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文物中的祥瑞之音

2022-2-17 10:02:42 来源:山东商报

       农历虎年春节,那些关于节日的记忆被再度唤醒,与虎相关的吉祥话和祝福语在拜年中相互传达美好祝愿。其实,自古以来,吉祥话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方式。特别的是,在古代,人们还将心中的憧憬镌刻在瓷器等文物之上。日前,济南市博物馆推出《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透过展出的吉祥文物,便可一窥文物中的祥瑞之音。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济南市博物馆藏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碗

 

 

 

济南市博物馆藏明青花花卉凤凰纹罐

 

       吉祥图案流传千年

 

       吉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一部分,蕴含着千古岁月的智慧与情感,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媒介。明清瓷器中的吉祥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的祝愿与期盼,借其艺术造型和绘画纹饰给人以心理暗示,利用中国汉字独有的谐音或寓意功能,曲艺含蓄地表达祈福与多种诉求。这种借景抒情、以物喻情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在瓷器上形成了“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点。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吉祥纹饰的主题可谓异彩纷呈,上至蛟龙在天、仙人世界,下至虫鸣草绿、花鸟人间,浩瀚的瓷画艺术中,有对生命的赞美,对美好的希冀,对自然的崇拜……《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分为吉声入画、东方有灵、瑞鸟呈祥、草木含章、画里乾坤五大篇章,而吉祥纹饰便是贯穿其中的主题。


       吉祥图案早在商周时期就已萌芽,唐代时长沙窑彩绘瓷中已出现鸳鸯戏水、童子把莲、松鹤等吉祥纹饰。济南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古陶瓷上的谐音与寓意文化由此发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深入人心,宋元时期已广泛传播,至明清时以“福、禄、寿”为内涵的吉祥纹饰已是繁花似锦的景象。


       明清时期先进的制瓷工艺也为明清瓷器成为吉祥图案的重要载体提供了有利条件。明清两代,我国的制瓷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平,明代开始,更在瓷器中融入了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文人画的思想。清代瓷器烧造技术为吉祥图案在瓷器上的实现提供了条件,瓷胎珐琅彩、粉彩、釉上蓝彩、浇黄、祭蓝、孔雀绿、矾红等繁杂的烧成技术则成为色彩斑斓的笔触,在细腻如玉的瓷器上勾勒出一幅幅人间之景。彼时,流行一种以谐音、寓意的方式表现吉祥主题的纹饰,如五蝠捧寿图,“蝠”与“福”同音,五只蝙蝠环绕一寿字或寿桃,以寓此意。

 

 

济南市博物馆藏清同治粉彩鱼龙变化盆

 

       “鱼龙互变”寓意美好

 

       瑞兽纹饰是借寓自然界各种动物形态,将其变成符合审美意识的纹饰,瓷器上的瑞兽纹饰通常有龙、凤、麒麟、狮等。在历代官窑各类瓷器的纹饰中,应用最多、影响最宽广的莫过于龙。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起源的象征,依附在各类官窑瓷器上的神龙,或飞翔于波涛翻涌之间,或遨游在祥云缭绕之中。


       特别的是,在展览展出的众多明清瓷器中,不乏“鱼龙互变”的纹饰图案。比如清同治粉彩鱼龙变化盆的画面之上浪花翻卷、海水滔天,一条金红色大鲤鱼向上跃起,跳出海面。上有一条神龙喷云吐雾,龙须飘然,龙神婉转,似执掌乾坤,神威无比。


       “鱼化龙是中国传统寓意吉祥的纹饰图案,亦名‘鱼龙互变’,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平步青云。在诸多年画、瓷画、木雕、玉刻等中国传统技艺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其中一种龙头鱼身的形象亦是‘鱼龙互变’的形式之一。”展览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历史上不断演绎出对鱼类文化的尊崇,也是“鱼龙互变”艺术表现形式的直观体现,其历史渊源可以追到史前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


       尽管“鱼龙互变”的文化起源甚早,但真正被重视并加以利用,应与推行科举考试、录用官吏制度密切相关。在瓷器画面上,鱼化龙图案出现的较晚,在清康熙年间才真正出现鱼化龙的图案。该工作人员介绍,在此期间出现的这种官场文化主要是鼓励汉族读书人应试科举。民间传说在黄河中逆流而上,到达壶口瀑布,一跃跳过龙门者就可以脱胎换骨,鱼化龙升,以此激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金榜题名,步步高升。因“鱼”与“余”同音,而“龙”又与“隆”同音,因而“鱼化龙升”也可读解为“余化隆升”。

 

       瑞兽纹饰形态各异

 

       除了龙,凤也是古代吉祥文物上的常见纹饰。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是华贵、伟岸、进取、太平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和吉祥,也寓意着美满、和谐的爱情,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明清两代的瓷器上大量运用了凤的形象,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工作人员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就出现了玉龙钩,至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便有了凤鸟之姿,元青花中已出现了龙凤相配的纹饰,至明永乐年间,便在瓷器上形成了龙凤居中的排布格局,由此形成定制沿袭下去。从此次展览展出的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碗、清同治粉彩开光花鸟纹瓶便可见这一排布格局。


       麒麟是古人对祥瑞之兽崇拜而臆想产生的图腾,常常被画成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清初之后,瓷器中便常见“麒麟送子”“麒麟吐书”的吉祥图案。明末清初的瓷器上,麒麟还多以芭蕉作为陪衬,“麟”与“邻”同音,“蕉”与“交”同音,芭蕉能结蕉果,寓意“结交”,此乃“友邻为交”之意。展览中展出的明青花麒麟凤纹盖罐、清道光青花麒麟纹盘等文物均是麒麟图案的体现。


       瓷器上狮子的形象往往是虎的代替。“狮”与“师”同音,大狮回首相顾、幼狮紧跟其后的图案便寓意为“太师少保”,“太师”“少保”均为古代官职,取官路代代恒通之意。如济南市博物馆藏的清道光仿明成化粉彩狮子纹碗、清宣统粉彩狮纹瓶则同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君臣的伦理关系。


       尽管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但以吉祥寓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仍在不断相传。时至今日,那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吉祥文物依旧精美,映射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