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史铁生和他的“21岁那年”

2022-3-11 8:04:05 来源:山东商报

        21岁那年,史铁生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他无心欣赏窗外明媚的春色,偶尔出神地想象着用脚感受到草地的柔软。40岁的时候,史铁生写下了《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双腿的瘫痪,以及读书、写作和思考,促使让他从一个不甘于暴躁的少年,对生命与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悟。2010年12月31日,59岁的史铁生离世。如今,我们仍在读史铁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作家史铁生

 

        “现实”
  

          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的两年后,1969年,跟随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18岁的史铁生怀着一腔赤诚,主动前往陕北延安的农村插队。

 

       1983年,根据这段插队的经历,32岁的史铁生写了一篇小说,叫《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其中,文中“自述”了双腿突发病症的经历: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么严重。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拉拉”响。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1969年和1971年,史铁生两次因为腰腿病返京治疗。1972年,21岁生日那天,史铁生进入北京友谊医院住院治疗。彼时,行走对他来说已经十分艰难。住院治疗时间则是漫长的一年半。

 

        出院时,史铁生的双腿并没有如他所愿般站起来。他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余生只能靠轮椅行动了。

 

       “青春”
  

        21岁的史铁生没有想过,21岁会如此难忘。那年,从延安返回北京的史铁生,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睛看着同一病房的病人,也望向窗外明媚的景色。一场“拉锯战”正在他的心里进行。“窗外的小花园里已是桃红柳绿,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他曾对健康如此的充满希望。同时,年少的意气也那么明显。“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1991年,史铁生回望自己的一路经历,写下了《我二十一岁那年》。“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读书,还有来自朋友的安慰,让他燃起了生的希望。透过病房的窗子,他看着街上的年轻人和5路汽车的车站,“盼着朋友们来,有那么一阵子我暂时忽略了死神。”

 

        写下回望21岁人生的文字的同年,另一篇轰动文坛的散文《我与地坛》也发表在了当年《上海文学》的第1期。离家很近的地坛公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这里,史铁生渐渐褪去了年少时的不甘,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入的感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1981年,史铁生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怀念母亲。

 

        当初,面对暴怒不安的儿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后来,与母亲的诀别来得突然。史铁生心存内疚,他没有察觉到,原来母亲的病情已经到了“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地步。

 

        1985年,史铁生在散文《合欢树》中写,他的双腿不能行走后,“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令人叹惋的是,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时,他的母亲早已离世。但母亲当年在路边挖的小树苗,在他搬离小院后继续生长。他没有进去看。后来,他从邻居口中得知,那棵合欢树,“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