自己的自留地上跟亲朋好友一起搭建的,是最简单的土木结构。

 

  杜全长告诉记者:“把新媳妇接回来就准备开席了,吃饭很简单,就是在家里简单地摆两桌。亲戚朋友来贺喜,随礼也不多,有给两元的,有给三元的。那时候也不需要给媒人钱,如果想表示感谢,就割半斤肉,做一桌子菜,打点酒,请媒人来吃饭喝酒就行了。”
  

    

新人向亲朋好友们展示对戒,他们的戒指都是政府提供的

 

        拖拉机当婚车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声吹过马站镇,人们逐渐富裕起来。

 

  杜全长的大儿子杜志文,上世纪90年代时以赶集做买卖为生,初中学历。杜全长告诉记者:“我儿子跟我儿媳妇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女方也是马站镇人。”

 

  杜全长说:“那时候生活条件比70年代好了,结婚的彩礼钱也水涨船高。”他跑前跑后张罗着儿子的婚事,女方的要求很简单,买一身衣服,一块布,准备几床棉被,结婚当天在“送夏麦”环节给女方200元钱,再准备一辆拖拉机接亲。“这些下来不到500元,还是比较简单的。”结婚那天,两三串鞭炮在杜全长的家门口响起,亲朋好友早早赶到结婚现场,每人随礼10-20元不等,大家在院子里的酒席上简单吃了一顿。

 

         同为马站镇人,杨立秋结婚的时候就复杂多了。1989年结婚的他也是经人介绍,与爱人相识,当时杨立秋是一名火车装卸工,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结婚的时候,彩礼除了现金还有三大件,”杨立秋说:“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是标配,结婚当天还需要一辆农用手扶拖拉机作为婚车。”上世纪90年代,原本在田间地头耕种的拖拉机成为当时最火的婚车,发动机声音响亮,载人也多,深受人们喜爱。杨立秋告诉记者:“结婚的时候大概花了1000多元钱,能花也能挣,没有给以后的生活造成什么压力,我爱人收到的彩礼也都补贴家用,成了家庭资产。”
  

婚纱照、婚纱、化妆师、婚车等都是由政府提供的

婚礼现场演出队进行艺术表演

附近的居民也来参加集体婚礼

 

        彩礼和车房成潜规则

 

  杨磊是杨立秋的儿子,2018年,他跟同学爱情长跑7年,步入了婚姻殿堂。杨磊告诉记者,自己是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在临沂市区工作,年收入15万左右。他跟爱人结婚的时候,彩礼31000元,不算太多,但对方要求工作好、家庭好、城里有房、有车。

 

  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两人的婚期选在了国庆节。结婚当天,男方租了8辆婚车,摆了8桌酒席,每桌酒席价格为800元,共花费1万元左右,杨磊评价自己的婚礼“不算铺张浪费,比较中规中矩。”

 

  “我媳妇的彩礼最后变成了家庭资产,所以婚后压力不是很大”,杨磊说:“但如果彩礼有去无回就难说了,毕竟结婚的花销,有大一部分是为了面子,其实有些浪费。孩子结婚,买房买车之后还要继续还贷款,有可能会掏空一个家庭的所有积蓄。”

 

  王林在临沂市区工作,今年30岁,还没有结婚。王林告诉记者,之前有一个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但因为彩礼问题,最终两人分手。王林坦言,自己的父母务农,没有什么积蓄,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当时女方家里要十多万的彩礼,我刚在临沂市区买了房子,还在还贷款,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最终还是没谈拢,我俩就分开了。”
  

书法家在婚礼现场免费为新人题字送祝福

新人在党员培训学校学习沂蒙精神和家风

 

        因“婚”致贫
  

  沂水县马站镇党委宣传委员林贵重告诉记者,他们在当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人对结婚花冤枉钱的社会怪象、婚姻陋习都深恶痛绝,明明不想被“道德绑架”,但谁也不愿意先“撕破脸”,都这样“憋着”“死撑着”,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是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这位在乡镇工作20年的老党员发现,导致人们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因病致贫,第二个原因就是因婚致贫。“现在结婚大操大办的很多,婚车越多越壮观越好,有十五六辆,都是宝马、奔驰、劳斯莱斯等名车,大部分老百姓觉得以后孩子的婚礼会越来越隆重,花钱多又不文明。”林贵重说:“攀比心理是大操大办婚礼最主要的原因,婚车、鞭炮、礼炮的数量,婚席、烟酒糖茶的档次都可以用来攀比,结婚之前还是小康家庭,结婚之后却欠债,十几年都还不清,相当于为了面子‘割肉’给孩子办婚礼。”

 

  林贵重说,彩礼也是因婚致贫的另一大原因,“‘三斤三两’‘三斤八两’‘万紫千红一片绿’是常见的说法,更有甚者还会动辄索要十几万元的彩礼,越贫困的家庭要得越多,他们穷怕了,怕孩子也过得不好,这时候彩礼就成了备用资金。有的则是为了女方父母自己,孩子嫁出去了,想趁机多要点钱,靠彩礼致富。还有的则是家里还有个小儿子,要来的彩礼成了儿子送出去的彩礼。”
  

        打通婚礼一条龙
  

  鞠亚萍是杜全长的孙媳妇,她也是土生土长的马站镇人。“大学毕业后回沂水当小学语文老师,我爱人在日照当消防员,后来经人介绍相识,半年左右就结婚了。”她告诉记者,“我们2018年5月结婚,4月底村里实施移风易俗政策,我跟爱人发现参与活动可以省不少钱,就积极参加了。”

 

  鞠亚萍说,移风易俗提倡节俭办婚礼,反对铺张浪费,结婚的时候她们只摆了十桌酒席,每桌420块钱的标准,没有租用豪车,亲戚朋友凑了8辆婚车。“彩礼我就要了几千元钱,婚后也都用于生活补贴,我们的孩子两岁了,生活美满幸福。”

