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职业陪诊师

2021-8-22 10:15:01 来源:山东商报

        ◎解词人 刘东宁

 

        字里有料

 

         不久前,一条“26岁西安女孩当职业陪诊师陪人看病”的话题,一度登顶微博热搜,“半天200元,全天300元”的收费标准,让底下的评论为之沸腾,“陪诊”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也随之走红。


        现实生活中,儿女在外工作的“空巢老人”、独自打拼的“单身青年”,生病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以及孤独之外的难题。“职业陪诊师”这个新兴行业可谓是“孤独就诊”这个难题的一项解决方案。

 

        网友热议

      

       “ 医疗服务涉及个人隐私,患者权利怎样得到保障?”


        

       “为有需求者,尤其是独居老人提供就诊便捷,我看挺好。”


        

       “收费标准由谁来定?要是他们用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刷号、囤号、暴利加价怎么办?”

 

       全媒全解

 

       解决孤独就诊,也需监管“陪护”

 

       近日,一条关于“职业陪诊师”的视频走红网络,“陪诊师”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据大江晚报等媒体报道,王中原和张敏夫妻,都是职业“陪诊师”。做陪诊师两个多月以来,王中原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比如接到最多的单是“孩子给父母下的单”,“老年人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


       王中原有一次陪诊的是73岁的王大爷。王大爷独居,唯一的儿子留学回国后留在南京。今年7月,王大爷突然在家晕倒。儿子赶回来带他看病,最终被诊断为严重贫血,需要治疗一个月。但儿子却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办法留在天津那么久。


       谁来陪老人看病?于是,王大爷的儿子通过网络,联系到了“陪诊师”王中原。每隔一天,王中原都会准时出现在王大爷家门口,搀扶老人、帮忙打车、入院扫码登记、陪伴打针。如果不穿上“陪诊师”特制的红马甲,很难分清是亲人还是外人。


       同时,张敏正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准备陪一位老人做CT检查。见到老人,张敏赶紧迎上去说:“阿姨您好,我是您女儿的同事!”


       张敏解释,“老人的女儿找到我们,因为老人怕花钱,所以不敢让她知道是花钱请的‘陪诊师’,还特地嘱咐我不要穿工作服,见了面就说是同事。”张敏说,她和同事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现在已可以应对自如。


       做“陪诊师”一年,张敏陪伴了不少老人,在医院奔走的过程中,她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智能化的医院,却给老年人带来了许多不便。“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自助挂号、缴费的机器,但机器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不是便利,而是负担。”


       新兴的“职业陪诊师”看似颇具市场,但也潜在着一定的风险。据一位医疗行业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医院陪诊还属于新型职业,缺乏行业制度规范、准入标准和平台约束,这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很多陪诊的公司就明确规定,高龄、高危疾病、没有自理能力的患者,尽量不接单,因为他们担心没有更专业的医学技能,无法应对复杂情况。


       面对“职业陪诊师”,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流动化速度加快的当下,“职业陪诊师”的确大有用武之地。当然,“职业陪诊师”不能把陪诊仅仅当成一门生意。医生不仅是看病,更要给予人文关怀,陪诊同样如此。


       为防止“职业陪诊师”坑害患者,引发医患新纠纷,医院应对“陪诊师”实施必要监管。比如,设立进院陪诊的基本门槛和收费标准,并在医院建档登记,取得许可,持证上岗。该行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监管部门也必须作出如上规范,切实防止陪诊师与“医托”勾结,让不法分子钻了这个行业的漏洞。也要防止陪诊师成为医院利益的代言人,忽悠患者接受滥检查、大处方。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职业陪诊师”只有越来越正规化、系统化,才能真正经得起患者与时间的检验。


       云南网·彩云网评也同样认为,“职业陪诊师”既涉及患者生命健康,也关乎患者的隐私信息、财产安全、心理辅导、人际信任等诸多方面,不可小觑。但也必须看到,全国的陪诊市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个新兴的、尚不成熟的新职业,相关部门、人员要认真对待。对于从业者来说,陪诊不仅仅是排队挂号、帮忙拿药、陪着看病这么简单,而是要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既要“用心用情”,也要专业、规范,既要开拓市场,也不能唯利是图,如此才能满足顾客的多元需求,让顾客满意,也才能推动这个新职业向好发展。


       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密切关注这个新职业的新发展新动向,在适当、必要的时候及时制订相关规则标准,规范职业行为,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服务质量,减少顾客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医院的志愿者力量,为需要陪诊的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还要大力营造对老年人、单身人士友好的就医环境,补足公共服务短板,用良好的社会化服务跟上老龄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步伐。普惠性的公共服务与个性化的职业陪诊师相互补充,抚慰民众身心,缺乏陪护、独自看病的“终极孤独”方可逐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