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放弃驻村到期返城机会,坚守在扶贫一线;9年时间与乡亲们不离不弃,坚守在扶贫一线,在他帮扶过的村里,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蚯蚓书记”,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齐鲁时代楷模——刘昌法。
9年来,他先后带领4个村、7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实施扶贫项目30多个,写下80多万字工作日志,不仅让贫困户个个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尊严、脸上有笑容,还为全省乃至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颂博
刘昌法和干部群众奋战在抢险一线
从“飞蝗”到“蚯蚓”
2012年4月,49岁、时任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农村科科长的刘昌法,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政策是一年一轮换。驻村地点便是村集体收入为零、村民艰难度日的省定贫困村——上小峰村。
然而,老百姓却对这个第一书记心存质疑:“刘书记刚到我们村时,村民们私下嘀咕:这是上面给村里派来个‘飞蝗’,落落脚、镀镀金,就飞走了。”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上小峰村党支部书记牛占月直言不讳地说道。
刚到村里那会儿,正赶上村里建设两座拦河塘坝。由于资金问题,水泥告罄,若不尽快解决,工期就会延缓,增加工程开支。刘昌法立马向“娘家人”求援,两天内便解决了35吨水泥,塘坝工程顺利完工。此时,村干部和村民的质疑有所减弱:“这个干部,像是来真干事的。”
但刘昌法并未得意,他深知,要想赢得群众认可,必须主动融入、真蹲实驻、带头苦干才行。刘昌法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与村民推心置腹地谈心交心,详细了解了村情民意。
“大娘,眼药买回来了,我帮您滴上吧。”刘昌法入户走访时,发现贫困独居老人任学美患上眼疾,他自掏腰包寻医买药,并亲自为老人上药。
村民牛占军因高位截瘫10多年未出过屋门,当他坐上刘昌法送来的轮椅时,高兴地说:“俺有‘新腿’了,方便出门遛弯晒太阳了!”
“对待群众,只有坦诚相见,替他们着想、为他们办事,他们才把你当作自己人。一个人身上没有一点土,脚上没有一点泥,不是合格的驻村干部。”刘昌法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刘书记就是这块贫困土地上的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啃掉了贫困的根。”2014年4月份,当得知刘昌法将结束任期要离开上小峰村时,乡亲们都依依不舍,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名给派出单位和组织部门写信,并在空白处按下43个红手印,强烈要求留下“蚯蚓”书记。
心中有百姓,扶贫有办法
刘昌法顺应民意,在上小峰村连续驻村3年。在这期间,刘昌法通过派出单位的全力支持,盘活当地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建设了一处山泉水加工厂,兴办起了50多家“农家乐”,为实现农民增收、村庄富裕拓宽了路子。同时,帮助村里成立了山东上峰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到每户贫困户名下,作为股金全部投入公司,使贫困户通过分红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开创了“以股份制嫁接改造乡村旅游产业,让贫困农民当股东”的“绿色”扶贫模式。
如今,上小峰村由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全省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成为全国扶贫改革试点的典型。
2017年7月,54岁的刘昌法又主动申请到条件更艰苦的沂源县大张庄镇石柱村继续驻村扶贫。
“石柱村有苹果树270亩,桃树350亩。每年果树成熟后,需要运下山,坑坑洼洼的土路,把桃子都颠坏了,村民卖不上好价钱,我看着心疼。”刘昌法说。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们走上水泥路。说干就干,确定修路方案、协调部门、申报项目、筹措资金……2017年11月初,第一条4米宽、1.2公里长的道路硬化项目终于竣工,村民的心情激动地难以言表。“没想到俺八十多了,还能走上水泥路。”村里的朱明兰老人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脸上笑开了花。
“原来,村民种的桃子、苹果,一斤才卖一两元甚至五毛钱,而且卖一半烂一半。自从刘书记帮村里修了水泥路,拉果品的大车一辆接一辆进村采购,鲜油桃七八块钱一斤还不愁卖。”石柱村村民孙杰深有感触地说。
以前这个交通闭塞、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小山村,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五万元以上,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2千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万多元。
乡村振兴在路上
2019年7月,56岁的刘昌法再次选择坚守脱贫攻坚一线,进驻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担任“第一书记”,然而这个任期却充满了坎坷。
刚刚上任仅11天,台风“利奇马”携着狂风暴雨侵袭而来。暴雨期间,他连夜盯守,将二十余户群众转移到安全场所过夜,危难时刻始终与乡亲们在一起。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打乱了原本的工作计划。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向好,东东峪村也渐渐地恢复活力,刘昌法决定利用古村落这一优势,发展“小民宿”来拉动“大扶贫”。
刘昌法和村“两委”班子具体研究确定了“双千万投入”工程,即民营资本投入旅游开发1000万元以上,争取政府财政项目投入1000万元以上,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日前,记者也来到了东东峪村,村里的“叮咚小院”高档品牌民宿已开门纳客,可同时容纳上百人住宿和就餐。
“村里的几个农户合资成立了泉乡老屋专业旅游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统一分配。每月10号之前,70%的收入返给农户,25%给合作社,村集体占5%。”东东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朱全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脱贫户胡立勇打造的民宿,去年10月份投入运营,当年收入达3000多元,今年,刘昌法书记还打算再给村里争取一笔扶贫资金,新增10—15户民宿。
在9年来的驻村工作中,刘昌法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让贫困群众彻底告别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活出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