 

  此外,马站镇为了倡导移风易俗还给鞠亚萍和她的爱人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从家具店,到婚纱店再到酒店,打通所有环节,只要参与政策,到指定店铺消费就可以拿到3%—4%的返款。另外,作为参与政策的奖励,政府还给新人提供礼品,鞠亚萍告诉记者,结婚不仅省了好几千块钱,还拿到了两个很好用的水壶。

 

  婚后,鞠亚萍的朋友知道她响应政府号召省了不少钱,开玩笑地向鞠亚萍抱怨没有早点告诉她们这件事,不然她们也可以一同参与省钱。鞠亚萍告诉记者:“我知道结婚向来大操大办,场面隆重才有面子,但是那样劳神费力,完全没必要。结婚是好事,没必要打肿脸充胖子。而且当你确实省了钱,别人也看到了你拿在手里的好处,就没人在意面子了。”
  

       政府出资办集体婚礼
  

  9月29日,黄历上写着宜婚嫁。这天,一场由沂水县沙沟镇宣传部承办的集体婚礼正在当地风景旅游基地——金沙岛举行。露天婚礼,气球从金沙岛门口的树上一直挂到了仪式台前,现场还有精心布置的礼花和红毯,观众有50多人,在碧水蓝天之间共同见证了台上的6对金玉良缘。

 

  本次参加婚礼的新人均为沂水县沙沟镇人,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其中一位新郎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是最早报名参加集体婚礼的新人,“我和我的爱人今年4月份领证,因为担心婚礼花费过高,一直没有办婚礼,现在这场婚礼弥补了遗憾。”

 

  婚礼上,沙沟镇党委副书记赵光锋等人先后上台为新人致辞。6对新人交换结婚戒指后行拜堂礼,礼仪队进行文艺汇演,还给新人们准备了一副贺联。礼成之际,6对新人共同放飞了象征婚姻美满幸福的气球,并拿到了集体婚礼的证书。

 

  新郎张先生的爱人李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从电视上看到过集体婚礼,很羡慕人家,但是集体婚礼不是大众主流,我也不知道集体婚礼怎么组织,直到镇上统一组织举办,我们就立刻报名了。”她还说,这次结婚,婚纱照、婚纱、化妆师、婚车甚至婚礼现场的戒指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婚礼流程也都是由政府设计好的,“我们不用操心,不用花钱,可以说是0负担。”

 

  李女士还向记者展示了婚礼后从政府领取的奖品:蚕丝被、四件套、水晶摆件、红灯笼等,她高兴地说:“这次结婚我很满意,也很感谢政府推行的婚俗改革政策,让我圆了一个集体婚礼的梦。”
 

        集体婚礼受追捧
  

  集体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被专车送到了党员培训学校进行了家庭教育培训。工作人员从沂蒙精神到历史沿革、历史遗迹、农业发展,都进行了详细介绍。最终落脚在家庭生活和家风上,工作人员循序渐进地告诉新人们该如何经营家庭,经营婚姻。

 

  现场观众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参加集体婚礼,以前不了解真实情况,现在觉得既热闹又有意义。传统的婚礼很隆重,但结婚以后,我们做父母的可能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债务,劳心费力又费钱。现在镇上举办集体婚礼,政府出面倡导就简单多了,以后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我也给他报名。”

 

  这场婚礼上,最忙的是沙沟镇宣传委员吴玉坤,从台前到幕后,他马不停蹄地主持着各个环节,热的满头大汗。吴玉坤告诉记者,这场婚礼他们从一个月以前就开始准备,给最近登记的新人下通知、核实对方意愿、统计报名、联系化妆师、挑衣服、选首饰,搭仪式台等。“前一天晚上下雨,搭好的舞台第二天一大早只能重新搭一遍。”吴玉坤说。

 

  据了解,类似的集体婚礼,在沂水当地已经举办了五十多场。赵光锋告诉记者,本次集体婚礼举办的确实很成功,新时代,需要新思想,农村更需要新风尚,“我们在推进婚事改革,喜事新办的过程中注重与‘家庭、家教、家风’结合,充分发挥青年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凝聚广大家庭,共同助力新时代,走向新征程。”
  

        老年户等随礼不超50元
  

  2018年4月,沂水县决定成立婚俗改革小组,在马站镇首推婚俗改革工作。作为改革小组的主要成员,林贵重说:“既然百姓早有婚俗改革的需求,那我们镇党委、政府就主动作为,掀开这个茬,通过政府积极倡导,群众拥护参与,来解决群众想办又办不了、想改又改不动的难题。”

 

  婚俗改革在马站镇如火如荼地举行,针对当地农村婚礼的各个环节出现的铺张浪费问题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次改革主要针对婚礼形式和婚礼消费进行。婚俗改革倡导集体婚礼、新式婚礼和民俗婚礼等形式。此外,根据婚礼消费,当地制定了喜事新办标准,彩礼金额提倡不要超过一万块钱;婚车使用不超过6辆,不租用豪车;婚宴提倡直系亲属参加;乡镇(街道)喜宴每桌费用500元,城区喜宴每桌费用700元左右;随礼不超过200元,老年户等随礼不超过50元;提倡少燃鞭炮或使用电子鞭炮;悬挂中国结、小灯笼、小彩旗等形式代替乱贴红纸现象等等。

 

  工作中,马站镇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召开各层面的座谈会20余次。把镇级红白理事会划分为红、白两个专职理事会,使其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喜事新办、丧事礼办工作。

 

  沙沟镇宣传委员吴玉坤说:“老百姓信任我们,愿意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们来办,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听见他们说满意,我觉得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