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拼”在弘扬非遗一线的传承人

2022-3-26 8:35:34 来源:山东商报

       借助灵巧的双手与精湛的技艺,在平均厚度只有0.3毫米的鸡蛋壳之上也能展开绚丽的画卷。蛋雕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匠人心血,更是不断流传的宝贵财富。目前,济南多家中小学开设选修手工课,让凝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项非遗技艺由此走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高维刚,济南蛋雕传承人,在多所学校承担授课工作。近日,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专访高维刚,展开非遗走入大众生活的匠心故事。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实习生 曲镜如

 

 

高维刚教授孩子蛋雕技艺(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刀下生“花”

 

       以刻刀为画笔,以蛋壳为画布,一幅幅凝聚着精细手工技艺的艺术画作就此展开,诞生出无数可能。蛋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创作中融合了绘画、雕刻等技艺,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借助蛋壳本身的颜色与厚度的变化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蛋雕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梁宗懔创作的《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彼时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及风物故事。根据其记载,六朝时期民间就有在寒食节斗鸡子、镂鸡子、画卵等习俗。“鸡子”便为鸡蛋,“镂鸡子”便是对鸡蛋壳进行的雕琢。唐代诗人骆宾王有诗《镂鸡子》称赞蛋雕“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明清时期,据传当时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甚至有人开设铺面专门卖染红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发展到后来,便成为各种蛋雕艺术品,如套雕,彩蛋镶嵌等。”高维刚介绍。通常,蛋雕分两大类,一种是在鸡蛋等质地较薄的蛋壳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另一种是在鹅蛋、鸵鸟蛋等质地较厚的蛋壳上进行镂空雕刻,并衍生出许多珐琅、镶嵌等多种款式。


       匠人灵巧的双手之下,运化得当的力量让易碎的蛋壳与锋利的刀尖碰撞后,诞生出一件件极为精细的作品。在高维刚看来,蛋雕最考验的便是人的“心力”,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手起刀落便没有回头路,一着不慎便是满盘皆输。下手轻了,便看不到效果,下手重了,则极容易让整个作品毁于一旦。”高维刚表示,即便是蛋雕的行家里手,也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率。

 

 

高维刚创作的蛋雕作品

 

       活化非遗技艺


  
       高维刚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幼时起,爷爷便培养他书法、绘画、镌刻等方面的能力。“小时候,自己对书法、绘画不甚感兴趣,但是觉得镌刻非常有意思,便研究起来。”高维刚回忆起与刻刀相识的时光说道。到其高中时期,他的镌刻作品便颇有成就。


       至上世纪90年代,高维刚偶然看到一件蛋雕作品,觉得其精巧有趣,亦颇具挑战性,便想进行尝试。令他意外的是,有丰富的镌刻经验做基础,自己第一次尝试蛋雕竟然无师自通。高维刚在鸡蛋壳上刻下一首“歪歪扭扭”的诗,蛋壳竟没有丝毫损坏。此后,他开始对“刻”技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些项目虽然各有特点,其中的技法和对美的构造有一定相通性。”


       为了让非遗更好地“活化”,高维刚计划开发一些衍生品,“想尝试一些小巧,价格不高的产品,如彩蛋、简笔画蛋等,这样能提高非遗的普及度。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身为蛋雕非遗传承人,高维刚肩负起传播弘扬这份技艺的重任。自2017年起,他便进入学校,为孩子们教授蛋雕这项传统非遗技艺。在他看来,能够教孩子们学习是充满快乐的,“课堂上,蛋雕的历史故事、基础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蛋雕工具制作和使用、作品的设计和雕刻、成品的处理和包装等内容我都会一一教给孩子们。”此外,根据班级和学生不同的特点,他还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让其更快地了解和学习。看着他们从最开始的新奇,到逐渐对蛋雕产生兴趣,再到最终亲手雕刻出一件作品,高维刚也会和孩子们一样高兴,“完成一件作品后孩子都特别开心,由此,他们懂得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作品让他们由内而外地焕发出一种自信,这是一种强大的感染力。”


       “教授非遗技艺的过程,也是带领孩子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不断深入挖掘非遗的内涵,孩子们了解古代的匠人的伟大智慧和勤劳执着的品格。此外,通过蛋雕的学习,也培养了其专注和沉静的能力,有的孩子在前几节课中或许坐不住板凳,但是随着课程的进行,也能慢慢静下心来雕刻。另一方面,在雕刻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高维刚说道。

 

       弘扬传统文化

 

       “参加展览可以在短期内集中地展示非遗,受众面比较广,吸引性比较强,但是渗透力相对较浅。相比之下,课堂中的授课是长期的,通常持续1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能够沉下心来学好这门技艺,有更深刻的体会。课余,父母会和孩子们一起挑选合适的鸡蛋,在图案设计、亲子互动中,实现非遗的家庭影响力。对孩子们来说,儿时非遗课中的收获和快乐是可以持续一生的,等他们长大后,也会在心中为传统文化留下一定空间。”在高维刚的教授下,非遗伴随孩子成长,也逐渐融入他们的生命。


       在此过程中,最让高维刚感动的是,一些孩子即便离开了自己的课堂,仍然将蛋雕作为兴趣不断延伸,“有一次,我在展览中遇到几年前的学生,高兴之余他还问了我一些更难的雕刻技法,说想运用到新的蛋雕作品中。当时我非常感慨也非常高兴,也觉得自己的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发挥长久、持续的影响力。”


       除在中小学担任选修课教师外,高维刚也在老年大学进行授课。高维刚认为,“针对不同群体,授课的方式和技巧会有所不同,但其中不变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要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地做到传承人、老师的责任。”辛勤的工作背后,是高维刚竭力平衡多方精力所做的努力。


       除非遗传承人外,高维刚还有另一个身份,便是济南公交公司的一名员工。原本承担一线驾驶任务的他,在非遗传承工作日渐繁忙后,便申请了岗位调动,成为公交车夜间充电桩负责人员,这样便有更多时间投入非遗传承工作。夜晚,高维刚勤恳做好本职工作,次日下午,便成为非遗传播的使者,一刀一刻之间让更多人学会传统技艺。另一方面,高维刚也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华发丛生的父母,即将高考的儿子,理解支持自己的妻子,都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人。“本职工作是我的本分,必须要做好;非遗传承是使命,必须扛起来;照顾家庭是责任,万万不能丢。有时候平衡三者关系真的很难,但是只要自己还能坚持,就一直做下去。”