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我有两个听障女儿”

2022-3-21 8:32:23 来源:山东商报

        34岁的焦华斌,眼睛有神,皮肤黝黑,说起话来,语速较慢,态度认真。

 

  两年前,为了给两个被查出听力问题的女儿求医,他和妻子离开老家泰安来到了济南,边务工边带着两个女儿做治疗和康复,“只有孩子好了,生活才能好起来。”焦华斌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现在虽然难点,但勤快点、多干点,“日子,也算有奔头”。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郑晓彤

 

焦华斌奔波在路上

 

        噩耗传来

 

  “他多少岁?”“1988年的?说他四五十岁了,也会有人信的。”康复中心的张秀娟主任翻阅着康复登记本,谈起焦华斌的年龄时,她也显得有些诧异,在她印象里年龄偏大的焦华斌“原来才30出头。”

 

  初见焦华斌,记者也晃了神,他戴着黑框眼镜、皮肤黝黑、身着蓝色外卖服,说起话来态度温和认真。这个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更成熟”一些的男人是两个女孩的父亲。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灿灿,小女儿叫洋洋。”焦华斌说,在四年前,一次意外体检,他的女儿被双双查出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两个孩子都经过了三次的新生儿疾病筛选,一切都是正常的,但后来,灿灿的听力越来越微弱,洋洋则整个陷入了无声的世界里。”

 

  2016年,洋洋伴随着全家人的喜悦诞生了,眼睛大大、鼻子小小,常常嘟着嘴巴,像洋娃娃一样,满周岁前都是全家人的开心果。“慢慢地,我发现洋洋对于声音好像没什么反应。”焦华斌说,虽然老家有着“贵人语迟”的老话,但洋洋对于声音的不敏感也引起了他和妻子的注意。

 

  送医后不久,洋洋就被查出了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妻子也有听力障碍,当得知洋洋被确诊后,就埋怨了自己好久,觉得是自己的原因,才让洋洋听不见。”焦华斌说,除了安抚好妻子,他能做的就是尽力陪着洋洋看病,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只是个开始。

 

  洋洋确诊不久后,大女儿灿灿也很快被查出了听力衰退。焦华斌说,听到消息后,他觉得天都塌了,“那时候忙着带洋洋看病,对灿灿的关注明显少了,喊她,她也不搭理我们,一次两次,我们觉得她可能是内向,不愿意说话。但次数多了,问题就明显了,结果一查,她也听不见了。”
  

        四处求医

 

  接踵而至的噩耗,让焦华斌“瞬间”老了10岁。

 

  “没办法,愁也没有用。我就开始带着她俩四处看病。”他说,从小偏方到大医院,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四处奔走,想尽了各种办法,“灿灿的状况稍好些,能佩戴助听器,但洋洋就差很多,试了很多方法,都还是听不见。”

 

  求医,让这个原本有着稳定工作的男人,整日穿梭在家与医院之间。“钱花得差不多了,我就边打工边给孩子看病;这个医院不行,我们就换一家医院再接着看病。”焦华斌说,在求医的两年里,他不是没想过放弃,“当时特别想抱着女儿痛哭一场,告诉她们,爸爸真的尽力了,可每次一有放弃的念头,就想着再试一次、再试下一次,就这么坚持着走过来。”

 

  一次偶然的病友交流,让碰壁中的焦华斌再次看到了希望。“听说,济南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能装人工耳蜗,但手术费要20多万。当时,我跟妻子说,就算借钱也要给孩子看病,看了病孩子才能听见,才能会说话,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

 

  带上全部身家赴济求医,焦华斌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当时也不知道人工耳蜗是什么东西,只知道,洋洋的耳朵坏了,换上人工耳蜗才能重新听见。”回想起看病求医的经历,焦华斌有些哽咽,他说,没想到来济南后,一切都有了转机,符合条件的洋洋得到了山东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的救助,“除了前期花费的检查费用,后期二十多万的手术费都没让我们掏钱。”

 

  “洋洋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焦华斌说着,眼眶再度湿润,从地方残联到政府,他感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对残障儿童的帮扶和救助,“洋洋的人工耳蜗开机后,我们又被告知可以申请聋哑患儿康复补助金,到就近的康复中心进行后续的康复训练。”
  

        父亲的陪伴

 

  2019年,洋洋的手术非常成功。但受疫情影响,直到2020年7月,洋洋才到康复中心上了她的第一堂康复训练课,而发现听力障碍较晚的灿灿,也被送到了康复中心,进行听力和语言能力的康复训练。

 

  “从陪她们看病,到现在的康复治疗,我一直在她们身边。”焦华斌说,与康复中心其他家庭常见的妈妈与姥姥、奶奶固定搭配不同的是,他们家中送孩子上学的是爸爸和妈妈,“爸爸,在很多人印象里,都是奔波在外,顶梁柱一样的存在。但很少有人注意,这样的爸爸会缺失在孩子的成长中。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不想缺失孩子的成长。”

 

  为了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焦华斌就送起了外卖。“时间相对自由些”,这是焦华斌唯一的要求,“毕竟我得接送孩子”。康复中心的齐相国主任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大早就能看到穿着蓝色外卖服戴着头盔的焦华斌来送孩子,小女儿洋洋常常黏着他,撒娇地一步三回头。

 

  “去年一整年,我都是白天陪两个孩子,晚上通宵送外卖。太累了,身体也熬不住。今年,我就换成了白天跑,不过还是一个要求,我得能去送女儿。早上送她上学后,我再去跑单。一直送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太累了就直接睡在公司宿舍了……”说起“黏人”的女儿们,焦华斌终于有了笑容,他说,每次回家看到女儿们,都倍感温暖,哪怕在外奔波了一天,看到孩子们就不觉得累了。

 

  如今,做完康复训练的灿灿已经正常上学,读一年级,洋洋还在继续上着康复课。焦华斌说,等洋洋的康复课结束后,也让她从幼儿园上起,有完整的求学经历。
  

        传递温暖

 

  除了孩子,焦华斌说得最多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关注听障家庭。

 

  “孩子们康复之路很苦,其实大人们也很不容易。”焦华斌说,一个孩子上课往往都需要有一个全程陪同、接送的大人,在他家,妻子全职负责陪同孩子们上课,而他一个人在外赚钱,撑起一家五口人的日常开销,除了夫妻二人、两个孩子,还有老家的父亲,“我常在想,我们这些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是不是可以联合起来,去寻找一条‘出路’。不过,到目前为止,受限于我的能力和学识,也想不到特别好的方法,不过有想兼职送外卖的,我就尽可能的带着他们学。”

 

  “毕竟,不少来看病的家庭因为不能兼顾工作,手头都不宽裕。做点兼职,赚个饭钱大家是愿意的。”焦华斌说,他会的不多,但跑了两年外卖,注册平台、怎么跑、怎么接单,“我会的,我都教给他们,我会尽可能的帮助他们。”

 

  农历二月二,焦华斌顾不上理发,一大早送完孩子后就跑起了外卖。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属于外卖的淡季。焦华斌告诉记者,现在虽然活不多,但他还是尽可能地去跑,跑得时间久,就能多赚一点,老婆和孩子就能多吃点好的。

 

  焦华斌说:“过去,也有人提到过向我们捐款,可我想了想,比我们难得人还有很多。我自己勤快点,手头虽然紧点,但日子也能过得下去。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好,不仅能听到声音,也能清楚地吐字,一切都在变好。我觉得虽然苦点累点,但这是越来越有盼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